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2章 假信诱敌-《巴图虎》

  982 章:假信诱敌(至元四十五年春的史宅之诈术谋)(至元四十五年春?临安元军羁押营与中都白虎殿情报房)

  至元四十五年春,临安城破后第三日,史宅之被关押在元军羁押营的单间内 —— 房内仅一桌一椅,墙角堆着粗布被褥,与他此前史府的奢华截然不同。他靠在墙边,指尖反复摩挲着袖口残存的丝绸纹样(曾是南宋户部尚书的官服碎片),心里满是不甘与愤懑:他并非忠于南宋宗室,而是无法接受 “权力尽失” 的结局,更无法容忍自己沦为元廷的阶下囚。

  “我掌江南粮道数年,岂能就此认输?” 史宅之喃喃自语,眼前闪过元军入城时的场景 —— 巴图额尔敦的骑兵呼啸而过,赵昀瘫倒在地,而他自己被元军按在互市场的泥地里,尊严尽失。这种屈辱,让他燃起 “绝地反击” 的念头:若能诱萧虎轻进中都,元军首尾不能相顾,他便可趁机联络徐党残余,夺回临安,重掌权力。“萧虎虽谋深,却也盼着速定江南,” 史宅之眼神变得阴鸷,“中都若‘空虚’,他定会动心 —— 这便是我的机会。”

  他的动因,本质是 “权欲凌驾于一切”。此前他挑拨赵昀猜忌萨仁,是为夺织坊与农耕管理权;如今设计假信,仍是为了权力 —— 他不在乎南宋宗室的存亡,也不在乎临安百姓的安危,只盼着借元军的混乱,重回权力巅峰。“就算南宋亡了,我也要做最后的赢家,” 史宅之对着墙壁冷笑,“萧虎想安稳接管江南,我偏要让他后院起火。”

  关押期间,元军按萧虎的指令 “待其宽厚”—— 每日供应粗粮、允许在营内走动,这反而给了史宅之观察与谋划的时间。他留意到羁押营的元军守卫多是新募士兵,对南宋内部事务不熟;营外常有元廷细作与城内萨仁的人联络,传递情报的频率很高 —— 这让他意识到 “情报传递是突破口”:仿元廷核心细作的笔迹传假信,既能避开元军的直接监控,又能精准打击萧虎的决策。

  更关键的是,他想起此前与楚兰的几次接触 —— 楚兰作为萨仁的侍女,常代表萨仁与南宋户部对接,他见过楚兰写的 “双法协作文书”,对其笔迹与行文风格有印象。“楚兰是元廷在临安的核心联络人,她的信,萧虎定会重视,” 史宅之心里有了计划,“只要仿得逼真,让萧虎信中都空虚,他便会分兵袭中都,临安的元军兵力减弱,我便可趁机翻盘。”

  史宅之要实施计划,第一步便是获取楚兰的真实笔迹与行文样本 —— 没有足够的参照,假信极易被识破。他将希望寄托在仍潜伏在临安城内的亲信李福身上:李福此前是他的幕僚,元军入城后伪装成 “普通商贩”,未被元廷察觉,仍是他与外界联络的唯一通道。

  史宅之通过羁押营的 “送饭杂役”(徐党残余,被他早年收买),传递密信给李福,信中写道:“速去西暖阁,取楚兰与中都往来的文书,重点是‘涉及中都军情’的信件,需完整,勿遗漏笔迹细节。” 为确保李福明白重要性,他还在密信中画了一个 “虎符” 简笔画 —— 暗示假信将围绕 “中都军事” 做文章。

  李福接到密信后,不敢耽搁。他知道西暖阁是萨仁与楚兰的居所,守卫虽不严,但文书多藏在萨仁的书房,需格外谨慎。他选在深夜,穿着元军护治千户的粗布服(此前从溃败的元军士兵身上夺得),伪装成 “巡查护治千户”,来到西暖阁外。

