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敏却急的不得了,一但舒尔哈齐被带进黄台吉军中,他基本就再也没有机会营救舒尔哈齐了。
正在此时赫图阿拉的内城方向爆发出巨大的喊杀声,阿敏知道这是三弟扎萨克图已经带着所有忠于舒尔哈齐的阿哈们发动了,但是这些阿哈们都没有甲,在黄台吉的两万大军面前,战斗力无限接近于无。
他们本来就是用来制造混乱的,给大哥阿尔通阿的五百甲兵制造机会冲进城主府。
但是阿敏知道真正决定胜负的地方在这里。
阿敏一咬牙对福泉说:“我还有一个妹子,今年十一了,我做主嫁给兄长做正妻!”
福泉胸膛剧烈起伏着,不停的咽着口水,娶舒尔哈齐的一个女儿和一个旗主的位置,这个价码实在太高了,高到福泉几乎无法拒绝!
这都是他这辈子从来没想到过的高位,荣华富贵似乎唾手可得,但是风险也同样巨大,那就意味着福泉背叛努尔哈赤,福泉可是知道努尔哈赤对付叛徒的手段!想起来就让他胆寒。
一时福泉心乱如麻,冲着城主府的方向,不停的喘息着,他实在无法下决断。
阿敏心急如焚看着福泉,但是不敢催促。
正在此时突然从福泉后面冲出来一个人,一刀扎进了福泉的后腰。
福泉猝不及防啊啊了两声,就瘫软在地。
那人身后又冲了上来十几个黑影,迅速砍倒了福泉的几个戈什哈。战斗在短短一两分钟之内就结束了
阿敏一看那人正是护军副参领阿拜,看到自己的机会败露,立即拔出做威慑状,然后两只脚不停向大门方向挪去。
阿拜却带人拿着刀把阿敏围了,阿敏紧张的和阿拜对视着,阿拜突然笑了笑,把刀插入刀鞘,恭恭敬敬对阿敏弯腰行礼:“二贝勒刚才说的还有效吗?”
阿敏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的张大了嘴,一下子居然没反应过来。
阿拜咳嗽了一声,阿敏才返过味来,大喜道:“你现在就是我的妹夫了,只要我阿玛重回大明,必定让你独掌一旗!快带我去见阿玛!”
阿拜也不多说话,直接带着阿敏穿过层层护卫,进入关押舒尔哈齐的监舍,监舍是用一间大屋改造的,除了有栅栏门之外,里面床铺餐桌马桶一应俱全。
舒尔哈齐也听见内城方向传来的喊杀声,正在窗口眺望。
看见阿拜带着阿敏进来,舒尔哈齐急声问道:“是明军来了吗?”
阿敏示意阿拜打开牢门,自己则是跪倒大声说道:“明寇来犯,请二都督主持大局!”
舒尔哈齐哈哈大笑:“阿敏好样的!”又看看侍立一旁的阿拜笑道:“不管阿敏答应你什么条件,我都应了!”
阿拜也是大喜,赶紧跪倒磕头:“谢过岳父大人!”舒尔哈齐不经意皱了皱眉头,但是依然笑道:“贤婿请起!”
