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 章:刑律分治(至元四十四年春的律法博弈)(至元四十四年春?大都刑部衙署)
大都南城的绸缎铺前,蒙古士兵巴图的马靴踩着汉人商贩王二的胸口,血从王二的嘴角渗进青石板的缝隙。三日前,巴图买绸缎时与王二争执,怒而拔刀,刀刃划破王二的颈动脉 —— 这是大都建城以来,首起蒙古士兵当众杀死汉人商贩的命案。
刑部郎中赵谦带人验尸时,王二的妻子抱着三岁的儿子跪在一旁,手里攥着染血的绸缎:“官爷,他就多问了句‘为何不付钱’,就被……” 话未说完便泣不成声。围观的汉人百姓堵住街口,有人喊 “杀蒙古兵偿命”,蒙古骑兵则在街尾拔刀示威,双方剑拔弩张。
帖木儿接到消息,策马赶来时,正见赵谦让人将巴图收监。“他是我麾下的兵,” 帖木儿勒住马缰,“按草原规矩,赔九牛即可,凭什么关起来?” 赵谦举着勘验记录:“大都已非草原,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两人的争执引来了更多百姓,人群中不知是谁扔了块石头,砸在帖木儿的马前 —— 矛盾一触即发。
白虎殿的议事会上,帖木儿将九头牛赶至殿外,牛蹄在青砖上踏出湿痕。“巴图是我的伴当,” 他解下腰间的弯刀拍在案上,“当年随我破襄阳,杀过七个宋兵,如今杀个商贩,赔九牛够多了!” 旁边的蒙古那颜们纷纷附和,合丹王甚至说:“若按汉法杀巴图,以后谁还敢为大汗打仗?”
他们搬出《大札撒》(蒙古成文法),指着其中 “杀人者,以财赎死” 的条款:“这是成吉思汗定下的规矩,难道萧将军要改?” 帖木儿特意提到巴图的战功:“他的伤疤比你们的笔杆子还多,杀个汉人,凭什么抵命?” 话语里的轻蔑,让列席的汉臣脸色铁青。
散会后,蒙古那颜们在北馆聚饮,酒壶摔得满地都是。“汉人的律法是捆龙绳,” 合丹王灌着马奶酒,“咱们若认了,迟早被捆死!” 帖木儿盯着窗外的钦天监,忽然道:“萧将军要的是大都安稳,不是真要杀巴图 —— 咱们得让他知道,蒙古人的血没那么贱。”
周显带着赵谦等人在崇文馆草拟奏疏,案上摆着《唐律疏议》和《宋刑统》,“杀人者斩” 四字被红笔圈了无数遍。“巴图当众杀人,若不严惩,” 周显的手指重重敲在案上,“江南士子会说咱们‘用蛮夷之法治汉地’,百姓人心离散,大都的根基就动摇了。”
赵谦呈上王二家的户籍册:“他是三代定居大都的商户,纳税记录清清楚楚,不是流民。若按‘九牛赎罪’,以后蒙古兵岂不是能随意杀人?” 卢景裕从旁补充:“燕云士族已在观望,此事若处理不公,他们怕是要把土地藏起来了。” 汉臣们的担忧,藏在法理背后的,是对统治合法性的焦虑。
他们故意将王二的幼子抱到萧虎的行辕外,孩子一声声喊 “爹爹”,听得值守的亲兵都红了眼。周显对萧虎道:“民心如秤,秤砣就是这孩子的哭声。” 他知道,萧虎再重权谋,也不能无视民心的重量。
萧虎在白虎殿单独召见帖木儿与周显,殿内只燃一盏油灯,两人的影子在墙上忽明忽暗。“巴图必须死,” 萧虎先对帖木儿说,“但可以按蒙古仪式死 —— 赐他自尽,保留全尸。” 又转向周显:“汉人要的是‘杀人偿命’的规矩,不是非要看着巴图被砍头。”
帖木儿刚要反驳,萧虎便扔出巴图的军籍册:“他去年在涿州抢过民女,今年又杀人,若不严办,你的兵迟早会毁了大都。” 周显也想争辩,萧虎却道:“若真按汉法公开处斩,蒙古那颜会联合阿里不哥闹事,你扛得住?” 油灯的火苗跳了跳,映出两人紧绷的脸 —— 他们都明白,这是各让一步的妥协。