  西暖阁的侍女小翠(曾是史宅之派去的眼线,后被萨仁感化,却仍对史宅之有忌惮)正在门口值夜,见李福过来,紧张地问:“千户大人,深夜来此何事?” 李福故意板起脸:“奉萨仁姑娘之命,取楚兰姑娘的旧文书,核对双法协作记录,耽误不得。” 小翠虽有疑虑,却也不敢违抗 “萨仁的命令”,只能引李福进入书房。

  书房内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类文书,李福按史宅之的叮嘱,重点翻找 “标注楚兰署名” 的信件。他找到三封:一封是楚兰写给中都李默的 “双法进展信”,提及临安流民织坊的情况;一封是楚兰与耶律楚材的 “军情简报”,提到中都虎卫营的部署(此前的常规信息);还有一封是楚兰写给萧虎的 “生辰贺信”,行文更随意,有大量关于中都的日常描述。李福不敢多待,将三封信用粗布包好,假装 “核对无误”,匆匆离开西暖阁。

  回到藏身的 “周记木行”(之前元廷细作老周的据点,已被李福接管),李福仔细检查三封文书:楚兰的笔迹特点很明显 ——“互” 字的横画略斜,“中” 字的竖画收笔较轻,行文常用 “姑娘”(指萨仁)、“中都白虎殿” 等特定称呼,且喜欢在信尾加 “盼速复” 三字。这些细节,被李福一一记录在桑皮纸上,连夜送往羁押营,交给史宅之。

  史宅之看着文书与李福的记录,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有了这些,假信便有了七分真。”

  史宅之明白,“仿笔迹” 非普通工匠能胜任,需找 “精通书法、熟悉文书体例” 且 “忠于自己” 的人。他想起南宋内府曾有一位擅长 “仿帖” 的老吏张墨 —— 张墨曾在文书房任职三十年,因得罪史宅之被罢官,后靠抄书为生,对史宅之既有敬畏,又有求复职的渴望,是理想人选。

  李福按史宅之的指令,在临安城的 “抄书坊” 找到张墨。张墨年近六十,头发花白,正伏在案上抄录《论语》,案上摆着一支磨得光滑的狼毫笔、一锭松烟墨。“张老,史相公有请,” 李福低声道,“若能帮史相公办成一件事,你不仅能复职,还能升为文书房主事。” 张墨闻言,眼睛一亮 —— 他蹉跎数年,早已盼着重回官场,立刻答应:“只要能为史相公效力,老朽万死不辞。”

  李福将楚兰的三封文书与史宅之的 “笔迹分析” 交给张墨,叮嘱道:“你需模仿楚兰的笔迹写一封信,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 —— 史相公说了,差一点都不行。” 张墨接过文书,仔细研究:他先将楚兰的 “互”“中”“都” 等常用字剪下来,贴在纸上反复临摹;再分析其行文节奏 —— 楚兰写信多是 “先述实务,再提建议,最后盼复”,语气偏急切,符合年轻细作的特点。

  史宅之还通过李福,给张墨送去 “专项培训”:一是 “工具适配”—— 提供与楚兰常用的 “中都狼毫笔” 同款的笔、“松烟墨”(楚兰的墨色偏淡,张墨需加少量水调和)、“桑皮纸”(元廷细作用纸),确保书写载体与楚兰一致;二是 “语气模仿”—— 让张墨反复朗读楚兰的生辰贺信,体会其 “对萧虎的敬畏”“对萨仁的关切”,避免假信中出现 “语气生硬” 的破绽;三是 “细节修正”—— 张墨每写一个字,李福便对照楚兰的原字检查,若 “互” 字的横画不够斜、“盼速复” 的收笔过重,便要求重写,直到与原字几乎无差别。

  培训过程中,张墨曾因 “楚兰的连笔” 犯难 —— 楚兰写 “虎卫营” 时,“卫” 与 “营” 常连笔,张墨初写时总显得刻意。史宅之得知后,通过李福传话说:“连笔需自然,就像你抄书时的顺手而为,别刻意模仿,要记在心里,形成习惯。” 张墨按此方法,每天临摹楚兰的连笔字百遍,直到不用思考,也能写出自然的连笔。

