第987章 墓前告慰-《巴图虎》

  987 章:墓前告慰(至元四十五年萧虎携鞍祭母事)(至元四十五年?中都近郊萧氏祖墓与白虎殿军器库)

  至中都的晨雾尚未散尽,萧虎便在白虎殿书房翻阅《萧母治世录》—— 这是萧母生前记录双法理念与草原协作的手札,其中 “若得南北无争,百姓安食,吾愿足矣” 的字迹,已随岁月泛黄,却仍清晰有力。此时的萧虎,已推动和亲落地、互市重开,弘吉剌部为先锋护持江南,南北暂归安定,他知道,是时候去萧氏祖墓,向母亲告慰这桩 “偿愿” 的大事。

  动因的核心是 “母愿的具象落地”。萧母早年亲历草原雪灾,曾散尽私储救济弘吉剌部等部落,那时她便对年幼的萧虎说:“草原与江南,本无隔阂,不过是百姓要吃饭、要暖衣,若能让两边的人互通有无,何至于争战?” 如今,巴图额尔敦与乌仁的和亲定局,北境铁器入江南、南宋丝绸进中都,流民织坊与农耕试点遍地,恰好实现了母亲 “南北互通、百姓安食” 的心愿 —— 萧虎摩挲着手札,喃喃道:“娘,您当年盼的,现在有了眉目。”

  南北安定的实效,让祭母更具意义。互市结束后,中都南关的牧民们用丝绸制成暖毯,临安西郊的流民靠铁器深耕增产,元廷驿路传递的不再是军情警报,而是双法进展与粮储报表。耶律楚材送来的《南北治世简报》中写道:“七月初,江南流民温饱率达九成,草原牧群存活率较去年增两成。” 这样的实效,让萧虎确信 “告慰母亲” 并非空言,而是有实打实的治世成果可依。

  虎纹马鞍的象征意义,是动因的关键纽带。这具授予弘吉剌部的马鞍,不仅是南征先锋的信物,更承载着萧母 “部落协作” 的理念 —— 当年萧母救济弘吉剌部时,曾以 “草原木鞍” 为礼,寓意 “共乘一车、同护治世”;如今的虎纹马鞍,正是这一理念的延续与升级。萧虎想:“带着这具马鞍去见娘,她定会明白,咱们没丢了她的协作本心。”

  还有一层未宣之于口的动因,是 “治世传承的仪式感”。萧虎深知,元代的治世不仅靠武力与制度,更靠 “先祖志业” 的凝聚力 —— 向母亲告慰功绩,既是个人孝思,也是向麾下将官、草原部落传递 “萧氏治世理念延续” 的信号:双法推进、南北协作不是一时之举,而是承继先祖遗愿的长久规划。他对李默道:“去祖墓,不只是告慰娘,也是让所有人知道,咱们走的路,是对的。”

  萧虎的祭母筹备,耗时五日,每一处细节都兼顾 “元代祭祀礼仪” 与 “萧母生前喜好”,既庄重合规,又饱含个人情感,避免了程式化的敷衍,彰显 “以实功告慰” 的治世态度。

  祭品的遴选,兼顾草原与江南,呼应母愿。萧虎亲自敲定祭品清单:草原侧选 “陈年奶酪”(萧母当年救济部落时常用的食物,由弘吉剌部按旧法制作,奶酪上印 “禾苗纹”,象征双法)、“烤羊腿”(选用草原四月龄羔羊,肉质鲜嫩,是萧母生前宴客的常品);江南侧选 “禾苗纹织锦”(流民织坊最新织造,纹样复刻萧母手札中画的农耕图)、“青稞饼”(用互市换来的江南新麦与草原青稞混合制成,体现南北粮物互通)。负责筹备的老厨役阿古拉(中都御厨,曾侍奉萧母)特意叮嘱:“奶酪要晾足七日,去尽水分,才是老夫人喜欢的口感;织锦要叠成方形,老夫人当年最忌讳浪费布料。”

  祭祀器具的准备,注重 “传承与实用”。核心器具是 “萧母生前用的楠木祭盘”(盘底刻 “治世为念” 四字,由萧虎妥善保存多年),用于盛放祭品;还有 “青铜酒爵”(元代宗室祭祀常用器,爵身刻 “萧氏” 二字),盛放中都特产的 “黍米酒”(萧母生前爱饮,酒精度低,适合祭祀)。萧虎还特意让军器库工匠将虎纹马鞍擦拭干净,在鞍桥的虎目青铜处抛光,确保在墓前能映出晨光 —— 他想让母亲 “看清” 这具承载协作的信物。

