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呀,王永康又是四处吆喝,又是跑了好几家饭店,家里人弄来的鱼还是没能卖出去。
至于山里的野味,他心里别提多渴望能弄到了,可无奈就是没那个本事。
要是能弄到野味,家里早就有肉吃了,也不至于好几个月都尝不到肉味。
“你这在编啥呢?该不会是捕鱼用的笼子吧?”王永康继续追问,想探个究竟。
“这是我练手用的,我琢磨着以后编背篓卖。”杨承宇回应道。下笼子的事儿,能瞒多久就尽量瞒多久。
“你想当篾匠?”王永康一脸怀疑地问道。
“是有这个想法,没人愿意教,只能自己摸索摸索。”杨承宇微笑着说。
杨承宇之前打算拜师学艺的事儿,很多人都知道。
“当篾匠确实不错,可没人教就想学会,太难了。”王永康觉得杨承宇简直是异想天开。
要是没师傅带,光靠自学就能掌握这门手艺,大家还用得着过苦日子吗?
“总得试试,不然咋挣钱呢。”杨承宇弹了弹烟灰。
“去打猎呀,你既然不喜欢种田,就找个能赚钱的营生。你不是说县里有人收野味嘛?”王永康试图诱惑杨承宇。
他自己也不想种地,不然也不会急着去捞鱼卖了。
“打猎确实能挣钱,可打猎哪有那么容易,不是想打就能打的。”杨承宇看着王永康说道。
他知道王永康家里有猎枪,王永康的爷爷王铁柱以前是猎人,还是退伍军人,耳背就是因为用枪太多。
后来在山里出了事,就不许家里人再进山打猎了。
“杨承宇,你啥时候进山,能带上我不?我家里有土枪。”王永康再次抛出诱惑。
他觉得杨承宇要是经常进山,肯定需要枪。没枪进山,能有啥收获?就算有猎犬,也不可能徒手打猎吧?
“行啊,不过你不怕被你爷爷揍?”杨承宇打趣道。
“怕……那肯定是不怕的,只要不让我爷爷知道就行。”王永康底气不足地说。别看他爷爷耳背,打起人来力气可不小。
“行,那明早咱们就进山,看看能不能打点猎物回来。”杨承宇果断地说。
“好好好,明早一定去。”王永康兴奋地回应。
杨承宇有猎犬,在他看来是最适合一起进山的人。
一个猎人要是没猎犬,很难打到猎物。整个村子就两条狗,另一条是老土狗,没有打猎的能力。
杨承宇的虎斑猎犬可是专业的,而且杨承宇说这狗是从猎户那买来的。
还有,杨承宇整天挑着东西去镇上卖,自己跟他一起去,家里人就不会怀疑自己是去打猎。
“一言为定,明早天亮就出发。”杨承宇掏出烟,递给王永康一根。
“好,我先回去准备准备。”王永康满怀期待地离开杨家。
他得回家把枪拿出来,藏在自己房间,不然明天没枪就进不了山。
王永康走后,杨承宇从脖子上掏出怀表看时间。
因为储物空间时间静止,手表放进去就不走了,只能戴在身上。
“5点42分,可以煮晚饭了。”
于是,杨承宇放下还没编完的黄鳝笼。
“媳妇,今晚在我家吃,你就别做饭了,我给你们做油焖河虾。”杨承宇朝着正在缝衣服的安以沫喊道。
“我来帮你吧。”安以沫放下手中的活,准备和杨承宇一起做晚饭。
整天在杨家吃饭,不帮忙干点活,她心里过意不去。
杨承宇自然没拒绝。在安以沫过来前,他从储物空间拿出一些河虾。
这些河虾不用怎么处理,冲洗一下就能下锅。
杨承宇相信,这碗油焖河虾肯定能把邻居馋坏。
天色渐渐暗下来,杨家小院里飘出阵阵诱人的香味。
杨承宇站在灶台前,熟练地翻炒着铁锅里的河虾。
滚烫的猪油把虾壳炸得金黄酥脆,蒜末和姜片的香气与酱油的醇厚交织在一起,随着热气升腾,引得隔壁几户人家忍不住探头张望。
安以沫蹲在灶膛前添柴,火光映在她脸上,显得格外柔和。
她时不时抬头看看杨承宇忙碌的背影,嘴角不自觉地泛起一丝笑意。
“这油焖河虾也太香了,比饭店做的还香吧。”安以沫轻声说道。
杨承宇回头冲她眨眨眼:“那是,以后咱开个小饭馆,你当老板娘。”
