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五年(公元244年,甲子年)
春天,正月的时候,吴主让上大将军陆逊当了丞相,同时他原来的州牧、都护以及管理武昌事务等职位都照旧。
征西将军、都督雍凉等地军事的夏侯玄,是大将军曹爽姑姑的儿子。夏侯玄征召李胜做长史,李胜和尚书邓飏想让曹爽在天下树立威名,就劝他去讨伐蜀汉。太傅司马懿阻拦,但是没拦住。三月,曹爽到了长安,发动十多万人,和夏侯玄从骆谷进入汉中。当时汉中守军不到三万,将领们都害怕,想守在城里不出去,等涪城的援兵。王平说:“汉中离涪城差不多一千里地,敌人要是拿下关卡,那麻烦可就大了。现在应该先派刘护军占据兴势,我在后面接应。要是敌人分兵去黄金,我就带一千人下去,到时候涪城的军队也该到了,这是最好的办法。”将领们都有点怀疑,只有护军刘敏和王平想法一样,于是就带着自己的人马占据兴势,到处插满旗帜,绵延一百多里。
闰月,蜀汉后主派大将军费祎率领各路军队救援汉中。出发前,光禄大夫来敏来找费祎告别,还想和他下盘棋。当时紧急文书不断传来,人马都披好铠甲,车驾也准备好了,费祎却和来敏下棋,一点不耐烦的神色都没有。来敏说:“刚才就是试探一下你,你这人真行,肯定能打败敌人。”
夏天,四月初一,出现日食。
大将军曹爽的军队到了兴势,前进不了,关中以及氐、羌等地运送物资供应不上,牛马骡驴死了好多,老百姓和少数民族在路上哭号。涪城的军队以及费祎的援兵也陆续赶到。参军杨伟给曹爽分析形势,说赶紧撤,不然就败了。邓飏、李胜却在曹爽面前和杨伟争论。杨伟急了,说:“邓飏、李胜这是要坏国家大事,该杀!”曹爽不高兴。太傅司马懿给夏侯玄写信说:“《春秋》里对有大德行的人要求也高。以前武皇帝两次进汉中,差点大败,你是知道的。现在兴势地势险要,蜀汉已经先占了,要是前进不能交战,后退又被截断退路,那军队肯定得覆灭,你怎么承担这个责任!”夏侯玄害怕了,跟曹爽说了。五月,曹爽带兵撤退。费祎进军占据三岭,截住曹爽。曹爽为了过险关,苦战一番,才勉强通过,士兵死伤逃亡很多,关中地区因此元气大伤。
秋天,八月,秦王曹询去世。
冬天,十二月,安阳孝侯崔林去世。
这一年,蜀汉大司马蒋琬因为生病,坚决把益州刺史的职位让给大将军费祎,蜀汉后主就任命费祎为益州刺史,让侍中董允代理尚书令,做费祎的副手。当时战乱不断,公务繁杂,费祎做尚书令,那脑子转得比别人快多了。每次看文件,眼睛扫一下,就明白意思了,速度比别人快好几倍,而且看了还不忘。他经常在早晚处理事务,中间还接待宾客,吃饭玩耍,甚至还下下棋,既能让大家开心,事情也不耽误。等到董允接替费祎,想照着费祎的方式做,结果十天下来,好多事都被耽搁了。董允感叹说:“人和人的能力差距咋这么大呢,我可比不上他!”于是一整天都在处理事务,还觉得时间不够用。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乙丑年)
春天,正月,任命骠骑将军赵俨为司空。