  随行人员的选定,兼顾 “亲族与治世核心”。亲族方面,萧虎带了巴图额尔敦(萧承,名义上的子侄,实为心腹,代表萧氏治世的继承者);治世核心方面,带了耶律楚材(理念共鸣者,熟悉萧母双法思想)、李默(情报与实务执行者,见证南北协作全程);还带了两名当年侍奉萧母的老侍女(如今在虎都书院整理萧母手札),负责在墓前摆放祭品,还原萧母生前熟悉的仪式细节。耶律楚材对萧虎道:“将军选的人,都是能懂老夫人志业的,这样的告慰,才够诚。”

  路线与时间的规划,贴合 “治世实务”。祭祀定在七月初三辰时(元代祭祀多择辰时,取 “晨光启世” 之意),路线从白虎殿出发,经中都南关、燕云驿路支线,直达萧氏祖墓 —— 这条路线恰好经过中都南关互市站与燕云农耕试点,萧虎特意安排 “缓行”,想让母亲 “看到” 沿途的治世成果。李默提前通知沿途驿站:“将军此行是祭母,无需清道,只需维持秩序,让百姓如常劳作即可 —— 将军想让老夫人看看,现在的日子是怎样的。”

  最后一步筹备,是 “祭文的撰写”。萧虎没有让文吏代笔,而是亲自在桑皮纸上书写,内容不尚华丽,只述实功与母愿:“娘,今岁春,巴图与乌仁和亲,弘吉剌部为先锋护江南;互市重开,铁器入宋、丝绸进中,流民有食、牧民有暖,您当年盼的‘南北无争’,暂得实现。儿会继续推双法,守您的治世本心,不让您失望。” 写罢,他将祭文折好,放入 “牛皮封袋”,袋口系上红色丝绦(萧母生前喜欢的颜色),郑重交给老侍女保管。

  要理解萧虎祭母的深意,需回溯萧母那些奠定 “南北协作” 根基的往事 —— 她并非只懂宅第内务的贵族妇人,而是早年便以 “务实治世” 理念,为萧虎后来的南北统筹埋下伏笔,这些功绩,也是萧虎如今 “告慰” 的核心依据。

  首功是 “草原雪灾的跨部落救济”。距今二十年前,中都草原遭遇百年不遇的雪灾,弘吉剌部、兀良哈部的牧群冻死过半,牧民们流离失所,甚至出现部落间争抢存粮的冲突。当时萧父已逝,萧母以萧氏主事人的身份,打开中都粮库,取出三万石青稞,又组织萧氏工匠制作木鞍、皮衣,亲自带队前往草原赈灾。按陈那颜(当时还是弘吉剌部的年轻千户)后来回忆:“老夫人站在雪地里,冻得脸通红,却还在给牧民分青稞,说‘咱们都是要过好日子的人,别争了’—— 那时候,咱们就认萧氏这个协作的领头人。”

  救济之外,萧母还推动 “草原与汉地的技艺互通”。她发现草原牧民擅长牧马却缺农耕技术,汉地农民懂耕种却缺牧马经验,便在赈灾时组织 “技艺交流队”:让萧氏庄园的农官教牧民种耐寒的青稞,让草原部落的牧马人教汉地人驯马、制作马鞍。这种互通,虽规模不大,却打破了 “草原只牧、汉地只耕” 的刻板分界,为后来的双法埋下第一颗种子。萧母当时对萧虎说:“技艺不分草原江南,能让百姓过好日子的,就是好技艺。”

  萧母还为 “部落协作” 定下 “务实原则”。当年弘吉剌部想以 “部落图腾” 为礼,与萧氏结盟,萧母却拒绝了,她说:“结盟不用图腾,用实实在在的好处 —— 你们给萧氏送良马,咱们给你们送粮种,每年秋收后对账,互不相欠,这样的协作才能长久。” 这种 “以物易物、务实协作” 的原则,后来被萧虎继承,用到与弘吉剌部的和亲、互市中,成为元廷与草原部落协作的基础模式。