  经过五日的培训,张墨写出的 “练习信” 已能以假乱真 —— 李福将练习信拿给曾见过楚兰文书的南宋户部老吏看,老吏竟未察觉异常,还道:“这是楚兰姑娘的字吧?跟之前的文书一模一样。” 李福将结果汇报给史宅之,史宅之终于松了口气:“仿字的人,选对了。”

  史宅之设计假信时,遵循 “七分真、三分假” 的原则 —— 以楚兰过往文书中的真实信息为基础,掺入 “中都空虚” 的假情报,再用 “紧急语气” 与 “具体细节” 包装,让萧虎难以分辨真伪,同时精准击中萧虎 “速定江南” 的心理。

  假信的开篇,先以 “真实实务” 铺垫,降低警惕:“孙女楚兰谨禀萧将军:临安双法如常推进,流民织坊已恢复十处,萨仁姑娘专注农耕,未察他异 —— 前日与中都驿馆联络,听闻燕云粮车已抵临安,心甚安。” 这段内容,与楚兰此前的 “双法进展信” 高度契合,萧虎看到后,会先认定 “信的来源可靠”。

  接着,自然过渡到 “中都军情”,掺入假情报:“然近日从元军守卫口中听闻,中都虎卫营主力随巴图额尔敦驻临安西郊,仅留两千老弱守白虎殿;军器库的箭矢不足三成,粮储仅够十日 —— 守卫还说,萧将军盼速定江南,已密令中都减少防备,集中兵力于临安。” 这些假情报,每一条都有 “具体细节”:“两千老弱”“箭矢不足三成”“粮储十日”,而非笼统的 “中都空虚”,让信息更显真实;同时提及 “元军守卫口中听闻”,为情报来源找了合理借口,避免被质疑 “楚兰为何能知晓核心机密”。

  然后,抛出 “诱饵”,刺激萧虎行动:“孙女以为,中都空虚是天赐良机 —— 若将军率精锐袭中都,元军首尾不能相顾,临安元军必回援,萨仁姑娘在此孤立无援,我可趁机控制织坊与农耕试点,助将军速定江南。此事需速行,若拖延,中都恐补防,错失良机。” 这番话,既符合楚兰 “为元廷治世着想” 的表面身份,又精准击中萧虎 “速战速决” 的需求 —— 萧虎虽谋深,却也希望减少江南的抵抗时间,若中都真的空虚,袭中都确实是捷径。

  假信的结尾,模仿楚兰的常用格式:“萨仁姑娘未察此况,孙女不敢当面禀报,恐误事,故修此书,盼将军速复,定后续之策。楚兰顿首,至元四十五年春。” 落款处还按楚兰的习惯,盖了一个小小的 “兰” 字私印(张墨按史宅之的指令,仿刻了一枚,材质为木,与楚兰的铜印颜色相近,不细看难以分辨)。

  史宅之看完张墨写好的假信,反复检查:“‘虎卫营’的连笔是否自然?‘粮储十日’的表述是否像楚兰的语气?” 确认无误后,他让张墨将假信折成小块,用 “隐墨” 在信尾加了一行小字(非关键信息,仅为 “验证笔迹” 的附加项):“西郊互市场的木栅栏已拆,元军骑兵出入方便。” 这行小字,是楚兰日常会提的 “实务细节”,进一步增加假信的可信度。

  “这封信,足以让萧虎动心,” 史宅之将假信交给李福,“下一步,就是把它送到中都,送到萧虎手里。”

  假信写好后,如何 “安全送到中都、让萧虎相信是楚兰所发”,成了史宅之计划的关键 —— 传递人需熟悉元廷情报网络的运作方式,能避开元军的盘查,且身份不易暴露。经过筛选,史宅之选定了王二(原南宋细作,曾潜入元廷驿路传递情报,后因南宋溃败藏匿,被李福找到)。