安以沫脸红了,刚要说话,院门突然被推开。杨承泽和杨清妍像两只小馋猫一样冲了进来,后面跟着刚回家的老三杨清莲。
“好香啊!二哥,你又弄了啥好吃的?”杨清妍使劲吸着鼻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锅里。
“油焖河虾,马上就能吃饭了。”杨承宇刮了下杨清妍的鼻子。
“二哥,你还是我认识的二哥吗?”杨清莲惊讶地看着杨承宇,在她印象里,杨承宇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杨承宇是杨建国最小的儿子,从小被宠着,很少做家务。哪像现在,不仅会做晚饭,还做得这么香。
“当然是你二哥,不然还能是谁?”杨承宇伸手捏了捏杨清莲的脸蛋。
“好香啊,家里今晚做啥好吃的?”杨建国的声音从外面传到厨房。
“是啊,这也太香了,我在院子外面就闻到了。”程千兰一边说着,一边快步走进厨房。
“娘,二哥做了油焖河虾,香得人都快迷糊了。”一周没回家的杨清莲,快步跑到母亲身边,笑嘻嘻地说道。
“都回来了,那就吃饭吧。这油焖河虾不光香,味道也好。”说着,杨承宇把菜端到了桌上。
“好哇,终于能吃饭咯。”早就馋得不行的方依婷忍不住叫起来。
很快,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看着桌上的白米饭,还有香气扑鼻的油焖河虾和炒咸菜,杨清莲觉得既新鲜又陌生。
吃饭的时候,杨家院子外面围了一些端着饭碗的村民。
“好香啊,建国家里做啥好吃的了?”一个四五十岁的女人含糊地嘟囔着。
“是啊,这也太香了,得放了多少油啊,真败家。”
“肯定是杨家老二这个败家玩意儿做了啥,咱村里就没见过比他还败家的。”
院墙外,几个端着粗瓷碗的村民伸长脖子,使劲往杨家院子里瞅。嘴里嚼着咸菜疙瘩,眼睛却死死盯着杨家堂屋的方向。
“啧啧,这杨家老二是不是真靠抓鱼赚钱了啊?”李大娘咽了咽口水,突然觉得碗里的红薯粥不香了。
“不可能吧,今天我家邻居二狗也弄了些鱼去镇上,一斤都没卖出去。”
“不光二狗的东西没卖出去,村里另外几个打算靠卖鱼致富的也都栽了跟头。我瞅着杨家老二卖的压根不是鱼。”
“那能是啥啊?”
“准是老鳖!前几天我亲眼见他逮老鳖了。今晚我也去碰碰运气,就不信这老鳖还能没人要。”
至于山里的野味,他心里别提多渴望能弄到了,可无奈就是没那个本事。
要是能弄到野味,家里早就有肉吃了,也不至于好几个月都尝不到肉味。
“你这在编啥呢?该不会是捕鱼用的笼子吧?”王永康继续追问,想探个究竟。
“这是我练手用的,我琢磨着以后编背篓卖。”杨承宇回应道。下笼子的事儿,能瞒多久就尽量瞒多久。
“你想当篾匠?”王永康一脸怀疑地问道。
“是有这个想法,没人愿意教,只能自己摸索摸索。”杨承宇微笑着说。
杨承宇之前打算拜师学艺的事儿,很多人都知道。
“当篾匠确实不错,可没人教就想学会,太难了。”王永康觉得杨承宇简直是异想天开。
要是没师傅带,光靠自学就能掌握这门手艺,大家还用得着过苦日子吗?
“总得试试,不然咋挣钱呢。”杨承宇弹了弹烟灰。
“去打猎呀,你既然不喜欢种田,就找个能赚钱的营生。你不是说县里有人收野味嘛?”王永康试图诱惑杨承宇。
他自己也不想种地,不然也不会急着去捞鱼卖了。
“打猎确实能挣钱,可打猎哪有那么容易,不是想打就能打的。”杨承宇看着王永康说道。
他知道王永康家里有猎枪,王永康的爷爷王铁柱以前是猎人,还是退伍军人,耳背就是因为用枪太多。
后来在山里出了事,就不许家里人再进山打猎了。
“杨承宇,你啥时候进山,能带上我不?我家里有土枪。”王永康再次抛出诱惑。
他觉得杨承宇要是经常进山,肯定需要枪。没枪进山,能有啥收获?就算有猎犬,也不可能徒手打猎吧?