阿敏对阿拜一使眼色,阿拜赶紧去旁边房间取来舒尔哈齐的铠甲。两人一起为舒尔哈齐穿上铠甲。
阿拜又赶紧亲自把福泉的马牵了过来,要去扶舒尔哈齐上马。
舒尔哈齐却一把把他推开了,自己一跃上马。然后仰天长啸,带着阿敏阿拜等人直奔赫图阿拉内城而去。
舒尔哈齐比努尔哈赤足足小了五岁,今年才四十出头,身体颇为强壮,从跟着努尔哈赤起兵开始就一直披锋执锐,是努尔哈赤的先锋大将。
爱新觉罗·舒尔哈齐是塔克世的第三子,努尔哈赤同母弟弟。
说道这里就得说一段异闻,就是关于努尔哈赤的身世,因为根据后世清朝官方记载称努尔哈赤的祖先是天女吞朱果所生的布库里雍顺,后来将祖先追溯至六世祖孟特穆(追尊)。
《清史稿·本纪一》:“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朱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满洲自此始。”
有关这个传说的原始版本见于《满文老档》天聪九年 (1635)五月初六日记事,一位名叫穆克什克的来自黑龙江流域的降民在讲述流传于当地的三仙女传说时,只提到佛库伦生下布库里雍顺,却丝毫未涉及他的姓氏,足以说明布库里雍顺的爱新觉罗氏是清朝皇室基于政治需要所追加的。
所以推测努尔哈赤的祖先布库里雍顺应该是其母佛库伦野合而生,朱果的隐喻大概率对方是一个经过的红头发色目商人,毕竟蒙古人一直有客妻的习俗。
千万不要嘲笑这个,其实这是非常科学的,古代蒙古人少,要是总是互相结婚,容易出现近亲结婚,生出畸形儿,所以才通过这种方式,保持族群的健康。
舒尔哈齐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出生在建州左卫,父亲是塔克世,是建州卫指挥使。
母亲是喜塔腊·额穆齐,她是塔克世正妻,建州女真首领王杲之女。
舒尔哈齐5岁时,生母不幸去世,家事开始由继母那拉氏主持。
继母那拉氏是王台族女(万汗,海西女真哈达部首领。名万自封大汗,所以称为“万汗”。明朝人将他的名字翻译为“王台”,当时“台”“万”音近。另一个说法是明廷对于女真首领称汗者,都翻译为“王”某,如果以王为姓,此说也适用于万汗,其实万汗是姓那拉氏,就是叶赫那拉那个那拉)。
这位塔克世的继室,一心为自己的儿子求取建州卫指挥使的继承权,对于丈夫亡妻留下的四个孩子都不喜欢,这位继母特别不喜欢的就是努尔哈赤舒尔哈齐两兄弟,对两兄弟非常不好,常常苛待谩骂,克扣饮食。
刚刚五六岁的舒尔哈齐便被迫跟随哥哥努尔哈赤到深山野林中,采集松子、木耳、蘑菇,猎取野禽,然后再将这些山货送往抚顺的马市出售,贴补家用。
后来两人实在受不了了,15岁的努尔哈赤被迫带着弟弟舒尔哈齐投奔外祖父王杲(王杲(1529年-1575年)是当时的建州右卫指挥使)。
正在此时赫图阿拉的内城方向爆发出巨大的喊杀声,阿敏知道这是三弟扎萨克图已经带着所有忠于舒尔哈齐的阿哈们发动了,但是这些阿哈们都没有甲,在黄台吉的两万大军面前,战斗力无限接近于无。
他们本来就是用来制造混乱的,给大哥阿尔通阿的五百甲兵制造机会冲进城主府。
但是阿敏知道真正决定胜负的地方在这里。
阿敏一咬牙对福泉说:“我还有一个妹子,今年十一了,我做主嫁给兄长做正妻!”
福泉胸膛剧烈起伏着,不停的咽着口水,娶舒尔哈齐的一个女儿和一个旗主的位置,这个价码实在太高了,高到福泉几乎无法拒绝!
这都是他这辈子从来没想到过的高位,荣华富贵似乎唾手可得,但是风险也同样巨大,那就意味着福泉背叛努尔哈赤,福泉可是知道努尔哈赤对付叛徒的手段!想起来就让他胆寒。
一时福泉心乱如麻,冲着城主府的方向,不停的喘息着,他实在无法下决断。
阿敏心急如焚看着福泉,但是不敢催促。
正在此时突然从福泉后面冲出来一个人,一刀扎进了福泉的后腰。
福泉猝不及防啊啊了两声,就瘫软在地。
那人身后又冲了上来十几个黑影,迅速砍倒了福泉的几个戈什哈。战斗在短短一两分钟之内就结束了
阿敏一看那人正是护军副参领阿拜,看到自己的机会败露,立即拔出做威慑状,然后两只脚不停向大门方向挪去。
阿拜却带人拿着刀把阿敏围了,阿敏紧张的和阿拜对视着,阿拜突然笑了笑,把刀插入刀鞘,恭恭敬敬对阿敏弯腰行礼:“二贝勒刚才说的还有效吗?”
阿敏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的张大了嘴,一下子居然没反应过来。
阿拜咳嗽了一声,阿敏才返过味来,大喜道:“你现在就是我的妹夫了,只要我阿玛重回大明,必定让你独掌一旗!快带我去见阿玛!”