  王二的优势有三:一是 “懂元廷情报流程”—— 他曾冒充元廷细作,知道元廷细作传递情报需携带 “桑皮纸碎片”(信物)、用 “隐墨” 写信,且传递路线多走 “燕云驿路”;二是 “有伪装经验”—— 他熟悉元军的着装与话术,能轻松混入元廷的细作网络;三是 “对史宅之忠心”—— 王二的家人在南宋粮荒中饿死,史宅之曾资助过他,他对史宅之有感激之情,愿意冒险。

  史宅之通过李福,对王二进行 “专项培训”:一是 “身份设定”—— 让王二伪装成 “楚兰派往中都的亲信细作”,任务是 “紧急传递中都军情”,并编造了一套 “履历”:“你是临安流民织坊的工匠,因懂蒙古语,被楚兰选中做细作,已为元廷传递过三次情报。” 二是 “应对盘查”—— 教王二如何回答元军的盘问:若被问 “为何单独传递情报”,答 “楚兰姑娘怕人多眼杂,走漏消息”;若被问 “信中内容”,答 “仅知是中都军情,具体不知,姑娘叮嘱不可拆看”;三是 “应急方案”—— 若被元军怀疑,可将假信销毁(信中藏有 “火硝”,遇火即燃),自己则假装 “被胁迫”,避免暴露史宅之。

  传递物资的准备也格外细致:给王二配备 “元廷细作的标准装备”—— 一身粗布蒙古袍(左襟绣小团花,元廷细作的标识)、半块桑皮纸碎片(从楚兰的旧文书上剪下,确保与元廷信物一致)、一个装有 “干粮与水” 的皮囊(干粮为草原常见的 “炒米”,避免被识破);假信则藏在王二的 “蒙古袍夹层” 中 —— 夹层缝在衣襟内侧,用与袍料同色的线缝制,不仔细摸难以发现。

  史宅之还特意叮嘱王二:“到了中都,直接去白虎殿找李默(萧虎的亲信),别找其他人 —— 李默是楚兰的老联络人,他的信任,能让假信更快送到萧虎手里。” 王二点头应诺,将假信藏好,又反复背诵 “履历” 与 “应对话术”,直到烂熟于心。

  出发前,李福将王二送到临安北门 —— 这里是元军管控相对宽松的城门,守卫多是新募的江南士兵,对元廷细作的识别能力较弱。王二深吸一口气,穿着蒙古袍,手持桑皮纸碎片,大踏步走出城门,踏上了前往中都的驿路 —— 他不知道,自己携带的假信,不仅是史宅之的 “翻盘希望”,也是元廷与南宋残余势力最后的情报博弈。

  王二离开临安后,沿燕云驿路向北行进 —— 这条驿路是元廷传递情报与粮援的主要通道,沿途设有多个驿站,元军的盘查虽不如临安严格,却也暗藏风险,每一步都需谨慎。

  第一站是扬州驿站:驿站外的元军守卫正在检查过往行人,王二按培训的话术,主动上前出示桑皮纸碎片:“小人是楚兰姑娘派往中都的细作,有紧急军情需传递给李默大人。” 守卫接过碎片,与驿站内的 “信物样本” 比对(元廷细作的信物都有备案),见碎片的材质与纹路一致,便问道:“可有文书?” 王二道:“有,是楚兰姑娘亲手写的,叮嘱不可拆看,需亲手交给李默大人。” 守卫虽有疑虑,却也不敢擅自拆看元廷核心细作的文书,只能放行,但在王二离开前,悄悄让一个驿卒跟在后面,观察他的动向 —— 这是元军的常规 “跟踪监控”,王二早有准备,一路上只按正常路线行进,未与任何人接触,驿卒观察半晌,见无异常,便返回驿站。