  对萧虎个人而言,萧母是 “治世理念的第一导师”。萧虎少年时曾问母亲:“为什么要帮草原部落?他们以前还跟咱们争过牧场。” 萧母当时正在缝补牧民送来的皮衣,闻言放下针线道:“争牧场,是因为大家都要活;帮他们,是让大家能一起活 —— 治世不是把别人赶跑,是让所有人都有饭吃、有衣穿,这才是咱们萧氏该做的。” 这番话,后来成了萧虎推行双法、推进南北统一的核心准则。

  这些功绩,并非萧虎一家之言,而是被记入《双廷治世录》的史实。耶律楚材在整理史料时,曾特意为萧母补写 “协作传”,其中写道:“萧母之贤,不在私德,而在治世之远见 —— 雪灾救济非仁善之举,实为部落协作之奠基;技艺互通非一时之兴,实为双法之滥觞。萧虎今日之治,皆承母志。” 也正因如此,萧虎带着治世成果祭母,才更具 “告慰” 的分量。

  虎纹马鞍作为祭母的核心载体,其准备过程并非简单 “携带”,而是萧虎对 “母志传承” 的细致梳理 —— 他亲自参与马鞍的清洁、检查,回忆授予弘吉剌部时的场景,让这具冰冷的器物,成为连接 “母愿、协作、实效” 的温暖纽带。

  第一步是 “马鞍的清洁与修复”。萧虎让中都军器库的老工匠阿古拉(打造马鞍的原工匠)负责,要求 “既要干净,又不能损了原有的痕迹”。阿古拉用 “草原羊毛布” 轻轻擦拭马鞍表面的鎏金,去除南征途中沾染的泥土;对鞍桥处因先锋使用造成的细微划痕,他用 “蜂蜡” 小心填补,既不破坏原有纹路,又让马鞍恢复庄重。萧虎在旁看着,不时提醒:“鞍尾的红色丝绦别换,那是授予帖木儿时系上的,娘当年救济弘吉剌部,也用过这样的丝绦。”

  第二步是 “马鞍象征意义的梳理”。萧虎让李默将 “马鞍授予仪式” 的细节整理成简册,包括按陈那颜的表态、帖木儿的誓师、先锋清剿残余的实效,这些都要在祭母时 “说给娘听”。他还特意将马鞍上的 “虎纹” 与萧母当年的 “协作理念” 对应:“下山虎” 象征 “主动推进治世”,与萧母 “不避困难、救济部落” 的态度呼应;“双法纹”(五谷与牧群)则直接是萧母 “技艺互通” 理念的延续。萧虎抚摸着鞍桥的虎纹,对巴图额尔敦道:“你看这虎目,当年娘说‘做事要看得清、走得稳’,这马鞍,就是照着这个意思做的。”

  第三步是 “马鞍与母愿的关联标注”。萧虎让老侍女在马鞍旁摆放 “两份文书”:一份是《弘吉剌部先锋功绩表》(记录先锋清剿残余、护持粮道的成果),一份是《南北互市物资清单》(标注铁器与丝绸的流通量),用实务数据证明 “马鞍承载的协作已见实效”。他还在马鞍的鞍垫夹层中,放入一张 “萧母手札残片”—— 上面是萧母当年写的 “草原江南,共此暖寒”,让这具马鞍真正成为 “母愿与现实” 的连接。

  准备过程中,萧虎还特意 “模拟祭母时的场景”。他在白虎殿的空地上,将马鞍放在与萧母墓碑等高的石台上,练习如何摆放、如何诉说:“娘,这具马鞍,咱们给了弘吉剌部,他们用它做先锋,护了江南的流民,也让草原的牧民换了丝绸暖毯 —— 您看,这虎纹还亮着,就像您当年说的,协作的光,不会暗。” 练习时,他的声音不自觉放轻,仿佛母亲真的在旁倾听,眼眶偶尔泛红,却很快恢复坚毅 —— 他知道,母亲更想看到的是治世的坚定,而非儿女情长的脆弱。

  最后,马鞍的 “携带安排” 也细致入微。萧虎让巴图额尔敦亲自驮运马鞍,用 “粗布毡” 包裹,避免运输中磕碰;还安排两名熟悉路况的驿卒带路,确保马鞍能平稳抵达祖墓。巴图额尔敦不解:“将军,不过是一具马鞍,何必这么郑重?” 萧虎道:“这不是普通的马鞍,是你祖母理念的见证,是咱们治世的凭证,丢了它,就是丢了娘的心愿,丢了咱们萧氏的根本。”