吴国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住在同一个宫里,礼仪等级都一样,大臣们有不少人提意见,吴主就下令让他们分开住,还各自安排属官。这俩儿子从此就有了矛盾。卫将军全琮让自己儿子全寄去侍奉鲁王,还写信告诉丞相陆逊。陆逊回信说:“子弟要是有才能,不愁不被任用,不应该私下攀附去求荣华利益。要是没本事,最后只能招来灾祸。而且听说俩宫势力相当,肯定会有纷争,这是古人很忌讳的。”全寄果然一味迎合鲁王,还轻易地挑拨是非。陆逊又给全琮写信说:“你不向金日磾学习,却纵容全寄,早晚会给你家带来灾祸。”全琮不听陆逊的话,两人反而因此有了矛盾。鲁王故意讨好当时的名士。偏将军朱绩因为有胆量有能力出名,鲁王亲自到他办公的地方,坐下想和他交好。朱绩赶紧站起来,推辞不敢当。朱绩是朱然的儿子。从这之后,侍从、宾客们分成两派,互相猜忌,矛盾还蔓延到大臣们那里,整个国家都分成两拨人。吴主听说后,借口让他俩专心学习,禁止宾客往来。督军使者羊道上奏疏说:“听说陛下下令减少二宫的护卫,禁止宾客往来,让各地的礼仪往来都断了,大家都很震惊,不管老少都很失望。有人说二宫不遵守规矩,就算真有这回事,也应该暗中调查,好好斟酌,不能让大家说闲话。我担心猜疑积累多了会变成谣言,时间长了到处传播,咱们西北那俩邻居离得不远,他们要是听说了,还以为二宫真有什么过错,陛下您怎么跟他们解释呢!”
吴主的长女鲁班公主嫁给左护军全琮,小女儿小虎公主嫁给骠骑将军朱据。全公主和太子孙和的母亲王夫人有矛盾,吴主想立王夫人为皇后,公主阻拦。她又怕太子继位后怨恨自己,心里不安,就多次说太子坏话。吴主生病卧床,让太子去长沙桓王庙祈祷,太子妃的叔父张休住在庙附近,邀请太子到自己家。全公主派人偷偷观察,然后说“太子不在庙里,专门去太子妃家商量事情”,又说“王夫人看到皇上生病,脸上有喜色”,吴主听了很生气。王夫人因此忧虑而死,太子的宠爱也越来越少。鲁王的党羽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人一起说太子坏话,吴主被迷惑了。陆逊上奏疏劝谏说:“太子是正统,应该像磐石一样稳固;鲁王是藩王,宠爱应该有差别。让他们各安其位,上下才能安宁。”这样的奏疏上了三四次,言辞恳切。陆逊还想亲自到京城,当面陈述嫡庶的道理。吴主不高兴。太常顾谭,是陆逊的外甥,也上奏疏说:“我听说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分清嫡庶,明确尊卑的礼仪,让高低有差别,等级分明。这样,骨肉之间的恩情才能保全,非分之想才能断绝。以前贾谊陈述治国安邦的计策,讨论诸侯的势力,说势力强大的,就算关系亲近,也可能有叛逆的隐患;势力弱小的,就算关系疏远,也可能有保全的福气。所以淮南王是汉文帝的亲弟弟,却不能保住封国,就是因为势力太大;吴芮是疏远的臣子,却能在长沙传位,就是因为势力小。以前汉文帝让慎夫人和皇后同坐,袁盎把慎夫人的座位往后移,汉文帝脸色就不好看了。等袁盎讲清楚上下的道理,提到人彘的教训,汉文帝高兴了,慎夫人也明白了。我现在说这些,没有偏袒谁,就是想让太子安稳,对鲁王也有好处。”从此鲁王和顾谭有了矛盾。芍陂之战,顾谭的弟弟顾承和张休都立了功,全琮的儿子全端、全绪和他们争功,还在吴主面前说顾承、张休的坏话,吴主就把顾谭、顾承、张休流放到交州,还派人追上去赐死张休。太子太傅吾粲请求让鲁王去镇守夏口,把杨竺等人赶出京城,还多次把情况告诉陆逊。鲁王和杨竺一起说吾粲坏话,吴主发怒,把吾粲关进监狱杀了。又多次派宫中使者去责问陆逊,陆逊又气又恨,去世了。他儿子陆抗担任建武校尉,接替陆逊统领军队,送陆逊的灵柩回东边。吴主拿杨竺举报陆逊的二十件事问陆抗,陆抗一件一件详细回答,吴主的气才稍微消了点。
