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宇没打算隐瞒,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准备开个菜摊,卖水产和新鲜蔬菜。”
对方听后,不禁点了点头。开菜摊确实不需要太多改动,摆上货架就行。
于是对方当场拟好合同,和杨承宇签了下来。杨承宇交了三个月房租,拿到了钥匙。好在他兜里的钱足够。
开菜摊也不需要别的复杂物件,一些架子他自己就能做,而且他做的架子肯定比一般人做的更能展示蔬菜。
“感觉有点不真实,我们真的要开始做生意了吗?”杨承旭望着空荡荡的店面,有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当然了,店面都租下来了。”杨承宇说道,“下一步就是赶紧把摊位布置起来。除了卖菜,我们还要卖些厨房用的调味料和商品。”
他面带微笑,主要是目前资金有限,能卖的东西不多,但这个店面完全够用了。
毕竟他们自家买的房子离这儿不到二十分钟路程,可以当作仓库。
“那我们什么时候开业呢?”杨承旭迫不及待地问,他确实想赚钱了,觉得有钱才有底气。
“尽快吧。我们先去买点工具,然后回家把架子做出来,再规划一下售卖的蔬菜以及收购方式。最多十天,我们就能开业。”杨承宇从容地说。
“那岂不是浪费十天房租啊,一天可就一块多,十天就是十多块呢。”杨承旭赶忙说道,“要不明天我们就先拉些黄鳝、泥鳅、河虾来卖吧,不然我心里不踏实。”
他觉得一天都不能浪费,毕竟一个月店租就要50块,在县城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在杨承旭看来,一个月至少得赚200块才对得起这么高的房租。
“行吧,那明天我就拉些过来让你卖。”杨承宇干脆地答应了。
杨承旭有干劲是好事,生意就需要他这种冲劲才能做起来。
万事开头难,只要杨承旭愿意迈出这一步,后续就会轻松些。
“那就好,那我们赶紧回去准备准备。”杨承旭心急地说。
“行,回去吧。”杨承宇也想回去做些准备。今天他估计还得再来一趟,去买些新的杀猪桶放在店里养水产,毕竟大家都要新鲜的,死了的只能低价处理。
于是,他们锁好店门,便径直回去了。回到镇上,杨承宇对杨承旭和沈梦洁说:“你们先回去吧,我去买几个杀猪桶拉回店里养黄鳝和鱼。”
“不需要我们帮忙吗?”杨承旭问道。
“不用,我自己就行,这样骑车还能快些。不过我回家会晚一点,你们不用等我吃晚饭了。”杨承宇叮嘱道。
“行,那你自己注意安全。”杨承旭也没再客气,他也得回去准备些东西,同时还得把这事儿告诉父母,毕竟接下来他要去县里开店,没法在家里帮忙了。
沈梦洁虽然想跟着杨承宇,但还是乖乖跟着杨承旭回家了。
杨承宇和他们分开后,独自骑车去了专门卖杀猪桶的地方。
这种杀猪桶一个五块钱,杨承宇一口气买了八个。
他拉着八个杀猪桶回到县城的店铺。
把杀猪桶放好后,杨承宇又去购置了一些别的东西。
毕竟店铺明天就要营业,还是要做些准备的。
折腾到傍晚,杨承宇才把店铺的经营许可办下来。现在鼓励个体经营,所以办这个相对容易。
杨氏农贸百货,就是杨承宇申请的店名。虽然目前只有水产,但他相信以后东西会越来越多。
现在还不适合用超市的名头,大家还是更喜欢“百货”这种说法。
办好之后,杨承宇骑车回了家。等他到家,已经晚上七点多了。这还是他骑得快,不然少说也得九点才能到家。
到家后,杨承宇第一时间把营业证递给大哥杨承旭,说:“看看,这是我办好的,有了这个就能合法经营了。”
杨承旭接过营业证,有些惊讶:“开店还得办这个啊?”
“那当然,肯定得办,不然会被查的。”杨承宇淡定地回答。
“杨氏农贸百货,这就是我们店铺的名字呀?”杨承旭看着上面的字,脸上不自觉露出笑容。
有了这个证,他觉得一切都变得真实起来,明天他就是店铺老板之一了。
“我看看。”程千兰凑过来瞧了一眼。杨承旭和沈梦洁回来后,就跟家里人说了杨承宇租店铺要开店的事。
“承宇哥,你先吃饭吧,都在锅里热着呢。”沈梦洁轻声说道,她担心杨承宇饿着。
“我吃过了。”杨承宇对沈梦洁说道。
沈梦洁点点头,凑到程千兰身边看营业证。
很快,营业证在家人手中传看了一遍。看完后,杨建国说:“开店的事暂时别对外说,大家都记住了吗?特别是你们这些小辈,谁都不许说,知道不?”