  从白虎殿到萧氏祖墓,全程五十里,萧虎特意让队伍缓行,他想让 “母亲” 亲眼看看沿途的治世成果 —— 流民安稳劳作、牧民与汉地商贩笑语往来、驿路传递的都是治世喜讯,这些鲜活的场景,比任何文书报表都更能证明 “母愿将偿”。

  第一处见闻是中都南关的互市站。此时虽非互市开放日,站内却仍有商贩整理货物:中都铁器商贩阿古拉的徒弟正在擦拭镰刀,准备下次运往江南;南宋丝绸商贩春桃的伙计在清点织锦,将次品挑出,说 “要给草原牧民最好的”。萧虎勒马驻足,看着商贩们有条不紊的样子,对身旁的耶律楚材道:“娘当年说‘互通有无才是安稳’,现在他们做到了,不用咱们催,自己就想着把东西做好、把交易做顺。” 耶律楚材点头:“老夫人的理念,已经扎在百姓心里了,这才是真的治世。”

  第二处见闻是燕云农耕试点。成片的青稞长势喜人,流民们在农官的指导下除草,孩子们提着小篮跟在后面,捡拾田间的麦穗。一名老农看到萧虎的队伍,放下锄头上前见礼,手里还拿着半块青稞饼:“将军,您尝尝,这是今年的新麦混着草原青稞做的,比去年的甜!” 萧虎接过饼,掰了一块放入口中,确实香甜 —— 这饼的原料,正是北境与江南互通的成果。老农又道:“现在有了元廷的铁器,种地省力多了,萨仁姑娘还派织坊的人来教咱们媳妇织毯,日子真是越来越好!” 萧虎笑着道:“好好种,以后日子还会更好。”

  第三处见闻是驿路旁的 “协作客栈”。这是元廷新设立的,专供草原牧民与江南商贩歇脚,客栈老板是一名曾受萧母救济的草原妇人,如今嫁给了汉地驿卒,她说:“老夫人当年救了我,现在我开这客栈,就是想让草原和汉地的人能好好说话、好好做生意,不辜负老夫人的心意。” 客栈里,几名草原牧民正与江南织工聊天,牧民们说 “下次要多换些织锦”,织工们说 “下次给你们带新的织法”,气氛热络。萧虎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意渐生:“娘,您看,他们现在不仅不打架,还能一起商量怎么过好日子。”

  沿途还有一处特别的见闻 —— 两名弘吉剌部的骑兵正护送江南粮车前往中都。骑兵看到萧虎的队伍,翻身下马行礼,其中一人正是先锋千户帖木儿的部下,他道:“将军,咱们护送的粮车是江南流民织坊换的,要运到中都粮站,再分发给草原部落的老弱。” 萧虎问:“路上安全吗?有没有残余作乱?” 骑兵道:“安全得很,百姓们都帮着咱们留意,有可疑人就报信,没人愿意破坏现在的日子。” 这番话,让萧虎更加确信:民心的安稳,才是治世最坚实的根基。

  五十里路,走了整整两个时辰,萧虎没有丝毫不耐。每一处见闻,他都细细观察、默默记在心里,这些场景,将是他在母亲墓前 “告慰” 的鲜活注脚 —— 他不需要空洞的言辞,只需将这些百姓的笑脸、安稳的生活,一一 “说” 给母亲听,让她知道,当年的心愿,如今已不是空想。

  萧氏祖墓位于中都近郊的一片缓坡上,背靠青山,前临小河,是萧母生前亲自选的墓地,她说 “这里能看到中都,也能看到草原,死后也能看着两边的人好好过日子”。七月初三辰时,萧虎的队伍抵达墓前,祭祀礼仪按元代宗室祭祀规制展开,却处处融入个人孝思与治世担当,庄重而不刻板。

  第一步是 “墓前清扫与布置”。两名老侍女率先上前,用 “桑皮布” 轻轻擦拭墓碑上的灰尘 —— 墓碑是青石材质,刻着 “萧氏孺人墓” 五字,旁侧小字是萧母生前定的 “治世为念”。清扫完毕,她们按萧母生前的习惯,在墓前摆放 “三足香炉”(萧母常用的旧物),点燃线香,青烟袅袅升起,带着淡淡的松木香。接着,她们将祭品一一摆上楠木祭盘:奶酪、烤羊腿放在左侧(草原之物),织锦、青稞饼放在右侧(江南之物),虎纹马鞍则放在墓碑正前方,鞍头朝向中都方向,寓意 “面向治世、延续志业”。