深夜,萧虎翻看《大札撒》和《元律》,在 “军民分治” 四字下画了道横线。他让人叫来耶律楚材:“蒙古兵犯事,由蒙古千户审,依《大札撒》量刑,但需报刑部备案;汉人犯事,由刑部审,依汉法处置。” 耶律楚材点头:“既保了蒙古人的体面,又守了汉地的规矩,可行。”
刑部衙署的墙上,新挂的《大都刑律》分左右两栏:左栏用蒙古文写着 “军户法”(适用于蒙古、色目士兵),右栏用汉文写着 “民户法”(适用于汉、南人)。赵谦带人用朱砂画出边界:“蒙古士兵杀汉人,若在军营外,需按民户法定罪,但行刑权归其千户;汉人杀蒙古士兵,无论何地,皆由刑部审理,报大汗批准。”
最棘手的 “赔偿条款”,萧虎定为 “双轨制”:蒙古人杀汉人,除抵命外,需赔 “烧埋银”(五十两,比南宋的标准高十两);汉人杀蒙古人,除抵命外,需赔 “战马三匹”(符合蒙古的财产观)。帖木儿看到 “战马三匹” 时,嘴角终于有了笑意;周显则盯着 “烧埋银”,对赵谦道:“比南宋多十两,是告诉汉人,新朝更重人命。”
为防蒙古千户徇私,萧虎让李默的钦天监派人旁听军户案件。“你们不用说话,” 他对观星使们道,“只记着谁轻判了,我自会知道。” 这是用监控之术,给分治律法加了道保险。
巴图被赐自尽的那日,蒙古士兵在北馆外设了祭坛,萨满跳着 “送魂舞”。巴图饮下毒酒前,帖木儿给他系上祖传的狼牙符:“到了腾格里那里,别说你是被汉人害死的,说你是为大都死的。” 巴图咳着血笑了:“将军,我懂…… 这杯酒,是为了咱们蒙古人能在城里住下去。”
王二的葬礼在南城举行,周显亲自送了块 “义商” 匾额。王二的妻子捧着五十两烧埋银,对赵谦道:“官爷,这钱能让娃活下去了。” 围观的百姓看着匾额,又看着北馆方向的炊烟(蒙古人为巴图送行的烟火),有人叹道:“虽说死的不一样,但终究是偿了命。”
消息传到江南,史绳祖在日记里写:“北人杀北人用北法,杀南人用南法,看似公平,实则仍分彼此 —— 但比起金代的‘猛安谋克’(女真特权阶层),已是进步。” 他不知道,这句评语,后来被李默的密探抄进了舆情册。
合丹王在和林的密信里骂萧虎 “忘了祖宗”,帖木儿却带着巴图的狼牙符去见他:“巴图死得值,萧将军答应,以后蒙古士兵的军饷加一成,战死抚恤金翻倍。” 合丹王掂着狼牙符,忽然问:“汉人真能忍?” 帖木儿道:“他们忍的不是咱们,是萧将军 —— 他给了他们‘法’,他们就认了。”
萧虎特意在北馆设宴,给蒙古那颜们每人送了柄镶嵌宝石的弯刀(从南宋宫廷缴获)。“军户法是为了让你们在大都站得住脚,” 他举起酒杯,“若个个都像巴图那样横,迟早被汉人赶出去。” 那颜们听着,手里的刀鞘摩挲着桌面 —— 他们恨妥协,却更怕失去在大都的特权。
有个年轻那颜问:“若汉人杀了蒙古人,真能判死罪?” 萧虎看向帖木儿,帖木儿道:“上个月有个汉人杀了蒙古牧民,已在菜市口斩了 —— 刑部的人盯着呢。” 这话让那颜们的脸色缓和了些 —— 他们要的,不过是 “同等报复” 的安全感。
周显在崇文馆对汉臣们道:“分治只是权宜,将来总要‘一法统天下’。” 他让人整理汉法中的 “量刑案例”,编印成《大都刑案集》,分送蒙古千户:“让他们知道,汉法不是蛮法,是有理有据的。” 卢景裕甚至带着儿子卢明远,去北馆给蒙古那颜讲《唐律》中的 “慎刑” 思想 —— 用文化渗透,慢慢消解对立。
赵谦在审理汉人案件时,特意邀请蒙古千户旁听。有个汉人偷了蒙古商人的货物,赵谦按汉法判 “杖二十,赔偿”,蒙古商人不服,赵谦便指着《大都刑律》:“军户法里,偷东西也是赔偿加鞭刑,咱这一样。” 商人无话可说,旁听的千户却对赵谦道:“你们的‘杖刑’,比草原的鞭子文明。”