夏天,六月,都乡穆侯赵俨去世。
秋天,七月,吴国将军马茂想谋杀吴主和大臣,响应魏国,事情泄露,他和同党都被灭族。
八月,任命太常高柔为司空。
蜀汉甘太后去世。
吴主派校尉陈勋率领屯田的士兵和工匠三万人,开凿句容中间的道路,从小其到云阳西城,开通集市,修建仓库。
冬天,十一月,蜀汉大司马蒋琬去世。
十二月,蜀汉费祎到汉中,巡视防守情况。蜀汉尚书令董允去世,任命尚书吕乂为尚书令。董允心地公正,能提出好建议,纠正错误,尽忠尽职,蜀汉后主很敬畏他。宦官黄皓,善于逢迎,聪明伶俐,蜀汉后主很喜欢他。董允对上严肃地规劝君主,对下多次责备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胡作非为,在董允活着的时候,黄皓的职位最高不过是黄门丞。费祎让选曹郎汝南人陈祗接替董允做侍中,陈祗庄重严厉有威严,多才多艺,还很有心机,所以费祎觉得他有才能,越级提拔他。陈祗和黄皓内外勾结,黄皓开始参与朝政,一路升迁到中常侍,掌握权力,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自从陈祗受宠,蜀汉后主对董允的怨恨越来越深,觉得董允以前轻视自己,这都是因为陈祗迎合后主心意,黄皓在中间不断挑拨的缘故。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于三国中期魏、蜀、吴的内政与军事动态,各方的决策得失与权力博弈,深刻揭示了三国走向的关键转折:
曹魏:权臣冒进与战略空耗
曹爽主导的骆谷伐蜀,堪称一场由政治野心驱动的军事灾难。作为大将军,曹爽为立威名,无视司马懿的劝阻,在夏侯玄、邓飏等人的怂恿下,以十万大军强攻汉中。这场战役暴露了曹魏高层的致命缺陷:
战略短视:既未考量汉中地形险要(兴势天险易守难攻),也未解决后勤难题(关中至前线运输线过长,牛马死亡过半,民夷流离),最终陷入“进不得战、退遭截击”的困境。
权力倾轧隐现:曹爽与司马懿的分歧已从战略延伸至权力层面,司马懿以“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警示夏侯玄,实则暗含对曹爽集团的压制,为日后高平陵之变埋下伏笔。
国力虚耗:此战导致“关中为之虚耗”,曹魏虽未伤及根本,却暴露了宗室掌权的低效,反衬出司马懿集团的稳健。
蜀汉:守成中的隐患初显
蜀汉在此期间呈现“外稳内忧”的态势:
军事防御的成功:王平在兴势之战中以弱势兵力据险死守,费祎救援时“临危不乱(与来敏对弈自若)”,最终截击曹爽大获全胜,展现了蜀汉将领的战术素养。但这种胜利更多依赖地形与对手失误,缺乏主动出击的实力。