  第二步是 “初献礼”。萧虎手持青铜酒爵,缓步走到墓前,将酒缓缓洒在墓前的土地上,动作缓慢而郑重。他弯腰时,衣袍下摆扫过马鞍,指尖不经意触到鞍桥的虎纹,仿佛触到了母亲的手。“娘,儿子来看您了,” 萧虎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今天带了您当年盼的东西,带了南北安稳的消息,您听听,是不是您想的那样。” 洒完酒,他将酒爵放在祭盘旁,后退三步,行三鞠躬礼 —— 元代祭祀的 “初献” 本是程式化的,却因他的动作与话语,多了几分真切的孝思。

  第三步是 “读祭文”。萧虎从牛皮封袋中取出亲自书写的祭文,展开时,桑皮纸因年岁短而略显挺括,他的手指按住纸边,避免被风吹乱。祭文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只以平实的语言述说着治世成果:“娘,至元四十五年春,巴图与乌仁和亲,弘吉剌部为先锋,清江南残余,护粮道安稳;互市重开,燕云铁器入临安,江南丝绸进中都,流民有犁耕、有织机,牧民有暖毯、有青稞;萨仁在江南推双法,赵孟頫等旧臣协作,南北暂安,百姓温饱。您当年说‘南北无争、百姓安食’,现在,儿子总算能跟您说一句,这愿,快偿了。” 读罢,他将祭文放在香炉旁,任其在青烟中慢慢烘干,仿佛让文字化作烟气,传递给母亲。

  第四步是 “亚献礼与马鞍告慰”。这是萧虎特意添加的环节,非元代祭祀通例,却最具深意。他走到虎纹马鞍前,伸手抚摸鞍桥的虎纹,从虎首摸到虎尾,每一处细节都细细触碰,像是在向母亲展示这件 “成果”:“娘,这具马鞍,咱们给了弘吉剌部的帖木儿,他带着三千骑兵做先锋,没扰百姓,还帮流民修过帐篷。您看这虎目,还是亮的,就像您当年说的‘做事要清明’;这双法纹,五谷和牧群都在,您当年想的技艺互通,现在真的成了。” 说着,他将马鞍微微倾斜,让墓碑方向能 “看到” 鞍底的 “先锋壹号” 刻字:“这是咱们的先锋,是您协作理念的延续,以后,它还会护着更多百姓。”

  第五步是 “终献礼与集体告慰”。萧虎再次手持酒爵,完成终献,随后示意耶律楚材、巴图额尔敦等人上前。耶律楚材捧着《双廷治世录》,对墓碑道:“老夫人,晚辈耶律楚材,今日替您看了江南的治世,流民织坊的暖毯能暖草原,农耕试点的青稞能济中都,您的双法理念,正在落地生根。” 巴图额尔敦则握着马鞍的缰绳,道:“祖母,孙儿巴图,定不负您的期望,好好护着和亲的成果,护着南北的百姓。” 集体的告慰,让这场祭祀从个人孝思升华为 “治世团队对先祖志业的承诺”,更显庄重。

  祭祀礼仪的庄重之下,是萧虎压抑却深沉的情感 —— 他不再是那个运筹帷幄的元廷将领,只是一个向母亲诉说成果、寻求认可的儿子,回忆与担当在墓前交织,让这个铁血治世者的形象多了几分柔软与温度。

  情感的第一次流露,是看到墓碑旁的杂草。萧虎在祭祀间隙,发现墓碑左侧长了几株狗尾草,他没有让侍女清理,而是亲自蹲下,用手轻轻拔除。拔草时,他的指尖触到湿润的泥土,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带他来祖墓,也是这样教他拔草:“虎儿,墓碑旁的草要拔干净,不是为了好看,是让先祖能清楚地看到咱们,知道咱们没偷懒。” 如今,母亲成了墓中人,他仍在做着当年的事,只是心境已截然不同 —— 那时是孩童的懵懂,现在是治世者的责任。他将拔下的草放在手心,对墓碑道:“娘,这次我没偷懒,把该做的、您盼的,都尽力做了。”