说着,杨建国看向家里的年轻人,能把消息传出去的,也就是他们了。
于是,大家纷纷保证。他们都很听话,既然杨建国交代了,就不会出去乱说。
“走,咱们下笼子去。”杨承宇看时间差不多了,喊上杨承旭和沈梦洁。
明天就要开业,肯定得去弄些黄鳝、泥鳅、小鱼和河虾,这些在县城都能卖得出去。
他们店铺在印刷厂旁边,下班的工人很可能会来买。现在这个时节蔬菜少,主要还得靠卖水产。
等条件允许了,杨承宇打算搞大棚蔬菜,只要搞起来,就能供应各种蔬菜,不愁生意不好。
三个人很快来到昨天下笼子的地方,把黄鳝笼都安置好。
今天,他们又抓到5只甲鱼。甲鱼很受欢迎,自己售卖的话,一斤能卖一块,这就是市场价。
虽然店铺有租金,但也不能高于市场价。要是像以前一样供货给焦飞鹏和马玉堂,根本没法涨价。
别小看这一毛钱,积少成多,一个月能多赚不少。
要知道,店铺开业后就可以收购,卖得越多,赚得越多。光靠自己捕捉,数量有限。
下好黄鳝笼后,杨承宇在附近村子又下了些捕鱼笼。
小鱼虽然容易死,但品种多点,买的人才会多。
光有黄鳝、泥鳅、甲鱼可不够。下完笼子,杨承宇他们就回去了。
“赶紧休息吧,明天还有很多事。”杨承宇对沈梦洁和杨承旭说道。
两人点点头,各自回房睡觉。等店铺开起来,杨承宇以后就可以说住在县里,然后偷偷去打猎,这样苗永康就不知道了。
别人夜里在山里行动不便,但杨承宇不受影响,只要有一点光亮,对他来说就跟白天一样。
再加上他能看到所有动物的标识,配合平安的嗅觉和听觉,没有动物能悄无声息靠近他。
只要进入他视野的动物,都会成为他的射击目标。整个县城的山林他都能去,反正都在他的洞察范围内。
村子附近的山林他们都转遍了,24小时内可到达的地方都找过了。
可以说,以后要是还和王永康进山,就必须在山里过夜。
他觉得说服父母让自己在山里过夜的可能性挺大,不知道王永康行不行。
杨承宇回到房间,写了些后续计划,以便后续查缺补漏,防止出错。写好后,他才钻进被窝。
又是想念媳妇的一晚,今天已经是安以沫离家的第七天了。
杨承宇好奇安以沫会不会想他,三个月后她回来会是什么心态,是劝自己进京,还是跟去进京时一样,没受外界影响呢?
辗转了一会儿,杨承宇才睡着。
第二天,杨承宇四点多就出发去收笼子。收完后,立刻拉着收获赶往县里。
到县里时才八点。打开店门,杨承旭就看到分成两排的木桶。他们把还没死的鱼倒入大木桶中。
“这些鱼应该能活下来吧?”杨承旭有些担忧地问。这些鱼主要是油香鱼,还有部分柳根鱼,都经不起折腾。
要是黄骨鱼的话,就好处理多了,只是黄骨鱼不容易弄到,得下大雨河水浑浊时才会活跃。
他重生回来这段时间,只下过一次大雨,那次他还没来得及下笼子。
“这些鱼看着状态不错,应该能活,一会儿把它们分开养。”杨承宇轻声说道。他还不确定现在有没有增氧泵卖,如果没有,他打算自己动手做一些。卖水产,没增氧泵可不行。
“你们在店里呆着,我去拿东西。”说完,杨承宇就离开了。他昨天定制了一些牌子,得去取回来写上今日供应的商品。
只有写清楚了,大家才知道店里卖什么,光靠吆喝可不行。
杨承旭看着路上的行人,清了清嗓子喊道:“黄鳝、泥鳅、甲鱼、溪鱼,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里有新鲜的黄鳝、甲鱼、泥鳅、溪鱼,大家快进来看看啊。”
这些词是他昨晚琢磨出来的。毕竟在南方待了四年,他见过各种商贩,虽然自己以前没吆喝过,但听得多了。
这一嗓子,还真吸引了不少人。正好有一些工人路过,被杨承旭的吆喝吸引过来。
杨承旭一米七八的个头,模样周正帅气,特别受阿姨们的青睐。她们一进店里,目光就落在了木桶里的水产上。
“这黄鳝瞧着挺好,多少钱一斤啊?”