权力交接的优劣:蒋琬让权于费祎,体现了蜀汉内部的权力平稳过渡。费祎“高效处理政务却不废宴乐”的能力,与董允“终日忙碌仍嫌不足”形成对比,既凸显人才差距,也暗示蜀汉后续人才凋零的困境。
宦官干政的开端:董允在世时,黄皓“位不过黄门丞”,而陈祗取代董允后,与黄皓“相表里”,开启宦官预政的潘多拉魔盒。这一变化不仅是人事更迭,更是蜀汉政治生态恶化的起点——从“贤臣制约”转向“佞幸弄权”,为后期覆灭埋下祸根。
东吴:储位之争撕裂国本
东吴的核心矛盾聚焦于太子和与鲁王霸的储位之争,这场内斗几乎摧毁了孙权晚年的统治根基:
从“二宫并尊”到党同伐异:孙权最初对两子“礼秩如一”,却未明确嫡庶界限,导致群臣分裂。全琮、杨竺等依附鲁王,陆逊、顾谭等维护太子,最终演变为残酷清洗——陆逊被“数遣中使责问”愤懑而死,顾谭、张休流放或赐死,吾粲下狱诛杀。这场内斗使东吴损失了陆逊等核心重臣,朝堂元气大伤。
孙权的决策失误:作为君主,孙权对储位之争的处理堪称昏聩:既不早定太子权威,又纵容鲁王结党,事发后以暴力清洗代替制度解决,甚至对功勋卓着的陆逊痛下狠手。这种“以猜忌驭下”的统治方式,彻底动摇了东吴的政治信任。
局部建设的有限价值:东吴同期虽有“凿句容中道”等基建举措,试图改善交通与经济,但在储位之争的大背景下,这些努力难以扭转国势下滑的趋势。
共性启示:权力平衡与战略理性的重要性
三国在此阶段的发展轨迹,印证了两个历史逻辑:
权力结构的稳定性决定国运:曹魏因宗室与权臣的矛盾埋下内变伏笔,蜀汉因人事更替开启腐败缺口,东吴因储位之争撕裂统治基础,三者皆因权力失衡走向衰落,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战略决策需匹配实力与环境:曹爽伐蜀的冒进、孙权对储位问题的拖延,皆因决策者忽视现实约束(曹魏后勤短板、东吴嫡庶伦理),最终付出沉重代价;而王平、费祎的成功,则在于对自身实力与地形优势的精准把握。
这段历史的残酷之处在于:曾经支撑三国鼎立的核心力量(如东吴的陆逊、蜀汉的董允)或陨落或被替代,而新的权力结构又充满隐患,三国的统一结局,在此时已初现历史的伏笔。
春天,正月的时候,吴主让上大将军陆逊当了丞相,同时他原来的州牧、都护以及管理武昌事务等职位都照旧。
征西将军、都督雍凉等地军事的夏侯玄,是大将军曹爽姑姑的儿子。夏侯玄征召李胜做长史,李胜和尚书邓飏想让曹爽在天下树立威名,就劝他去讨伐蜀汉。太傅司马懿阻拦,但是没拦住。三月,曹爽到了长安,发动十多万人,和夏侯玄从骆谷进入汉中。当时汉中守军不到三万,将领们都害怕,想守在城里不出去,等涪城的援兵。王平说:“汉中离涪城差不多一千里地,敌人要是拿下关卡,那麻烦可就大了。现在应该先派刘护军占据兴势,我在后面接应。要是敌人分兵去黄金,我就带一千人下去,到时候涪城的军队也该到了,这是最好的办法。”将领们都有点怀疑,只有护军刘敏和王平想法一样,于是就带着自己的人马占据兴势,到处插满旗帜,绵延一百多里。
闰月,蜀汉后主派大将军费祎率领各路军队救援汉中。出发前,光禄大夫来敏来找费祎告别,还想和他下盘棋。当时紧急文书不断传来,人马都披好铠甲,车驾也准备好了,费祎却和来敏下棋,一点不耐烦的神色都没有。来敏说:“刚才就是试探一下你,你这人真行,肯定能打败敌人。”