  第二站是燕云驿站:这里是元廷南下的重要枢纽,盘查比扬州更严。守卫见王二是 “楚兰派来的细作”,便将他带到驿站的 “情报房”,让他等待 “中都来人对接”。王二心里紧张,却故作镇定,坐在情报房的角落,假装 “闭目养神”,实则留意周围的动静 —— 他看到情报房内的元军正在整理 “中都粮储报表”,报表上的数字虽模糊,却能看到 “十万石”“五月” 等字样,这让他暗自心惊:史宅之说 “中都粮储仅够十日”,难道是假的?但他不敢多想,只能按史宅之的指令,继续伪装。

  半个时辰后,中都派来的 “对接人” 到了 —— 是李默的亲信张五,张五与楚兰有过几次联络,对楚兰的细作流程有所了解。他问王二:“楚兰姑娘让你传递情报,可有口信?” 王二按培训的内容答:“姑娘说,信中之事紧急,需速交李默大人,晚了恐误事。” 张五见王二的回答流畅,又查看了他的蒙古袍标识与桑皮纸碎片,未发现破绽,便带着王二,换乘快马,前往中都 —— 燕云到中都的驿路需两日路程,快马可一日抵达,这让王二松了口气:最危险的盘查已过,假信很快就能送到萧虎手里。

  快马行进途中,张五偶尔会聊起楚兰的近况:“楚兰姑娘在临安还好?萨仁姑娘的双法推进得如何?” 王二按史宅之编造的 “履历” 回答:“姑娘一切安好,萨仁姑娘的织坊已恢复,流民都很感激元廷。” 他刻意避开 “中都军情” 的话题,只聊实务,避免言多必失。张五见王二 “谨守细作本分”,对他的信任又多了几分。

  至元四十五年春五月十六日傍晚,王二在张五的护送下,终于抵达中都白虎殿,见到了李默。他从蒙古袍夹层中取出假信,双手递给李默:“李大人,这是楚兰姑娘让小人送来的紧急文书,姑娘说需您亲手交给萧将军。” 李默接过信,见信封上写着 “萧将军亲启,楚兰谨上”,笔迹与楚兰以往的书信一致,便点头道:“辛苦你了,先下去歇息,等将军看过信,再做安排。” 王二躬身退下,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 —— 假信,成功送到了元廷核心。

  李默拿到假信后,不敢耽搁,立刻送往白虎殿的议事厅 —— 萧虎正与耶律楚材、合丹王商议 “江南治世司的官员任免”,见李默神色匆匆,便问:“何事紧急?” 李默道:“将军,临安楚兰姑娘派细作送来紧急文书,说有中都军情。”

  萧虎接过信,先看信封上的笔迹 ——“楚兰谨上” 四字,与他之前收到的楚兰生辰贺信几乎无差别,连 “兰” 字的收笔都一样轻。他拆开信封,取出桑皮纸假信,仔细阅读:当看到 “中都虎卫营仅留两千老弱”“粮储仅够十日” 时,萧虎的眉头微微皱起;看到 “若将军率精锐袭中都,元军首尾不能相顾” 时,他的指尖在信纸上停顿片刻,没有立刻表态。

  耶律楚材凑过来,也看了假信,看完后立刻道:“将军,此信恐有诈!” 他指着信中的 “中都粮储仅够十日”,道:“三日前,燕云粮站刚向中都调运五万石青稞,粮储至少够一月,楚兰不可能不知;且巴图额尔敦的骑兵虽驻临安西郊,却也留了五千精锐守中都,何来‘仅留两千老弱’?” 耶律楚材长期掌管元廷粮储与军权,对中都的虚实了如指掌,假信中的明显破绽,让他第一时间产生怀疑。

  合丹王也附和道:“楚兰姑娘向来谨慎,若中都真有如此紧急的军情,她应先与萨仁姑娘商议,再派细作传递,怎会‘不敢当面禀报’?这不合常理。” 他与楚兰打过几次交道,知道楚兰 “凡事以萨仁的安全为先”,若真要袭中都,定会告知萨仁,避免萨仁在临安孤立无援。