  情感的第二次流露,是谈及 “当年的艰难”。在诉说互市成果时,萧虎忽然顿住,声音有些沙哑:“娘,您知道吗?刚开始推互市的时候,史宅之搞事,理宗猜忌,我也怕过,怕做不成您想的事,怕辜负您的教导。” 他想起萧母当年面对草原部落质疑时的坚定,那时母亲对他说:“治世哪有不难的?难就不做了?百姓还等着吃饭呢!” 正是这份回忆,支撑他度过了假信风波、毒酒谋划等难关。“不过您放心,” 萧虎很快调整语气,恢复坚毅,“我没退缩,咱们的人也没退缩,现在好了,难关过去了,日子要稳了。”

  情感的第三次流露,是对马鞍的珍视。萧虎在墓前反复摩挲马鞍,不是为了仪式,而是真的将这具器物视作 “母亲的见证”。他想起萧母当年用草原木鞍换粮种的往事,忽然笑道:“娘,您当年的木鞍,比这具虎纹马鞍简陋多了,却也换来了弘吉剌部的信任;现在这具鞍子更精致了,换回来的也更多了 —— 您要是能看到,定会说‘这鞍子做得好,能帮更多人’。” 笑容中带着一丝苦涩,却更多的是欣慰 —— 他知道,母亲若在,定会为这份 “更多” 的成果感到高兴。

  还有一处不易察觉的情感流露,是对 “未来的承诺”。祭祀接近尾声时,萧虎独自在墓碑前站了许久,没有说话,只是望着中都的方向。耶律楚材等人远远看着,没有上前打扰 —— 他们知道,将军是在向老夫人承诺后续的治世规划。后来萧虎对李默说:“我当时在跟娘说,江南还没完全安稳,双法还要再推,草原与江南的协作还要再深,我不会停在现在,会一直做下去,直到真的实现‘南北无争、百姓安食’,让她彻底放心。” 这份承诺,既是孝思,也是治世者的担当。

  祭祀结束后,萧虎最后看了一眼墓碑与马鞍,才转身离开 —— 他的脚步比来时更坚定,眼神也更明亮。耶律楚材问:“将军,老夫人定会满意的吧?” 萧虎点头:“会的,娘从来不是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功绩,她只要百姓安稳,现在咱们做到了,她会满意的。” 这份笃定的背后,是情感的释然,也是治世担当的升华。

  萧虎的祭母,不仅是个人孝思的表达,也成了随行人员追忆萧母、共鸣治世理念的契机 —— 耶律楚材、巴图额尔敦、老侍女们从不同角度回忆萧母的言行,既丰富了萧母的人物形象,也让 “母志传承” 的主题更加立体,彰显萧氏治世理念的深远影响。

  耶律楚材的追忆,聚焦 “双法理念的源头”。他对萧虎道:“将军,晚辈当年整理老夫人的手札,看到她写‘草原缺织、汉地缺牧,若能各取所长,何愁不安’,那时才明白,您推行的双法,根本不是凭空想的,是老夫人当年就有的雏形。” 他还回忆起与萧母的唯一一次见面:“二十年前,晚辈还是中都书院的先生,曾向老夫人请教‘部落与汉地如何共处’,老夫人说‘别想什么共处,就想怎么让两边的人都有饭吃,有饭吃就不会争,不会争就会共处’—— 这话,晚辈记了二十年,现在每次推进治世,都会想起。” 耶律楚材的追忆,将萧母与当前的双法紧密关联,证明治世理念的延续性。

  巴图额尔敦的追忆,围绕 “和亲与协作的初心”。作为和亲的主角之一,他对萧母的理解更贴近 “部落协作”:“祖母当年救济弘吉剌部时,乌仁的父亲按陈那颜还是个千户,他常跟我说,老夫人当时没要部落的任何回报,只说‘以后草原和汉地有难处,要互相帮衬’。现在我和乌仁和亲,弘吉剌部做先锋,其实就是在兑现当年老夫人的‘互相帮衬’。” 他还摸着虎纹马鞍道:“这具鞍子,授予弘吉剌部时,按陈那颜还说‘这是老夫人协作理念的延续,咱们不能辜负’—— 祖母的影响,早就传到草原部落心里了。”