夏天,四月初一,出现日食。
大将军曹爽的军队到了兴势,前进不了,关中以及氐、羌等地运送物资供应不上,牛马骡驴死了好多,老百姓和少数民族在路上哭号。涪城的军队以及费祎的援兵也陆续赶到。参军杨伟给曹爽分析形势,说赶紧撤,不然就败了。邓飏、李胜却在曹爽面前和杨伟争论。杨伟急了,说:“邓飏、李胜这是要坏国家大事,该杀!”曹爽不高兴。太傅司马懿给夏侯玄写信说:“《春秋》里对有大德行的人要求也高。以前武皇帝两次进汉中,差点大败,你是知道的。现在兴势地势险要,蜀汉已经先占了,要是前进不能交战,后退又被截断退路,那军队肯定得覆灭,你怎么承担这个责任!”夏侯玄害怕了,跟曹爽说了。五月,曹爽带兵撤退。费祎进军占据三岭,截住曹爽。曹爽为了过险关,苦战一番,才勉强通过,士兵死伤逃亡很多,关中地区因此元气大伤。
秋天,八月,秦王曹询去世。
冬天,十二月,安阳孝侯崔林去世。
这一年,蜀汉大司马蒋琬因为生病,坚决把益州刺史的职位让给大将军费祎,蜀汉后主就任命费祎为益州刺史,让侍中董允代理尚书令,做费祎的副手。当时战乱不断,公务繁杂,费祎做尚书令,那脑子转得比别人快多了。每次看文件,眼睛扫一下,就明白意思了,速度比别人快好几倍,而且看了还不忘。他经常在早晚处理事务,中间还接待宾客,吃饭玩耍,甚至还下下棋,既能让大家开心,事情也不耽误。等到董允接替费祎,想照着费祎的方式做,结果十天下来,好多事都被耽搁了。董允感叹说:“人和人的能力差距咋这么大呢,我可比不上他!”于是一整天都在处理事务,还觉得时间不够用。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乙丑年)
春天,正月,任命骠骑将军赵俨为司空。
吴国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住在同一个宫里,礼仪等级都一样,大臣们有不少人提意见,吴主就下令让他们分开住,还各自安排属官。这俩儿子从此就有了矛盾。卫将军全琮让自己儿子全寄去侍奉鲁王,还写信告诉丞相陆逊。陆逊回信说:“子弟要是有才能,不愁不被任用,不应该私下攀附去求荣华利益。要是没本事,最后只能招来灾祸。而且听说俩宫势力相当,肯定会有纷争,这是古人很忌讳的。”全寄果然一味迎合鲁王,还轻易地挑拨是非。陆逊又给全琮写信说:“你不向金日磾学习,却纵容全寄,早晚会给你家带来灾祸。”全琮不听陆逊的话,两人反而因此有了矛盾。鲁王故意讨好当时的名士。偏将军朱绩因为有胆量有能力出名,鲁王亲自到他办公的地方,坐下想和他交好。朱绩赶紧站起来,推辞不敢当。朱绩是朱然的儿子。从这之后,侍从、宾客们分成两派,互相猜忌,矛盾还蔓延到大臣们那里,整个国家都分成两拨人。吴主听说后,借口让他俩专心学习,禁止宾客往来。督军使者羊道上奏疏说:“听说陛下下令减少二宫的护卫,禁止宾客往来,让各地的礼仪往来都断了,大家都很震惊,不管老少都很失望。有人说二宫不遵守规矩,就算真有这回事,也应该暗中调查,好好斟酌,不能让大家说闲话。我担心猜疑积累多了会变成谣言,时间长了到处传播,咱们西北那俩邻居离得不远,他们要是听说了,还以为二宫真有什么过错,陛下您怎么跟他们解释呢!”