  萧虎却没有立刻否定,而是道:“笔迹与行文风格,确实像楚兰的 —— 她的‘互’字横画略斜,‘盼速复’的结尾,都与以往一致。” 他将假信与之前楚兰的生辰贺信放在一起比对,肉眼几乎看不出差别。“会不会是楚兰真的从元军守卫口中听到了假消息?” 萧虎提出疑问 —— 他虽信任耶律楚材,却也不敢完全排除 “情报误差” 的可能。

  为稳妥起见,萧虎决定 “先验证,不妄动”:“李默,你去传我的令,让中都情报房的细作立刻核查‘虎卫营兵力’与‘粮储情况’,务必在明日午时前回报;张五,你去询问那个送信的细作(王二),问他楚兰派他出发前,是否见过萨仁,具体说了什么 —— 若他答不上来,或回答有破绽,便将他控制起来。” 李默与张五躬身应诺,立刻去执行。

  耶律楚材看着萧虎的安排,点头道:“将军谨慎,此举甚好 —— 假信虽有破绽,却也不能掉以轻心,若真有内鬼,需尽早揪出。” 萧虎道:“史宅之虽被关押,却未必安分,这封信,说不定就是他的手笔 —— 咱们需沉住气,看他下一步怎么走。”

  萧虎的验证行动,分 “内查中都虚实” 与 “外审送信细作” 两路展开,每一步都细致入微,既避免 “因疏忽上当”,又防止 “错判误伤”,体现他 “谋定而后动” 的治世智慧。

  内查中都虚实的任务,交给了中都情报房的总领刘七 —— 刘七是萧虎的老部下,擅长 “隐蔽核查”,曾多次识破南宋的假情报。刘七接到指令后,兵分两路:一路去虎卫营的驻地 —— 他伪装成 “军器库的清点官”,进入虎卫营,看到营内士兵虽不如平时多,却都是年轻精锐,正在操练,绝非 “老弱”;他还找到虎卫营统领,核实兵力 —— 统领道:“营内现有七千精锐,巴图额尔敦将军只带走三千,何来两千老弱?” 刘七悄悄数了营内的帐篷与马匹,帐篷数量与七千兵力相符,马匹也都是壮硕的战马,进一步确认 “虎卫营兵力充足”。

  另一路去中都粮储库 —— 刘七的亲信伪装成 “粮商”,以 “向元廷售粮” 为由,进入粮储库,看到粮堆如山,库吏正在登记 “新到的五万石青稞”;亲信故意问:“最近中都粮荒,不知库内粮够不够用?” 库吏笑道:“粮够得很,别说十日,就是三个月也够,你这粮,咱们暂时用不上。” 亲信将这些信息记在心里,连夜回报刘七。

  次日清晨,刘七将核查结果汇总,向萧虎禀报:“将军,虎卫营实有七千精锐,粮储够三月之用,假信中的‘中都空虚’纯属虚构;且情报房的细作还查到,三日前燕云粮车抵中都时,楚兰的人并未在驿路出现,她不可能‘从元军守卫口中听闻’军情 —— 这封信,定是假的。” 萧虎看着核查报告,眼神变得锐利:“果然是假信,史宅之的心思,够深。”

  与此同时,张五对送信细作王二的审讯,也露出了破绽。张五按萧虎的指令,问王二:“你出发前,楚兰姑娘是否见过萨仁姑娘?她们具体聊了什么?” 王二按史宅之编造的 “话术” 答:“姑娘见过萨仁姑娘,聊的是织坊的事,没提情报的事。” 张五又问:“楚兰姑娘给你的桑皮纸碎片,是从哪来的?她平时传递情报,用的是哪种墨?” 王二之前只被培训过 “应对盘查”,却没准备这些细节,顿时语塞,支支吾吾道:“碎片是姑娘给的,墨…… 墨是普通的墨。”