  两名老侍女的追忆,充满生活细节的温情。负责摆放祭品的老侍女张妈,曾是萧母的贴身侍女,她对萧虎道:“老夫人当年最喜欢在冬夜缝补草原牧民送来的皮衣,说‘他们的手粗,缝不好细活,咱们帮他们缝好,他们就能暖暖和和过冬’。现在看到江南织坊给草原做暖毯,老奴就想起当年的场景,觉得老夫人的心意,真的传下来了。” 另一名侍女李妈则回忆:“老夫人还喜欢给小将军讲草原的故事,说‘草原的星星和汉地的一样亮,草原的百姓和汉地的一样好’,现在小将军(指巴图额尔敦)能和草原部落和亲,老夫人在天有灵,定会高兴。” 这些细节,让萧母的形象从 “治世先驱” 变得更鲜活、更有人情味。

  甚至连负责护卫的普通士兵,也有对萧母的间接追忆。一名曾驻守燕云的士兵道:“将军,末将在燕云时,听当地老农说,老夫人当年教他们种青稞,还说‘这粮食耐寒,能多收一季,你们就能多吃一季’—— 现在燕云的青稞长得好,老农们还常念叨老夫人的好。” 这种来自底层的追忆,更能证明萧母的影响早已超越萧氏家族,深入到普通百姓心中。

  随行人员的追忆,最终汇聚成一个共识:萧虎如今的治世成果,不是他一人之功,而是对萧母理念的继承与发扬;祭母不仅是告慰,更是对 “治世初心” 的重申。耶律楚材总结道:“老夫人的伟大,在于她把‘让百姓过好日子’的初心,种在了所有人心里 —— 将军、草原部落、普通百姓,都在为这个初心努力,这才是治世能成的根本。”

  祭母并非终点,而是萧虎治世规划的 “新起点”—— 在墓前告慰母亲后,他结合沿途见闻与随行人员的共鸣,明确了下一步的治世方向:以萧母 “百姓安食、南北协作” 的志业为指引,巩固现有成果,推进江南深度统一,让 “母愿” 彻底实现。

  第一步规划是 “深化双法在江南的落地”。祭祀返程途中,萧虎便对耶律楚材道:“娘当年说‘技艺互通要落地’,现在江南的农耕和织坊只是起步,还要让草原的牧群管理经验也传过去,比如教流民养牛羊,补充肉食;同时把江南的织法传到草原,让牧民也能自己织暖毯,不用全靠互市。” 他还决定在江南设立 “双法学堂”,由虎都书院的子弟任教,既教农耕、织锦技艺,也传萧母 “协作” 的理念,让治世不仅停留在物资层面,更深入到百姓认知中。

  第二步规划是 “巩固草原部落的协作纽带”。针对弘吉剌部作为先锋的表现,萧虎决定 “以实利强化协作”:赏赐弘吉剌部燕云牧界百里,允许部落子弟入虎都书院学习治世之术;同时与按陈那颜约定,秋收后在中都举行 “部落协作会”,邀请兀良哈部、札剌亦儿部等部落参加,分享双法成果,推动更多部落参与南北协作。他对巴图额尔敦道:“你祖母当年靠救济赢得部落信任,现在咱们要靠实在的好处和长久的规划,让部落愿意跟咱们一直走下去,这才是真的协作。”

  第三步规划是 “化解南宋宗室的残余疑虑”。毒酒风波后,理宗虽归附,却仍有猜忌;史宅之的残余势力虽被清剿,南宋旧部中仍有观望者。萧虎决定 “以民生实效化解疑虑”:从中都调运五千石青稞,专门用于江南流民的冬粮储备;让萨仁与赵孟頫协作,整理南宋旧有的治世文书,筛选可用的经验融入双法,让南宋旧部感受到 “治世的延续性,而非取代”。他说:“娘当年从不强迫别人接受她的理念,而是用好处让别人信服,咱们现在也一样,用百姓的安稳日子,让他们放下疑虑。”

  第四步规划是 “完善南北物资流通的渠道”。互市虽已重开,但仍有 “运输慢、成本高” 的问题,萧虎让李默牵头,优化 “燕云→扬州→临安” 的驿路,增设 “物资中转仓”,缩短运输时间;同时规范互市货币,将 “粮票” 改为元廷统一的 “交钞”,方便南北商贩交易。他对负责驿路的千户道:“娘当年说‘互通要顺,顺了才长久’,咱们把渠道理顺,让铁器、丝绸、粮食能更快、更便宜地流通,百姓才能真正受益。”