吴主的长女鲁班公主嫁给左护军全琮,小女儿小虎公主嫁给骠骑将军朱据。全公主和太子孙和的母亲王夫人有矛盾,吴主想立王夫人为皇后,公主阻拦。她又怕太子继位后怨恨自己,心里不安,就多次说太子坏话。吴主生病卧床,让太子去长沙桓王庙祈祷,太子妃的叔父张休住在庙附近,邀请太子到自己家。全公主派人偷偷观察,然后说“太子不在庙里,专门去太子妃家商量事情”,又说“王夫人看到皇上生病,脸上有喜色”,吴主听了很生气。王夫人因此忧虑而死,太子的宠爱也越来越少。鲁王的党羽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人一起说太子坏话,吴主被迷惑了。陆逊上奏疏劝谏说:“太子是正统,应该像磐石一样稳固;鲁王是藩王,宠爱应该有差别。让他们各安其位,上下才能安宁。”这样的奏疏上了三四次,言辞恳切。陆逊还想亲自到京城,当面陈述嫡庶的道理。吴主不高兴。太常顾谭,是陆逊的外甥,也上奏疏说:“我听说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分清嫡庶,明确尊卑的礼仪,让高低有差别,等级分明。这样,骨肉之间的恩情才能保全,非分之想才能断绝。以前贾谊陈述治国安邦的计策,讨论诸侯的势力,说势力强大的,就算关系亲近,也可能有叛逆的隐患;势力弱小的,就算关系疏远,也可能有保全的福气。所以淮南王是汉文帝的亲弟弟,却不能保住封国,就是因为势力太大;吴芮是疏远的臣子,却能在长沙传位,就是因为势力小。以前汉文帝让慎夫人和皇后同坐,袁盎把慎夫人的座位往后移,汉文帝脸色就不好看了。等袁盎讲清楚上下的道理,提到人彘的教训,汉文帝高兴了,慎夫人也明白了。我现在说这些,没有偏袒谁,就是想让太子安稳,对鲁王也有好处。”从此鲁王和顾谭有了矛盾。芍陂之战,顾谭的弟弟顾承和张休都立了功,全琮的儿子全端、全绪和他们争功,还在吴主面前说顾承、张休的坏话,吴主就把顾谭、顾承、张休流放到交州,还派人追上去赐死张休。太子太傅吾粲请求让鲁王去镇守夏口,把杨竺等人赶出京城,还多次把情况告诉陆逊。鲁王和杨竺一起说吾粲坏话,吴主发怒,把吾粲关进监狱杀了。又多次派宫中使者去责问陆逊,陆逊又气又恨,去世了。他儿子陆抗担任建武校尉,接替陆逊统领军队,送陆逊的灵柩回东边。吴主拿杨竺举报陆逊的二十件事问陆抗,陆抗一件一件详细回答,吴主的气才稍微消了点。
夏天,六月,都乡穆侯赵俨去世。
秋天,七月,吴国将军马茂想谋杀吴主和大臣,响应魏国,事情泄露,他和同党都被灭族。
八月,任命太常高柔为司空。
蜀汉甘太后去世。
吴主派校尉陈勋率领屯田的士兵和工匠三万人,开凿句容中间的道路,从小其到云阳西城,开通集市,修建仓库。
冬天,十一月,蜀汉大司马蒋琬去世。
十二月,蜀汉费祎到汉中,巡视防守情况。蜀汉尚书令董允去世,任命尚书吕乂为尚书令。董允心地公正,能提出好建议,纠正错误,尽忠尽职,蜀汉后主很敬畏他。宦官黄皓,善于逢迎,聪明伶俐,蜀汉后主很喜欢他。董允对上严肃地规劝君主,对下多次责备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胡作非为,在董允活着的时候,黄皓的职位最高不过是黄门丞。费祎让选曹郎汝南人陈祗接替董允做侍中,陈祗庄重严厉有威严,多才多艺,还很有心机,所以费祎觉得他有才能,越级提拔他。陈祗和黄皓内外勾结,黄皓开始参与朝政,一路升迁到中常侍,掌握权力,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自从陈祗受宠,蜀汉后主对董允的怨恨越来越深,觉得董允以前轻视自己,这都是因为陈祗迎合后主心意,黄皓在中间不断挑拨的缘故。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于三国中期魏、蜀、吴的内政与军事动态,各方的决策得失与权力博弈,深刻揭示了三国走向的关键转折:
曹魏:权臣冒进与战略空耗
曹爽主导的骆谷伐蜀,堪称一场由政治野心驱动的军事灾难。作为大将军,曹爽为立威名,无视司马懿的劝阻,在夏侯玄、邓飏等人的怂恿下,以十万大军强攻汉中。这场战役暴露了曹魏高层的致命缺陷:
战略短视:既未考量汉中地形险要(兴势天险易守难攻),也未解决后勤难题(关中至前线运输线过长,牛马死亡过半,民夷流离),最终陷入“进不得战、退遭截击”的困境。
权力倾轧隐现:曹爽与司马懿的分歧已从战略延伸至权力层面,司马懿以“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警示夏侯玄,实则暗含对曹爽集团的压制,为日后高平陵之变埋下伏笔。
国力虚耗:此战导致“关中为之虚耗”,曹魏虽未伤及根本,却暴露了宗室掌权的低效,反衬出司马懿集团的稳健。
蜀汉:守成中的隐患初显
蜀汉在此期间呈现“外稳内忧”的态势:
军事防御的成功:王平在兴势之战中以弱势兵力据险死守,费祎救援时“临危不乱(与来敏对弈自若)”,最终截击曹爽大获全胜,展现了蜀汉将领的战术素养。但这种胜利更多依赖地形与对手失误,缺乏主动出击的实力。
权力交接的优劣:蒋琬让权于费祎,体现了蜀汉内部的权力平稳过渡。费祎“高效处理政务却不废宴乐”的能力,与董允“终日忙碌仍嫌不足”形成对比,既凸显人才差距,也暗示蜀汉后续人才凋零的困境。
宦官干政的开端:董允在世时,黄皓“位不过黄门丞”,而陈祗取代董允后,与黄皓“相表里”,开启宦官预政的潘多拉魔盒。这一变化不仅是人事更迭,更是蜀汉政治生态恶化的起点——从“贤臣制约”转向“佞幸弄权”,为后期覆灭埋下祸根。
东吴:储位之争撕裂国本
东吴的核心矛盾聚焦于太子和与鲁王霸的储位之争,这场内斗几乎摧毁了孙权晚年的统治根基:
从“二宫并尊”到党同伐异:孙权最初对两子“礼秩如一”,却未明确嫡庶界限,导致群臣分裂。全琮、杨竺等依附鲁王,陆逊、顾谭等维护太子,最终演变为残酷清洗——陆逊被“数遣中使责问”愤懑而死,顾谭、张休流放或赐死,吾粲下狱诛杀。这场内斗使东吴损失了陆逊等核心重臣,朝堂元气大伤。
孙权的决策失误:作为君主,孙权对储位之争的处理堪称昏聩:既不早定太子权威,又纵容鲁王结党,事发后以暴力清洗代替制度解决,甚至对功勋卓着的陆逊痛下狠手。这种“以猜忌驭下”的统治方式,彻底动摇了东吴的政治信任。
局部建设的有限价值:东吴同期虽有“凿句容中道”等基建举措,试图改善交通与经济,但在储位之争的大背景下,这些努力难以扭转国势下滑的趋势。
共性启示:权力平衡与战略理性的重要性
三国在此阶段的发展轨迹,印证了两个历史逻辑:
权力结构的稳定性决定国运:曹魏因宗室与权臣的矛盾埋下内变伏笔,蜀汉因人事更替开启腐败缺口,东吴因储位之争撕裂统治基础,三者皆因权力失衡走向衰落,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战略决策需匹配实力与环境:曹爽伐蜀的冒进、孙权对储位问题的拖延,皆因决策者忽视现实约束(曹魏后勤短板、东吴嫡庶伦理),最终付出沉重代价;而王平、费祎的成功,则在于对自身实力与地形优势的精准把握。
这段历史的残酷之处在于:曾经支撑三国鼎立的核心力量(如东吴的陆逊、蜀汉的董允)或陨落或被替代,而新的权力结构又充满隐患,三国的统一结局,在此时已初现历史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