  张五立刻察觉不对劲 —— 楚兰传递情报,用的是 “中都特供的松烟墨”,墨色偏淡,且桑皮纸碎片都是从 “旧文书上剪下的特定部位”(有元廷的暗纹),而王二携带的碎片,虽材质一致,却没有暗纹。“你根本不是楚兰派来的细作!” 张五厉声道,“老实交代,是谁派你来的?假信是谁写的?” 王二被张五的气势吓住,又想起史宅之 “若暴露就销毁假信” 的指令,便想点燃藏在身上的火硝,却被张五的手下按住,火硝被搜出。

  张五将王二押到萧虎面前,王二见无法抵赖,只能如实招供:“是…… 是史宅之派小人来的,假信是他让张墨仿楚兰的笔迹写的,目的是诱将军轻进中都,他好趁机翻盘。” 萧虎看着王二,冷笑道:“史宅之被关押,还敢搞这些小动作,真是不知悔改。”

  刘七的核查报告与王二的招供,彻底揭露了假信的破绽:假信中的 “军情” 与中都实际情况完全不符;送信细作的回答漏洞百出;假信的笔迹虽像,却缺少楚兰常用的 “松烟墨” 与 “暗纹桑皮纸”—— 这些证据,都证明这是史宅之精心设计的诈术。

  萧虎将假信与核查报告、王二的招供放在一起,对耶律楚材道:“史宅之想借假信诱我轻进,我偏不上当 —— 他的计划,到此为止了。”

  史宅之在临安羁押营,满心期待着萧虎 “轻进中都” 的消息 —— 他早已通过李福,联络了临安周边的徐党残余(约两千人),在 “中都至临安的必经之路(燕云山谷)” 设下伏击:若萧虎率精锐袭中都,徐党残余便在山谷中设伏,断元军的后路;同时,李福会在临安城内联络被元军接管的南宋旧部,趁机夺取临安城门,释放被关押的南宋宗室,重立南宋旗号。

  他还特意交代李福:“若萧虎率军离开临安,你便在临安城内散布‘中都危急,元军主力回援’的谣言,让流民误以为元军要放弃临安,引发混乱 —— 混乱中,咱们更容易得手。” 李福按史宅之的指令,在临安城内的流民安置点、商铺、驿站等地,悄悄散布谣言,只待萧虎行动的消息。

  然而,约定的 “伏击日期”(史宅之算定萧虎若信假信,会在五月十八日出发)已到,却迟迟没有元军主力离开临安的消息。李福心里不安,派人去中都方向打探,却得知 “中都细作核查出假信破绽,送信细作已被萧虎控制”—— 这个消息,让李福吓得魂飞魄散,立刻去羁押营向史宅之汇报。

  史宅之听到消息时,正坐在羁押营的桌前,想象着自己重掌权力的场景。“你说什么?假信被识破了?” 史宅之猛地站起来,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王二怎么会招供?张墨的仿字难道不逼真?” 李福道:“萧虎派细作核查了中都的兵力与粮储,假信中的情报全是假的;王二被审讯时答不上细节,只能招供 —— 史相公,咱们的计划,败了。”

  史宅之瘫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 —— 他精心设计的假信、遴选的细作、布局的伏击,全都成了泡影。他不甘心,又问:“徐党残余呢?他们还在燕云山谷吗?能不能让他们直接袭临安?” 李福道:“徐党残余得知计划失败,怕被元军报复,已经散了;临安城内的旧部也不敢动,元军最近查得严,咱们的人都被监控了。”

  更让史宅之绝望的是,萧虎已通过李福的行踪,锁定了他的残余势力 —— 萧虎在识破假信后,便让萨仁加强临安城内的监控,李福去羁押营汇报时,早已被元军的暗哨盯上。汇报结束后,李福刚走出羁押营,就被元军抓获;徐党残余的头目也在当日被元军逮捕,史宅之的最后一点希望,彻底破灭。