有次蒙古士兵与汉人脚夫争路,各执一词。按军户法,应由蒙古千户审理,萧虎却让赵谦与千户同审。赵谦查脚印,千户问口供,最后查明是脚夫先撞人,却按 “各打五十大板” 了结 —— 蒙古士兵受鞭刑,脚夫受杖刑,围观的百姓和士兵都没话说。
李默的密报里记:“分治两月,军民纠纷少了三成,汉人骂声减了,蒙古人怨言也轻了。” 萧虎看后,在旁批了句:“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 关键在‘同审’二字。” 他要的不是绝对公平,是让双方都觉得 “有地方说理”。
最妙的是 “婚娶案”:蒙古女子嫁汉人,按汉法办嫁妆;汉人女子嫁蒙古人,按蒙古习俗收聘礼。有对跨族夫妻闹离婚,刑部与蒙古千户共审,竟想出 “嫁妆归女方,聘礼归男方” 的折中方案 —— 连耶律楚材都笑:“这法,是越用越活了。”
萧虎站在刑部衙署的《大都刑律》前,周显问:“将军觉得,这墙能挂多久?” 萧虎道:“挂到没人再问‘该用蒙古法还是汉法’为止。” 他知道,律法之争从来不是 “法” 的问题,是 “权” 的问题 —— 蒙古人要的是特权,汉人要的是尊重,而他要的,是让两种诉求在大都的框架里共存。
忽必烈的御批从和林传来,只有 “可” 一字,但附带了耶律楚材的评语:“分治如分田,各耕其地,方得丰收。” 萧虎将御批贴在《大都刑律》上方,像给这道制度加了道封印。
暮色中,赵谦锁上刑部的门,听见街上传来蒙古骑兵巡逻的马蹄声,还有汉人商贩收摊的吆喝声。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竟不觉得刺耳。他忽然明白,萧将军要的 “分治”,不是画地为牢,是让住在大都的人,慢慢习惯 “你的规矩我懂,我的底线你知”—— 这或许比 “同一部律法” 更难,却更扎实。
墙砖上,王二的血迹早已被雨水冲净,但《大都刑律》上的朱砂边界,却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一道小心翼翼的平衡线,维系着这座新城的脆弱和平。
大都南城的绸缎铺前,蒙古士兵巴图的马靴踩着汉人商贩王二的胸口,血从王二的嘴角渗进青石板的缝隙。三日前,巴图买绸缎时与王二争执,怒而拔刀,刀刃划破王二的颈动脉 —— 这是大都建城以来,首起蒙古士兵当众杀死汉人商贩的命案。
刑部郎中赵谦带人验尸时,王二的妻子抱着三岁的儿子跪在一旁,手里攥着染血的绸缎:“官爷,他就多问了句‘为何不付钱’,就被……” 话未说完便泣不成声。围观的汉人百姓堵住街口,有人喊 “杀蒙古兵偿命”,蒙古骑兵则在街尾拔刀示威,双方剑拔弩张。
帖木儿接到消息,策马赶来时,正见赵谦让人将巴图收监。“他是我麾下的兵,” 帖木儿勒住马缰,“按草原规矩,赔九牛即可,凭什么关起来?” 赵谦举着勘验记录:“大都已非草原,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两人的争执引来了更多百姓,人群中不知是谁扔了块石头,砸在帖木儿的马前 —— 矛盾一触即发。
白虎殿的议事会上,帖木儿将九头牛赶至殿外,牛蹄在青砖上踏出湿痕。“巴图是我的伴当,” 他解下腰间的弯刀拍在案上,“当年随我破襄阳,杀过七个宋兵,如今杀个商贩,赔九牛够多了!” 旁边的蒙古那颜们纷纷附和,合丹王甚至说:“若按汉法杀巴图,以后谁还敢为大汗打仗?”