“你们这儿几点关门?我们下班了过来买。”
见大家这么热络,杨承旭心里美滋滋的。他哪想到自己喊了一嗓子,居然引来这么多顾客。
“大的黄鳝六毛一斤,小的四毛。”杨承旭连忙报上价格,这是杨承宇事先定好的。
对方听后,不禁点了点头。开菜摊确实不需要太多改动,摆上货架就行。
于是对方当场拟好合同,和杨承宇签了下来。杨承宇交了三个月房租,拿到了钥匙。好在他兜里的钱足够。
开菜摊也不需要别的复杂物件,一些架子他自己就能做,而且他做的架子肯定比一般人做的更能展示蔬菜。
“感觉有点不真实,我们真的要开始做生意了吗?”杨承旭望着空荡荡的店面,有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当然了,店面都租下来了。”杨承宇说道,“下一步就是赶紧把摊位布置起来。除了卖菜,我们还要卖些厨房用的调味料和商品。”
他面带微笑,主要是目前资金有限,能卖的东西不多,但这个店面完全够用了。
毕竟他们自家买的房子离这儿不到二十分钟路程,可以当作仓库。
“那我们什么时候开业呢?”杨承旭迫不及待地问,他确实想赚钱了,觉得有钱才有底气。
“尽快吧。我们先去买点工具,然后回家把架子做出来,再规划一下售卖的蔬菜以及收购方式。最多十天,我们就能开业。”杨承宇从容地说。
“那岂不是浪费十天房租啊,一天可就一块多,十天就是十多块呢。”杨承旭赶忙说道,“要不明天我们就先拉些黄鳝、泥鳅、河虾来卖吧,不然我心里不踏实。”
他觉得一天都不能浪费,毕竟一个月店租就要50块,在县城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在杨承旭看来,一个月至少得赚200块才对得起这么高的房租。
“行吧,那明天我就拉些过来让你卖。”杨承宇干脆地答应了。
杨承旭有干劲是好事,生意就需要他这种冲劲才能做起来。
万事开头难,只要杨承旭愿意迈出这一步,后续就会轻松些。
“那就好,那我们赶紧回去准备准备。”杨承旭心急地说。
“行,回去吧。”杨承宇也想回去做些准备。今天他估计还得再来一趟,去买些新的杀猪桶放在店里养水产,毕竟大家都要新鲜的,死了的只能低价处理。
于是,他们锁好店门,便径直回去了。回到镇上,杨承宇对杨承旭和沈梦洁说:“你们先回去吧,我去买几个杀猪桶拉回店里养黄鳝和鱼。”
“不需要我们帮忙吗?”杨承旭问道。
“不用,我自己就行,这样骑车还能快些。不过我回家会晚一点,你们不用等我吃晚饭了。”杨承宇叮嘱道。
“行,那你自己注意安全。”杨承旭也没再客气,他也得回去准备些东西,同时还得把这事儿告诉父母,毕竟接下来他要去县里开店,没法在家里帮忙了。
沈梦洁虽然想跟着杨承宇,但还是乖乖跟着杨承旭回家了。
杨承宇和他们分开后,独自骑车去了专门卖杀猪桶的地方。
这种杀猪桶一个五块钱,杨承宇一口气买了八个。
他拉着八个杀猪桶回到县城的店铺。
把杀猪桶放好后,杨承宇又去购置了一些别的东西。
毕竟店铺明天就要营业,还是要做些准备的。
折腾到傍晚,杨承宇才把店铺的经营许可办下来。现在鼓励个体经营,所以办这个相对容易。
杨氏农贸百货,就是杨承宇申请的店名。虽然目前只有水产,但他相信以后东西会越来越多。
现在还不适合用超市的名头,大家还是更喜欢“百货”这种说法。
办好之后,杨承宇骑车回了家。等他到家,已经晚上七点多了。这还是他骑得快,不然少说也得九点才能到家。
到家后,杨承宇第一时间把营业证递给大哥杨承旭,说:“看看,这是我办好的,有了这个就能合法经营了。”
杨承旭接过营业证,有些惊讶:“开店还得办这个啊?”
“那当然,肯定得办,不然会被查的。”杨承宇淡定地回答。
“杨氏农贸百货,这就是我们店铺的名字呀?”杨承旭看着上面的字,脸上不自觉露出笑容。
有了这个证,他觉得一切都变得真实起来,明天他就是店铺老板之一了。
“我看看。”程千兰凑过来瞧了一眼。杨承旭和沈梦洁回来后,就跟家里人说了杨承宇租店铺要开店的事。
“承宇哥,你先吃饭吧,都在锅里热着呢。”沈梦洁轻声说道,她担心杨承宇饿着。
“我吃过了。”杨承宇对沈梦洁说道。
沈梦洁点点头,凑到程千兰身边看营业证。
很快,营业证在家人手中传看了一遍。看完后,杨建国说:“开店的事暂时别对外说,大家都记住了吗?特别是你们这些小辈,谁都不许说,知道不?”