“行啊,不过你不怕被你爷爷揍?”杨承宇打趣道。
“怕……那肯定是不怕的,只要不让我爷爷知道就行。”王永康底气不足地说。别看他爷爷耳背,打起人来力气可不小。
“行,那明早咱们就进山,看看能不能打点猎物回来。”杨承宇果断地说。
“好好好,明早一定去。”王永康兴奋地回应。
杨承宇有猎犬,在他看来是最适合一起进山的人。
一个猎人要是没猎犬,很难打到猎物。整个村子就两条狗,另一条是老土狗,没有打猎的能力。
杨承宇的虎斑猎犬可是专业的,而且杨承宇说这狗是从猎户那买来的。
还有,杨承宇整天挑着东西去镇上卖,自己跟他一起去,家里人就不会怀疑自己是去打猎。
“一言为定,明早天亮就出发。”杨承宇掏出烟,递给王永康一根。
“好,我先回去准备准备。”王永康满怀期待地离开杨家。
他得回家把枪拿出来,藏在自己房间,不然明天没枪就进不了山。
王永康走后,杨承宇从脖子上掏出怀表看时间。
因为储物空间时间静止,手表放进去就不走了,只能戴在身上。
“5点42分,可以煮晚饭了。”
于是,杨承宇放下还没编完的黄鳝笼。
“媳妇,今晚在我家吃,你就别做饭了,我给你们做油焖河虾。”杨承宇朝着正在缝衣服的安以沫喊道。
“我来帮你吧。”安以沫放下手中的活,准备和杨承宇一起做晚饭。
整天在杨家吃饭,不帮忙干点活,她心里过意不去。
杨承宇自然没拒绝。在安以沫过来前,他从储物空间拿出一些河虾。
这些河虾不用怎么处理,冲洗一下就能下锅。
杨承宇相信,这碗油焖河虾肯定能把邻居馋坏。
天色渐渐暗下来,杨家小院里飘出阵阵诱人的香味。
杨承宇站在灶台前,熟练地翻炒着铁锅里的河虾。
滚烫的猪油把虾壳炸得金黄酥脆,蒜末和姜片的香气与酱油的醇厚交织在一起,随着热气升腾,引得隔壁几户人家忍不住探头张望。
安以沫蹲在灶膛前添柴,火光映在她脸上,显得格外柔和。
她时不时抬头看看杨承宇忙碌的背影,嘴角不自觉地泛起一丝笑意。
“这油焖河虾也太香了,比饭店做的还香吧。”安以沫轻声说道。
杨承宇回头冲她眨眨眼:“那是,以后咱开个小饭馆,你当老板娘。”
安以沫脸红了,刚要说话,院门突然被推开。杨承泽和杨清妍像两只小馋猫一样冲了进来,后面跟着刚回家的老三杨清莲。
“好香啊!二哥,你又弄了啥好吃的?”杨清妍使劲吸着鼻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锅里。
“油焖河虾,马上就能吃饭了。”杨承宇刮了下杨清妍的鼻子。
“二哥,你还是我认识的二哥吗?”杨清莲惊讶地看着杨承宇,在她印象里,杨承宇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杨承宇是杨建国最小的儿子,从小被宠着,很少做家务。哪像现在,不仅会做晚饭,还做得这么香。
“当然是你二哥,不然还能是谁?”杨承宇伸手捏了捏杨清莲的脸蛋。
“好香啊,家里今晚做啥好吃的?”杨建国的声音从外面传到厨房。
“是啊,这也太香了,我在院子外面就闻到了。”程千兰一边说着,一边快步走进厨房。
“娘,二哥做了油焖河虾,香得人都快迷糊了。”一周没回家的杨清莲,快步跑到母亲身边,笑嘻嘻地说道。
“都回来了,那就吃饭吧。这油焖河虾不光香,味道也好。”说着,杨承宇把菜端到了桌上。
“好哇,终于能吃饭咯。”早就馋得不行的方依婷忍不住叫起来。
很快,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看着桌上的白米饭,还有香气扑鼻的油焖河虾和炒咸菜,杨清莲觉得既新鲜又陌生。
吃饭的时候,杨家院子外面围了一些端着饭碗的村民。
“好香啊,建国家里做啥好吃的了?”一个四五十岁的女人含糊地嘟囔着。
“是啊,这也太香了,得放了多少油啊,真败家。”
“肯定是杨家老二这个败家玩意儿做了啥,咱村里就没见过比他还败家的。”
院墙外,几个端着粗瓷碗的村民伸长脖子,使劲往杨家院子里瞅。嘴里嚼着咸菜疙瘩,眼睛却死死盯着杨家堂屋的方向。
“啧啧,这杨家老二是不是真靠抓鱼赚钱了啊?”李大娘咽了咽口水,突然觉得碗里的红薯粥不香了。
“不可能吧,今天我家邻居二狗也弄了些鱼去镇上,一斤都没卖出去。”
“不光二狗的东西没卖出去,村里另外几个打算靠卖鱼致富的也都栽了跟头。我瞅着杨家老二卖的压根不是鱼。”
“那能是啥啊?”
“准是老鳖!前几天我亲眼见他逮老鳖了。今晚我也去碰碰运气,就不信这老鳖还能没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