他们搬出《大札撒》(蒙古成文法),指着其中 “杀人者,以财赎死” 的条款:“这是成吉思汗定下的规矩,难道萧将军要改?” 帖木儿特意提到巴图的战功:“他的伤疤比你们的笔杆子还多,杀个汉人,凭什么抵命?” 话语里的轻蔑,让列席的汉臣脸色铁青。
散会后,蒙古那颜们在北馆聚饮,酒壶摔得满地都是。“汉人的律法是捆龙绳,” 合丹王灌着马奶酒,“咱们若认了,迟早被捆死!” 帖木儿盯着窗外的钦天监,忽然道:“萧将军要的是大都安稳,不是真要杀巴图 —— 咱们得让他知道,蒙古人的血没那么贱。”
周显带着赵谦等人在崇文馆草拟奏疏,案上摆着《唐律疏议》和《宋刑统》,“杀人者斩” 四字被红笔圈了无数遍。“巴图当众杀人,若不严惩,” 周显的手指重重敲在案上,“江南士子会说咱们‘用蛮夷之法治汉地’,百姓人心离散,大都的根基就动摇了。”
赵谦呈上王二家的户籍册:“他是三代定居大都的商户,纳税记录清清楚楚,不是流民。若按‘九牛赎罪’,以后蒙古兵岂不是能随意杀人?” 卢景裕从旁补充:“燕云士族已在观望,此事若处理不公,他们怕是要把土地藏起来了。” 汉臣们的担忧,藏在法理背后的,是对统治合法性的焦虑。
他们故意将王二的幼子抱到萧虎的行辕外,孩子一声声喊 “爹爹”,听得值守的亲兵都红了眼。周显对萧虎道:“民心如秤,秤砣就是这孩子的哭声。” 他知道,萧虎再重权谋,也不能无视民心的重量。
萧虎在白虎殿单独召见帖木儿与周显,殿内只燃一盏油灯,两人的影子在墙上忽明忽暗。“巴图必须死,” 萧虎先对帖木儿说,“但可以按蒙古仪式死 —— 赐他自尽,保留全尸。” 又转向周显:“汉人要的是‘杀人偿命’的规矩,不是非要看着巴图被砍头。”
帖木儿刚要反驳,萧虎便扔出巴图的军籍册:“他去年在涿州抢过民女,今年又杀人,若不严办,你的兵迟早会毁了大都。” 周显也想争辩,萧虎却道:“若真按汉法公开处斩,蒙古那颜会联合阿里不哥闹事,你扛得住?” 油灯的火苗跳了跳,映出两人紧绷的脸 —— 他们都明白,这是各让一步的妥协。
深夜,萧虎翻看《大札撒》和《元律》,在 “军民分治” 四字下画了道横线。他让人叫来耶律楚材:“蒙古兵犯事,由蒙古千户审,依《大札撒》量刑,但需报刑部备案;汉人犯事,由刑部审,依汉法处置。” 耶律楚材点头:“既保了蒙古人的体面,又守了汉地的规矩,可行。”
刑部衙署的墙上,新挂的《大都刑律》分左右两栏:左栏用蒙古文写着 “军户法”(适用于蒙古、色目士兵),右栏用汉文写着 “民户法”(适用于汉、南人)。赵谦带人用朱砂画出边界:“蒙古士兵杀汉人,若在军营外,需按民户法定罪,但行刑权归其千户;汉人杀蒙古士兵,无论何地,皆由刑部审理,报大汗批准。”
最棘手的 “赔偿条款”,萧虎定为 “双轨制”:蒙古人杀汉人,除抵命外,需赔 “烧埋银”(五十两,比南宋的标准高十两);汉人杀蒙古人,除抵命外,需赔 “战马三匹”(符合蒙古的财产观)。帖木儿看到 “战马三匹” 时,嘴角终于有了笑意;周显则盯着 “烧埋银”,对赵谦道:“比南宋多十两,是告诉汉人,新朝更重人命。”
为防蒙古千户徇私,萧虎让李默的钦天监派人旁听军户案件。“你们不用说话,” 他对观星使们道,“只记着谁轻判了,我自会知道。” 这是用监控之术,给分治律法加了道保险。
巴图被赐自尽的那日,蒙古士兵在北馆外设了祭坛,萨满跳着 “送魂舞”。巴图饮下毒酒前,帖木儿给他系上祖传的狼牙符:“到了腾格里那里,别说你是被汉人害死的,说你是为大都死的。” 巴图咳着血笑了:“将军,我懂…… 这杯酒,是为了咱们蒙古人能在城里住下去。”
王二的葬礼在南城举行,周显亲自送了块 “义商” 匾额。王二的妻子捧着五十两烧埋银,对赵谦道:“官爷,这钱能让娃活下去了。” 围观的百姓看着匾额,又看着北馆方向的炊烟(蒙古人为巴图送行的烟火),有人叹道:“虽说死的不一样,但终究是偿了命。”
