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呢,诸葛亮和尚书令法正的喜好、风格啥的都不太一样,但他俩都挺讲原则,互相还挺佩服的,诸葛亮老觉得法正这人脑子特好使,有两把刷子。后来刘备去打吴国结果败了,这时候法正已经挂了,诸葛亮就感叹说:“要是法正还在,肯定能拦住刘备,不让他去打吴国。就算刘备非要去,也肯定不会输得这么惨,搞到这么危险的地步。”
刘备在白帝城的时候,徐盛、潘璋、宋谦这些人都抢着上表说:“刘备肯定能被咱们抓住,请求让我们继续进攻。”吴王孙权就问陆逊怎么办。陆逊和朱然、骆统一起说:“曹丕那边集结了好多军队,表面上说是帮咱们打刘备,其实心里指不定憋着什么坏呢,咱们还是赶紧撤吧。”刚开始,曹丕听说刘备的军队连营七百里,就跟大臣们说:“刘备根本就不懂打仗,哪有连营七百里来抗敌的啊!兵法里都说在这种复杂地形扎营会被敌人干掉,这可是兵家大忌啊。孙权那边的捷报估计马上就到了。”过了七天,吴国打败刘备的消息果然就传过来了。
秋天七月的时候,冀州闹蝗虫灾了,好多人都没饭吃,饿肚子。
刘备战败逃走后,黄权在长江北岸,退路被截断了,回不去蜀国,八月的时候,就带着手下人投降魏国了。蜀国的官员们请求把黄权的老婆孩子抓起来,刘备说:“是我对不起黄权,他没有对不起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对待黄权的家人。曹丕对黄权说:“你弃暗投明,是想成为像陈平、韩信那样的人吗?”黄权回答说:“我受刘备的待遇太好了,投降吴国不行,回蜀国又没路,所以才来投奔您。我就是个打了败仗的将军,能不死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哪还敢跟古人比啊!”曹丕觉得他挺实在的,就封他为镇南将军,还给他弄了个育阳侯的爵位,让他做侍中,有时候还让他陪自己坐车。有蜀国投降过来的人说蜀国把黄权的老婆孩子都杀了,曹丕就让黄权办丧事。黄权说:“我和刘备、诸葛亮一直都是真心相待,他们知道我的想法。我觉得这消息不一定靠谱,还是等等看。”后来一打听,果然黄权的家人都没事。这时候马良也在五谿挂了。
九月甲午日,曹丕下诏书说:“女人参与朝政,那可是乱套的根源。从现在开始,大臣们不许给太后上奏事情,太后的娘家人也不能当辅政大臣,也不能随便封爵。把这诏书传给后代,谁要是敢违反,天下人都可以一起收拾他。”卞太后每次见到娘家人,都不给好脸色,还总说:“过日子就得节俭,别老想着赏赐,就知道自己享受。娘家人可能会觉得我对他们太抠门了,但我就是有自己的原则。我跟着武帝都四五十年了,节俭惯了,可改不了。谁要是犯了法,我还得加重处罚,别想从我这儿得到什么钱米救济。”
曹丕打算立郭贵嫔当皇后,中郎栈潜就上书说:“皇后的品德可重要了,国家的兴衰治乱都和这有关。所以圣明的君主选皇后都很慎重,肯定得从世家大族里挑个好姑娘,让她管理后宫,好好供奉宗庙。《易经》里都说‘家里管好了,天下也就安定了’。这从内到外的,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春秋》里也说不能把妾当夫人。齐桓公在葵丘盟誓的时候也说‘不能把妾立为正妻’。现在后宫里那些受宠的妃子,待遇都快赶上皇后了,要是因为宠爱就把人立为皇后,让地位低的人一下子变得高贵,我怕以后会乱套,就从上面开始了。”曹丕没听他的,庚子日,还是把郭氏立为皇后了。
一开始,吴王孙权派于禁的护军浩周、军司马东里衮去见曹丕,表达自己的诚意,话说得那叫一个诚恳。曹丕就问浩周他们:“孙权这人靠谱不?”浩周觉得孙权肯定会臣服,东里衮却说不一定。曹丕喜欢浩周说的话,觉得他挺懂孙权的,就封孙权为吴王,还又派浩周到吴国去。浩周对孙权说:“陛下您不相信孙权会送儿子来做人质,我拿我们全家老小的性命担保。”孙权听了感动得稀里哗啦,眼泪都把衣服弄湿了,还指天发誓。结果浩周回去了,孙权的儿子也没来,就只会说些空话。曹丕想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去和孙权结盟立誓,还让他送儿子来,孙权拒绝了。曹丕生气了,想打孙权,刘晔说:“孙权刚打了胜仗,上下一心,而且有长江天险,咱们一下子可搞不定他。”曹丕没听,九月的时候,就命令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出兵洞口,大将军曹仁出兵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合、右将军徐晃去围攻南郡。吴国这边呢,建威将军吕范率领五支军队,用水军来对抗曹休他们,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去救南郡,裨将军朱桓在濡须对抗曹仁。