  最后一步规划,是 “治世理念的文字传承”。萧虎让耶律楚材牵头,将萧母的手札、自己的治世实践、双法的具体措施整理成《萧氏治世录》,不仅供虎都书院子弟学习,还要刻印分发到江南与草原的治世官员手中。他说:“娘的理念不能只靠口传,要写成书,让后来的人都知道,治世的根本是百姓,是协作,不是争权夺利 —— 这才是对娘最好的告慰,也是咱们治世能长久的保障。”

  这些规划,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务实的步骤,每一步都紧扣萧母的志业,也紧扣 “百姓安食、南北协作” 的核心,体现了萧虎 “以母志为指引,以实效为根本” 的治世风格。

  萧虎此次祭母,虽为私人孝思之举,却产生了远超个人情感的长远影响 —— 它不仅让 “萧母治世理念” 成为元廷与草原部落、江南百姓的共识,更巩固了 “南北协作、以民为本” 的治世根基,为元代后续的江南统一与长治久安,埋下了关键伏笔。

  在理念传承层面,祭母让 “萧氏治世初心” 成为治世团队的共同准则。此后,虎都书院的子弟在学习时,必研读《萧氏治世录》中萧母的言行;元廷的治世官员在赴任前,需向萧氏祖墓方向行 “致敬礼”,以示 “不忘治世根本”;草原部落的首领在与元廷协作时,也常以 “萧母协作理念” 为说辞,如按陈那颜在部落大会上说:“咱们与元廷协作,不是因为怕,是因为老夫人当年说的‘互相帮衬、共过好日子’,这是咱们该守的规矩。” 这种理念的传承,让元代的治世不再是萧虎一人的事,而是成了多方面的共同责任。

  在南北协作层面,祭母强化了 “实务纽带” 的凝聚力。虎纹马鞍作为 “协作信物”,被弘吉剌部供奉在部落祖帐中,每次部落议事,按陈那颜都会提及 “这是老夫人与萧将军协作的见证”;江南的流民织坊则将 “萧母手札中的禾苗纹” 定为织锦的固定纹样,寓意 “不忘协作初心”。南北双方不再是 “元廷与被管理者” 的关系,而是 “共同承继萧母志业” 的伙伴,这种定位的转变,让协作更加顺畅,冲突大幅减少。

  在民心归附层面,祭母的沿途见闻与后续规划,让百姓更认可元廷的治世。江南流民王氏在织坊看到禾苗纹织锦,听说是 “萧老夫人的心愿”,便对其他流民道:“连老夫人都盼着咱们过好日子,元廷肯定不会亏待咱们,咱们好好织毯、好好种地就行。” 草原牧民帖木格用丝绸换了暖毯,听说这是 “萧将军祭母时告慰老夫人的成果”,也道:“老夫人是好人,萧将军也是好人,咱们跟着他们,日子错不了。” 民心的归附,是治世最坚实的根基,而祭母恰好成了 “民心凝聚” 的催化剂。

  在元代治世传统层面,萧虎的祭母开创了 “以先祖志业指引治世” 的先例。此后,元代历任治世者在推进重大治世行动前,都会前往先祖墓地告慰,陈述规划、寻求精神指引 —— 如后来巴图额尔敦统一云南前,便曾前往萧氏祖墓,带着云南的地形图,告慰萧母与萧虎 “将继续推进南北协作,让云南百姓也过上好日子”。这种传统,让元代的治世不仅有制度与武力支撑,更有精神与文化的凝聚力。

  最深远的影响,是 “治世本质的回归”。萧母的理念、萧虎的实践,都指向 “治世不是为了权力,而是为了百姓”—— 这一本质,通过祭母仪式被反复强调,纠正了部分官员 “重权轻民” 的倾向,也让元代的治世始终围绕 “民生” 展开。耶律楚材在《双廷治世录》中评价:“萧虎祭母,非孝思之举,实为治世本质之重申 —— 自此后,元代治世者皆知‘百姓安食’为根本,非此,虽有万贯粮储、千军万马,亦难长治。”

  这场至元四十五年春的墓前告慰,最终以 “志业传承、根基巩固” 收尾。萧虎带着虎纹马鞍而来,带回的不仅是告慰母亲的释然,更是推进治世的坚定信念;萧氏祖墓前的青烟散去,留下的却是 “以民为本、南北协作” 的治世火种,这火种照亮了元代统一江南的道路,也为后世治世者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 治世的终极目标,永远是百姓的安稳与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