说着,杨建国看向家里的年轻人,能把消息传出去的,也就是他们了。
于是,大家纷纷保证。他们都很听话,既然杨建国交代了,就不会出去乱说。
“走,咱们下笼子去。”杨承宇看时间差不多了,喊上杨承旭和沈梦洁。
明天就要开业,肯定得去弄些黄鳝、泥鳅、小鱼和河虾,这些在县城都能卖得出去。
他们店铺在印刷厂旁边,下班的工人很可能会来买。现在这个时节蔬菜少,主要还得靠卖水产。
等条件允许了,杨承宇打算搞大棚蔬菜,只要搞起来,就能供应各种蔬菜,不愁生意不好。
三个人很快来到昨天下笼子的地方,把黄鳝笼都安置好。
今天,他们又抓到5只甲鱼。甲鱼很受欢迎,自己售卖的话,一斤能卖一块,这就是市场价。
虽然店铺有租金,但也不能高于市场价。要是像以前一样供货给焦飞鹏和马玉堂,根本没法涨价。
别小看这一毛钱,积少成多,一个月能多赚不少。
要知道,店铺开业后就可以收购,卖得越多,赚得越多。光靠自己捕捉,数量有限。
下好黄鳝笼后,杨承宇在附近村子又下了些捕鱼笼。
小鱼虽然容易死,但品种多点,买的人才会多。
光有黄鳝、泥鳅、甲鱼可不够。下完笼子,杨承宇他们就回去了。
“赶紧休息吧,明天还有很多事。”杨承宇对沈梦洁和杨承旭说道。
两人点点头,各自回房睡觉。等店铺开起来,杨承宇以后就可以说住在县里,然后偷偷去打猎,这样苗永康就不知道了。
别人夜里在山里行动不便,但杨承宇不受影响,只要有一点光亮,对他来说就跟白天一样。
再加上他能看到所有动物的标识,配合平安的嗅觉和听觉,没有动物能悄无声息靠近他。
只要进入他视野的动物,都会成为他的射击目标。整个县城的山林他都能去,反正都在他的洞察范围内。
村子附近的山林他们都转遍了,24小时内可到达的地方都找过了。
可以说,以后要是还和王永康进山,就必须在山里过夜。
他觉得说服父母让自己在山里过夜的可能性挺大,不知道王永康行不行。
杨承宇回到房间,写了些后续计划,以便后续查缺补漏,防止出错。写好后,他才钻进被窝。
又是想念媳妇的一晚,今天已经是安以沫离家的第七天了。
杨承宇好奇安以沫会不会想他,三个月后她回来会是什么心态,是劝自己进京,还是跟去进京时一样,没受外界影响呢?
辗转了一会儿,杨承宇才睡着。
第二天,杨承宇四点多就出发去收笼子。收完后,立刻拉着收获赶往县里。
到县里时才八点。打开店门,杨承旭就看到分成两排的木桶。他们把还没死的鱼倒入大木桶中。
“这些鱼应该能活下来吧?”杨承旭有些担忧地问。这些鱼主要是油香鱼,还有部分柳根鱼,都经不起折腾。
要是黄骨鱼的话,就好处理多了,只是黄骨鱼不容易弄到,得下大雨河水浑浊时才会活跃。
他重生回来这段时间,只下过一次大雨,那次他还没来得及下笼子。
“这些鱼看着状态不错,应该能活,一会儿把它们分开养。”杨承宇轻声说道。他还不确定现在有没有增氧泵卖,如果没有,他打算自己动手做一些。卖水产,没增氧泵可不行。
“你们在店里呆着,我去拿东西。”说完,杨承宇就离开了。他昨天定制了一些牌子,得去取回来写上今日供应的商品。
只有写清楚了,大家才知道店里卖什么,光靠吆喝可不行。
杨承旭看着路上的行人,清了清嗓子喊道:“黄鳝、泥鳅、甲鱼、溪鱼,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里有新鲜的黄鳝、甲鱼、泥鳅、溪鱼,大家快进来看看啊。”
这些词是他昨晚琢磨出来的。毕竟在南方待了四年,他见过各种商贩,虽然自己以前没吆喝过,但听得多了。
这一嗓子,还真吸引了不少人。正好有一些工人路过,被杨承旭的吆喝吸引过来。
杨承旭一米七八的个头,模样周正帅气,特别受阿姨们的青睐。她们一进店里,目光就落在了木桶里的水产上。
“这黄鳝瞧着挺好,多少钱一斤啊?”
“你们这儿几点关门?我们下班了过来买。”
见大家这么热络,杨承旭心里美滋滋的。他哪想到自己喊了一嗓子,居然引来这么多顾客。
“大的黄鳝六毛一斤,小的四毛。”杨承旭连忙报上价格,这是杨承宇事先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