阿拜也不多说话,直接带着阿敏穿过层层护卫,进入关押舒尔哈齐的监舍,监舍是用一间大屋改造的,除了有栅栏门之外,里面床铺餐桌马桶一应俱全。
舒尔哈齐也听见内城方向传来的喊杀声,正在窗口眺望。
看见阿拜带着阿敏进来,舒尔哈齐急声问道:“是明军来了吗?”
阿敏示意阿拜打开牢门,自己则是跪倒大声说道:“明寇来犯,请二都督主持大局!”
舒尔哈齐哈哈大笑:“阿敏好样的!”又看看侍立一旁的阿拜笑道:“不管阿敏答应你什么条件,我都应了!”
阿拜也是大喜,赶紧跪倒磕头:“谢过岳父大人!”舒尔哈齐不经意皱了皱眉头,但是依然笑道:“贤婿请起!”
阿敏对阿拜一使眼色,阿拜赶紧去旁边房间取来舒尔哈齐的铠甲。两人一起为舒尔哈齐穿上铠甲。
阿拜又赶紧亲自把福泉的马牵了过来,要去扶舒尔哈齐上马。
舒尔哈齐却一把把他推开了,自己一跃上马。然后仰天长啸,带着阿敏阿拜等人直奔赫图阿拉内城而去。
舒尔哈齐比努尔哈赤足足小了五岁,今年才四十出头,身体颇为强壮,从跟着努尔哈赤起兵开始就一直披锋执锐,是努尔哈赤的先锋大将。
爱新觉罗·舒尔哈齐是塔克世的第三子,努尔哈赤同母弟弟。
说道这里就得说一段异闻,就是关于努尔哈赤的身世,因为根据后世清朝官方记载称努尔哈赤的祖先是天女吞朱果所生的布库里雍顺,后来将祖先追溯至六世祖孟特穆(追尊)。
《清史稿·本纪一》:“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朱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满洲自此始。”
有关这个传说的原始版本见于《满文老档》天聪九年 (1635)五月初六日记事,一位名叫穆克什克的来自黑龙江流域的降民在讲述流传于当地的三仙女传说时,只提到佛库伦生下布库里雍顺,却丝毫未涉及他的姓氏,足以说明布库里雍顺的爱新觉罗氏是清朝皇室基于政治需要所追加的。
所以推测努尔哈赤的祖先布库里雍顺应该是其母佛库伦野合而生,朱果的隐喻大概率对方是一个经过的红头发色目商人,毕竟蒙古人一直有客妻的习俗。
千万不要嘲笑这个,其实这是非常科学的,古代蒙古人少,要是总是互相结婚,容易出现近亲结婚,生出畸形儿,所以才通过这种方式,保持族群的健康。
舒尔哈齐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出生在建州左卫,父亲是塔克世,是建州卫指挥使。
母亲是喜塔腊·额穆齐,她是塔克世正妻,建州女真首领王杲之女。
舒尔哈齐5岁时,生母不幸去世,家事开始由继母那拉氏主持。
继母那拉氏是王台族女(万汗,海西女真哈达部首领。名万自封大汗,所以称为“万汗”。明朝人将他的名字翻译为“王台”,当时“台”“万”音近。另一个说法是明廷对于女真首领称汗者,都翻译为“王”某,如果以王为姓,此说也适用于万汗,其实万汗是姓那拉氏,就是叶赫那拉那个那拉)。
这位塔克世的继室,一心为自己的儿子求取建州卫指挥使的继承权,对于丈夫亡妻留下的四个孩子都不喜欢,这位继母特别不喜欢的就是努尔哈赤舒尔哈齐两兄弟,对两兄弟非常不好,常常苛待谩骂,克扣饮食。
刚刚五六岁的舒尔哈齐便被迫跟随哥哥努尔哈赤到深山野林中,采集松子、木耳、蘑菇,猎取野禽,然后再将这些山货送往抚顺的马市出售,贴补家用。
后来两人实在受不了了,15岁的努尔哈赤被迫带着弟弟舒尔哈齐投奔外祖父王杲(王杲(1529年-1575年)是当时的建州右卫指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