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8 章:汴梁水演(蒙古水师的战术革新)(至元四十三年?汴梁人工湖)
汴梁城西的人工湖已蓄水三月,周显带着水工沿湖插了百根木桩,桩顶绑着芦苇束,仿长江水域的浅滩暗礁。北岸搭起三丈高的观演台,萧虎身着皂色劲装,正翻看陈六绘制的《楼船仿制图》—— 这艘按南宋 “通济号” 比例缩小的模型,舱壁用桐油浸泡过的竹篾制成,帆篷涂了松脂,遇火即燃。
“帖木儿的虎贲营到了?” 萧虎抬头问。亲卫指向湖东岸:“二十艘快船列阵完毕,将士们都憋着劲呢。” 远处传来整齐的号子声,二十艘虎头船正围着那艘仿楼船打转,船身的桐油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像一群蓄势待发的水鸟。
黎明时分,陈六带着工匠给虎头船做最后检查。他蹲在船头,用木尺量撞角的弧度:“按萧将军的吩咐,撞角倾角改了三度,撞上去能顺着船板滑进舱底。” 旁边的水手正往火箭筒里填火药,硫磺味混着湖水的腥气飘过来,陈六皱了皱眉:“这火药劲头还是不够,得再加些硝石。”
萧虎在观演台后厅召见将领,铺开的水战图上标着三种颜色的箭头:“红船队负责左翼佯攻,用火箭烧帆;蓝船队从右翼绕后,撞角专攻船尾舵楼;黄船队居中,待帆落舵毁,立刻放登船梯。” 他敲着图上的漩涡标记,“记住,巳时湖水会有回流,借势转向最省力。”
辰时三刻,萧虎挥下令旗。北岸号角长鸣,二十艘虎头船如离弦之箭冲向仿楼船。红船队率先发难,水手们踩着踏板,将火箭筒对准帆篷,“嗖嗖” 声中,三十支火箭拖着火星掠过水面,半数射中目标。松脂帆篷瞬间腾起浓烟,模拟的 “宋兵” 在甲板上乱作一团,用竹竿拍打火焰。
蓝船队趁机从右侧迂回,船头撞角 “咚” 地撞上仿楼船的尾舱。陈六设计的活动舱板突然弹开,三名水手踩着跳板跃上去,用铁钩勾住舱壁。萧虎在观演台击节:“好个借力打力!” 却见仿楼船的 “火炮”(实为抛石机)突然抛出石灰包,蓝船队的水手被迷了眼,纷纷退回船内。
午时的阳光烤得观演台发烫,萧虎盯着湖面上的胶着战局,眉头越皱越紧。红船队的火箭射了五轮,仍有半数够不到仿楼船的中舱 —— 南宋楼船的实际高度比模型高两丈,火箭射程明显不足。黄船队试图登船时,仿楼船突然横转,船尾的 “拍杆”(用圆木制成)砸下来,当即掀翻了一艘虎头船。
“停!” 萧虎扬声叫停。水手们拖着湿漉漉的衣袍上岸,个个面带愧色。帖木儿在旁撇嘴:“我说什么来着?水上打仗哪有骑兵痛快,一个浪头就掀翻了。” 萧虎没理他,径直走到火箭筒旁,捡起一支未发的箭:“箭头太沉,尾羽角度不对,得改。”
演武场旁的临时作坊里,陈六正用铜秤称硫磺。他面前摆着三个瓦罐,分别贴着 “硝石七”“硫磺二”“炭粉一” 的标签 —— 这是他试了十几次才定下的配方。“将军您看,” 他点燃一小撮药粉,“这劲头比先前大了三成,就是容易受潮。”
萧虎看着药粉燃起的蓝火苗:“临安的火药能打百丈,咱们的才五十丈,差在哪?” 陈六从怀里掏出块黑色药饼 —— 这是上次走私时截获的南宋火药:“他们掺了桐油防潮,还加了铁砂,射程又远又散。” 萧虎当即拍板:“让白虎堂多弄些南宋火药来,拆了研究;再从山西调硫磺,那里的矿纯度高。”
三日后,陈六造出第一门 “短程炮”。这铁管炮长不足五尺,架在虎头船的舱面上,炮口嵌着铜制的准星。试射时,铁弹飞出七十丈,砸在湖岸的土坡上,炸出个三尺宽的坑。萧虎用脚拨弄着弹片:“弹丸太光,得铸些棱角,这样砸在船板上才容易裂开。”
陈六却犯了难:“铁管冷却太慢,打两发就得停,怕炸膛。” 萧虎指着仿楼船的舱壁:“够用了。咱们的快船绕着楼船打,两发足够让他们乱阵脚。” 他命人将炮身裹上浸过水的麻布:“这样能多撑几轮,实战时再备些湿棉絮。”
帖木儿在演武场操练骑兵时,总忍不住往人工湖瞟。见水手们抱着竹筒练习憋气(为泅渡登船做准备),他终于按捺不住,闯进萧虎的军帐:“将军把粮草都投给水师,骑兵的甲胄都快锈了!咱们蒙古的铁蹄踏遍欧亚,难道要靠这些摇橹的南人渡江?”