  萧虎得知史宅之的后续布局后,对耶律楚材道:“史宅之的败局,早已注定 —— 他只想着权力,却忘了‘民心’与‘实务’,假信再逼真,也抵不过中都的真实情况,抵不过元军的谨慎核查。” 耶律楚材道:“将军说得对,治世靠的是民心与务实,而非诈术 —— 史宅之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他必败。”

  史宅之的假信诈术,最终以 “计划落空、势力尽灭” 告终,但其影响,却远超 “一次失败的反击”—— 它不仅标志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覆灭,更成为元代治世中 “情报管控” 与 “民心向背” 的重要警示,贯穿后续元廷的江南治理。

  对史宅之个人而言,假信诈术的失败,意味着 “权力生涯的彻底终结”。萧虎按元廷的律法,将史宅之从 “羁押营” 转为 “终身监禁”—— 关押在中都的 “思过营”,每日仅供应粗粮,不允许与外界接触。史宅之在监禁中,常对着墙壁发呆,偶尔会想起自己掌江南粮道时的风光,却从未反思 “权力欲” 的危害。他晚年时,曾对看守的元军士兵道:“我若能再谨慎些,萧虎定会上当。” 士兵却道:“萧将军不上当,不是因为你不够谨慎,是因为元廷的治世,比你想的更稳固 —— 百姓盼安稳,谁会跟着你作乱?” 这番话,道破了史宅之失败的根本原因。

  对元廷的情报体系而言,假信事件推动了 “情报验证制度” 的完善。萧虎让耶律楚材修订《双廷情报录》,新增 “三重验证” 条款:凡核心细作传递的情报,需经 “情报房核查”“实地验证”“人员审讯” 三重确认,方可上报;细作的身份也需 “多重备案”,不仅要有桑皮纸碎片,还要有 “暗号对接”“履历核验” 等附加验证项,避免被假细作混入。刘七在后续的情报工作中,严格执行 “三重验证”,再也未出现 “假信事件” 这样的漏洞。

  对江南的治理而言,假信事件加速了 “民心的彻底归附”。萧虎将史宅之的假信与招供内容,在临安城内公开 —— 流民们看到史宅之为了权力,不惜编造 “中都空虚” 的假情报,想引发战乱,纷纷对其唾骂;而元军的 “谨慎核查” 与 “不妄动”,让百姓们更认可元廷的 “治世稳重”。流民王氏对萨仁道:“史相公真是黑心,若萧将军上当,咱们又要遭战乱了,还好元军英明。” 这种民心的转向,让元廷在江南的治世,再也无 “抵抗势力” 的生存空间。

  对元代的军事策略而言,假信事件强化了 “以民生固后方” 的理念。萧虎在后续的南征与边疆治理中,始终强调 “后方稳固比前线进攻更重要”—— 中都的粮储与兵力,始终保持充足,避免因 “后方空虚” 给敌人可乘之机;同时,他还加强了 “细作的忠诚度培养”,通过 “改善细作待遇”“允许家属随军” 等方式,减少细作被收买或叛变的可能。

  最深远的影响,是 “治世理念的传承”。萧虎在《双廷治世录》中,专门记录了 “假信事件”,并批注:“诈术可逞一时之快,却不能长久 —— 治世的根本,在民心,在务实,在内外稳固。若为速胜而轻忽后方,若为权力而罔顾百姓,纵有千般谋,终会败亡。” 这一理念,影响了元代后续的历任治世者,无论是管理江南,还是统一边疆,都以 “民心” 与 “务实” 为核心,而非 “诈术” 与 “武力”。

  这场至元四十五年春的 “假信诱敌”,最终以 “史宅之的彻底失败” 收尾。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南宋残余势力 “权欲驱动下的盲目”,也映照出元廷 “治世为本、谨慎务实” 的成熟 —— 假信虽能暂时扰乱人心,却永远无法撼动 “民心向背” 与 “实务根基”,这便是治世的永恒法则,也是萧虎能最终统一江南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