消息传到江南,史绳祖在日记里写:“北人杀北人用北法,杀南人用南法,看似公平,实则仍分彼此 —— 但比起金代的‘猛安谋克’(女真特权阶层),已是进步。” 他不知道,这句评语,后来被李默的密探抄进了舆情册。
合丹王在和林的密信里骂萧虎 “忘了祖宗”,帖木儿却带着巴图的狼牙符去见他:“巴图死得值,萧将军答应,以后蒙古士兵的军饷加一成,战死抚恤金翻倍。” 合丹王掂着狼牙符,忽然问:“汉人真能忍?” 帖木儿道:“他们忍的不是咱们,是萧将军 —— 他给了他们‘法’,他们就认了。”
萧虎特意在北馆设宴,给蒙古那颜们每人送了柄镶嵌宝石的弯刀(从南宋宫廷缴获)。“军户法是为了让你们在大都站得住脚,” 他举起酒杯,“若个个都像巴图那样横,迟早被汉人赶出去。” 那颜们听着,手里的刀鞘摩挲着桌面 —— 他们恨妥协,却更怕失去在大都的特权。
有个年轻那颜问:“若汉人杀了蒙古人,真能判死罪?” 萧虎看向帖木儿,帖木儿道:“上个月有个汉人杀了蒙古牧民,已在菜市口斩了 —— 刑部的人盯着呢。” 这话让那颜们的脸色缓和了些 —— 他们要的,不过是 “同等报复” 的安全感。
周显在崇文馆对汉臣们道:“分治只是权宜,将来总要‘一法统天下’。” 他让人整理汉法中的 “量刑案例”,编印成《大都刑案集》,分送蒙古千户:“让他们知道,汉法不是蛮法,是有理有据的。” 卢景裕甚至带着儿子卢明远,去北馆给蒙古那颜讲《唐律》中的 “慎刑” 思想 —— 用文化渗透,慢慢消解对立。
赵谦在审理汉人案件时,特意邀请蒙古千户旁听。有个汉人偷了蒙古商人的货物,赵谦按汉法判 “杖二十,赔偿”,蒙古商人不服,赵谦便指着《大都刑律》:“军户法里,偷东西也是赔偿加鞭刑,咱这一样。” 商人无话可说,旁听的千户却对赵谦道:“你们的‘杖刑’,比草原的鞭子文明。”
有次蒙古士兵与汉人脚夫争路,各执一词。按军户法,应由蒙古千户审理,萧虎却让赵谦与千户同审。赵谦查脚印,千户问口供,最后查明是脚夫先撞人,却按 “各打五十大板” 了结 —— 蒙古士兵受鞭刑,脚夫受杖刑,围观的百姓和士兵都没话说。
李默的密报里记:“分治两月,军民纠纷少了三成,汉人骂声减了,蒙古人怨言也轻了。” 萧虎看后,在旁批了句:“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 关键在‘同审’二字。” 他要的不是绝对公平,是让双方都觉得 “有地方说理”。
最妙的是 “婚娶案”:蒙古女子嫁汉人,按汉法办嫁妆;汉人女子嫁蒙古人,按蒙古习俗收聘礼。有对跨族夫妻闹离婚,刑部与蒙古千户共审,竟想出 “嫁妆归女方,聘礼归男方” 的折中方案 —— 连耶律楚材都笑:“这法,是越用越活了。”
萧虎站在刑部衙署的《大都刑律》前,周显问:“将军觉得,这墙能挂多久?” 萧虎道:“挂到没人再问‘该用蒙古法还是汉法’为止。” 他知道,律法之争从来不是 “法” 的问题,是 “权” 的问题 —— 蒙古人要的是特权,汉人要的是尊重,而他要的,是让两种诉求在大都的框架里共存。
忽必烈的御批从和林传来,只有 “可” 一字,但附带了耶律楚材的评语:“分治如分田,各耕其地,方得丰收。” 萧虎将御批贴在《大都刑律》上方,像给这道制度加了道封印。
暮色中,赵谦锁上刑部的门,听见街上传来蒙古骑兵巡逻的马蹄声,还有汉人商贩收摊的吆喝声。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竟不觉得刺耳。他忽然明白,萧将军要的 “分治”,不是画地为牢,是让住在大都的人,慢慢习惯 “你的规矩我懂,我的底线你知”—— 这或许比 “同一部律法” 更难,却更扎实。
墙砖上,王二的血迹早已被雨水冲净,但《大都刑律》上的朱砂边界,却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一道小心翼翼的平衡线,维系着这座新城的脆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