萧虎正在改战术图,头也没抬:“长江不是草原,骑兵能踏水而过?” 他将图扔过去,“你看这楼船,高十丈,炮百门,骑兵冲得上去?” 帖木儿抓起图摔在地上:“那就用火攻!用投石机砸!” “你去砸长江试试?” 萧虎猛地站起,“不习水战,别说渡江,连淮河都守不住!”
将领们在帐中议事时,分歧愈发明显。蒙古百户阿剌罕附和帖木儿:“咱们的马弓能射穿铁甲,何必学南人弄那些铁管子?” 汉人降将张诚却反驳:“去年在采石矶,我亲眼见宋军一炮打穿三艘渔船,不用炮不行。”
争论间,陈六捧着新造的炮架进来 —— 这架子用枣木制成,底部装了四个木轮,能随船身晃动调整角度。他刚要说话,帖木儿一脚踹翻架子:“废物玩意儿!” 萧虎厉声喝止:“谁再敢阻挠水战筹备,军法处置!” 帐内霎时死寂,只有烛火在炮管上跳动。
七日后的推演换了打法。萧虎让红船队先发射带烟的火箭(内填硫磺),浓烟遮蔽仿楼船视线时,蓝船队推着新造的炮架抵近射击。铁弹砸在竹篾舱壁上,顿时裂开几道缝。黄船队趁机抛出带钩的绳索,勾住船舷后,水手们踩着摇晃的跳板往上冲,这次没人再被拍杆砸中 —— 因为炮队提前打坏了舵楼的绞盘。
观演台上,周显低声道:“比上次快了两刻钟。” 萧虎却盯着湖面上未散的硝烟:“火箭射程还是差两丈,炮身太重,船尾吃水深了三寸。” 他转头对陈六说:“把炮管改细半寸,用熟铁锻打,减轻重量。”
深夜的军器坊仍亮着灯,陈六带着工匠锻打新炮管,砧铁声传到三里外的营地。帖木儿躺在帐中,听着那声音辗转反侧,终于起身写了封密信,让亲兵送往和林 —— 信里说萧虎 “沉迷水战,罔顾祖宗根本”。
萧虎对此早有察觉,他在给忽必烈的奏报里附了份《水师进度表》,详细列出造船数量、火药储备、将士训练时长,末尾写道:“长江天险,非水战不能破,待秋汛前,必成一旅劲师。” 奏报送出时,人工湖的水面泛着月光,二十艘虎头船并排泊在岸边,船身的桐油味混着火药香,在夜风中弥漫开来,像一场即将燎原的野火。
汴梁城西的人工湖已蓄水三月,周显带着水工沿湖插了百根木桩,桩顶绑着芦苇束,仿长江水域的浅滩暗礁。北岸搭起三丈高的观演台,萧虎身着皂色劲装,正翻看陈六绘制的《楼船仿制图》—— 这艘按南宋 “通济号” 比例缩小的模型,舱壁用桐油浸泡过的竹篾制成,帆篷涂了松脂,遇火即燃。
“帖木儿的虎贲营到了?” 萧虎抬头问。亲卫指向湖东岸:“二十艘快船列阵完毕,将士们都憋着劲呢。” 远处传来整齐的号子声,二十艘虎头船正围着那艘仿楼船打转,船身的桐油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像一群蓄势待发的水鸟。
黎明时分,陈六带着工匠给虎头船做最后检查。他蹲在船头,用木尺量撞角的弧度:“按萧将军的吩咐,撞角倾角改了三度,撞上去能顺着船板滑进舱底。” 旁边的水手正往火箭筒里填火药,硫磺味混着湖水的腥气飘过来,陈六皱了皱眉:“这火药劲头还是不够,得再加些硝石。”
萧虎在观演台后厅召见将领,铺开的水战图上标着三种颜色的箭头:“红船队负责左翼佯攻,用火箭烧帆;蓝船队从右翼绕后,撞角专攻船尾舵楼;黄船队居中,待帆落舵毁,立刻放登船梯。” 他敲着图上的漩涡标记,“记住,巳时湖水会有回流,借势转向最省力。”
辰时三刻,萧虎挥下令旗。北岸号角长鸣,二十艘虎头船如离弦之箭冲向仿楼船。红船队率先发难,水手们踩着踏板,将火箭筒对准帆篷,“嗖嗖” 声中,三十支火箭拖着火星掠过水面,半数射中目标。松脂帆篷瞬间腾起浓烟,模拟的 “宋兵” 在甲板上乱作一团,用竹竿拍打火焰。
蓝船队趁机从右侧迂回,船头撞角 “咚” 地撞上仿楼船的尾舱。陈六设计的活动舱板突然弹开,三名水手踩着跳板跃上去,用铁钩勾住舱壁。萧虎在观演台击节:“好个借力打力!” 却见仿楼船的 “火炮”(实为抛石机)突然抛出石灰包,蓝船队的水手被迷了眼,纷纷退回船内。
午时的阳光烤得观演台发烫,萧虎盯着湖面上的胶着战局,眉头越皱越紧。红船队的火箭射了五轮,仍有半数够不到仿楼船的中舱 —— 南宋楼船的实际高度比模型高两丈,火箭射程明显不足。黄船队试图登船时,仿楼船突然横转,船尾的 “拍杆”(用圆木制成)砸下来,当即掀翻了一艘虎头船。
“停!” 萧虎扬声叫停。水手们拖着湿漉漉的衣袍上岸,个个面带愧色。帖木儿在旁撇嘴:“我说什么来着?水上打仗哪有骑兵痛快,一个浪头就掀翻了。” 萧虎没理他,径直走到火箭筒旁,捡起一支未发的箭:“箭头太沉,尾羽角度不对,得改。”
演武场旁的临时作坊里,陈六正用铜秤称硫磺。他面前摆着三个瓦罐,分别贴着 “硝石七”“硫磺二”“炭粉一” 的标签 —— 这是他试了十几次才定下的配方。“将军您看,” 他点燃一小撮药粉,“这劲头比先前大了三成,就是容易受潮。”
萧虎看着药粉燃起的蓝火苗:“临安的火药能打百丈,咱们的才五十丈,差在哪?” 陈六从怀里掏出块黑色药饼 —— 这是上次走私时截获的南宋火药:“他们掺了桐油防潮,还加了铁砂,射程又远又散。” 萧虎当即拍板:“让白虎堂多弄些南宋火药来,拆了研究;再从山西调硫磺,那里的矿纯度高。”
三日后,陈六造出第一门 “短程炮”。这铁管炮长不足五尺,架在虎头船的舱面上,炮口嵌着铜制的准星。试射时,铁弹飞出七十丈,砸在湖岸的土坡上,炸出个三尺宽的坑。萧虎用脚拨弄着弹片:“弹丸太光,得铸些棱角,这样砸在船板上才容易裂开。”
陈六却犯了难:“铁管冷却太慢,打两发就得停,怕炸膛。” 萧虎指着仿楼船的舱壁:“够用了。咱们的快船绕着楼船打,两发足够让他们乱阵脚。” 他命人将炮身裹上浸过水的麻布:“这样能多撑几轮,实战时再备些湿棉絮。”
帖木儿在演武场操练骑兵时,总忍不住往人工湖瞟。见水手们抱着竹筒练习憋气(为泅渡登船做准备),他终于按捺不住,闯进萧虎的军帐:“将军把粮草都投给水师,骑兵的甲胄都快锈了!咱们蒙古的铁蹄踏遍欧亚,难道要靠这些摇橹的南人渡江?”
萧虎正在改战术图,头也没抬:“长江不是草原,骑兵能踏水而过?” 他将图扔过去,“你看这楼船,高十丈,炮百门,骑兵冲得上去?” 帖木儿抓起图摔在地上:“那就用火攻!用投石机砸!” “你去砸长江试试?” 萧虎猛地站起,“不习水战,别说渡江,连淮河都守不住!”
将领们在帐中议事时,分歧愈发明显。蒙古百户阿剌罕附和帖木儿:“咱们的马弓能射穿铁甲,何必学南人弄那些铁管子?” 汉人降将张诚却反驳:“去年在采石矶,我亲眼见宋军一炮打穿三艘渔船,不用炮不行。”
争论间,陈六捧着新造的炮架进来 —— 这架子用枣木制成,底部装了四个木轮,能随船身晃动调整角度。他刚要说话,帖木儿一脚踹翻架子:“废物玩意儿!” 萧虎厉声喝止:“谁再敢阻挠水战筹备,军法处置!” 帐内霎时死寂,只有烛火在炮管上跳动。
七日后的推演换了打法。萧虎让红船队先发射带烟的火箭(内填硫磺),浓烟遮蔽仿楼船视线时,蓝船队推着新造的炮架抵近射击。铁弹砸在竹篾舱壁上,顿时裂开几道缝。黄船队趁机抛出带钩的绳索,勾住船舷后,水手们踩着摇晃的跳板往上冲,这次没人再被拍杆砸中 —— 因为炮队提前打坏了舵楼的绞盘。
观演台上,周显低声道:“比上次快了两刻钟。” 萧虎却盯着湖面上未散的硝烟:“火箭射程还是差两丈,炮身太重,船尾吃水深了三寸。” 他转头对陈六说:“把炮管改细半寸,用熟铁锻打,减轻重量。”
深夜的军器坊仍亮着灯,陈六带着工匠锻打新炮管,砧铁声传到三里外的营地。帖木儿躺在帐中,听着那声音辗转反侧,终于起身写了封密信,让亲兵送往和林 —— 信里说萧虎 “沉迷水战,罔顾祖宗根本”。
萧虎对此早有察觉,他在给忽必烈的奏报里附了份《水师进度表》,详细列出造船数量、火药储备、将士训练时长,末尾写道:“长江天险,非水战不能破,待秋汛前,必成一旅劲师。” 奏报送出时,人工湖的水面泛着月光,二十艘虎头船并排泊在岸边,船身的桐油味混着火药香,在夜风中弥漫开来,像一场即将燎原的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