冬天十月甲子日,曹丕把首阳山东边选作自己的墓地,还留下遗嘱,说一切从简,墓里不放金银珠宝,就用些瓦器。还让人把这诏书放在宗庙里,尚书、秘书、三府也都留个副本。
吴王孙权因为扬越一带的蛮夷还没完全平定,就低声下气地上书给曹丕,说要改过自新;还说“要是我的错实在不能原谅,您一定不放过我,那我就把土地和百姓都还给您,我自己到交州去养老。”又给浩周写信说:“想给我儿子孙登和曹家宗室结个亲家。”还说:“孙登年纪小,我想派孙长绪、张子布陪着他一起去。”曹丕回复说:“我和你之间,名分已经定了,我也不想大老远派兵去长江、汉水那边打仗!要是孙登早上到我这儿,我晚上就把兵都撤回来。”于是孙权就改年号为黄武,在长江边防守。曹丕从许昌向南出征,把郢州又改成荆州。十一月辛丑日,曹丕到了宛城。曹休在洞口,跟曹丕说:“我想带着精锐部队杀到江南去,从敌人那儿搞点物资,肯定能打胜仗,要是我失败了,您也别担心。”曹丕怕曹休真的渡江,赶紧派人骑马去阻止他。侍中董昭在旁边说:“我看陛下您好像挺担心的,是怕曹休渡江吗?渡江这事儿本来就难,就算曹休想渡,他也不能一个人去,得带着其他将领。臧霸他们这些人已经又有钱又有地位了,没啥别的想法,就想平平安安养老,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哪会冒险去送死啊!要是臧霸他们不前进,曹休自己也就没那个心思了。我觉得陛下您就算下命令让他们渡江,他们也得犹豫,不会马上听您的。”没过一会儿,突然刮大风,把吴国吕范他们的船缆绳都吹断了,船直接飘到曹休他们的营地丕听说了,赶紧命令军队渡江。但是还没等军队行动,吴国的救兵就到了,把剩下的吴军都接回江南去了。曹休让臧霸去追,没占到便宜,将军尹卢还战死了。
庚申日这天月底,发生日食了。
吴王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去蜀国访问,蜀国的太中大夫宗玮也去吴国回访,吴、蜀两国又开始来往了。
刘备听说魏国大军出动了,就给陆逊写信说:“魏军现在到长江、汉水这儿了,我打算再向东出兵,将军你觉得我能行不?”陆逊回信说:“我就怕你们刚打了败仗,元气还没恢复,才刚想着和我们和好;现在应该先好好恢复实力,没工夫再打仗了。要是你不考虑清楚,还想带着残兵败将来打我们,那可就死定了。”
这时候,蜀国的汉嘉太守黄元造反了。
吴国的将领孙盛带着一万人守在江陵中州,作为南郡的外援。
评论
这段历史记载涵盖了三国时期蜀汉、东吴、曹魏之间的诸多事件,从中可洞察到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复杂局势。
蜀汉方面,刘备伐吴失败后,诸葛亮感慨若法正在世,必能阻止刘备东征,即便东征也不会致此大败。法正与诸葛亮虽风格不同,但诸葛亮对其智术颇为看重。这不仅体现出法正的谋略在蜀汉阵营中的独特价值,也反映出刘备对法正的倚重,侧面暗示诸葛亮在刘备决策过程中影响力有限。刘备兵败后,黄权因归路断绝而降魏,刘备认为是自己有负黄权,仍善待其家属,尽显其重情重义。此时,蜀汉内部危机四伏,黄元的叛乱便是例证,反映出刘备大败后蜀汉局势的动荡不安。而刘备在白帝城的停留,也为后续托孤诸葛亮等事宜埋下伏笔,蜀汉政权面临着重大转折。
东吴这边,陆逊在夷陵之战后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力排众议,果断决定退兵,避免了曹魏可能的偷袭,彰显其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之后面对曹魏的进攻,东吴积极调兵遣将,组织防御,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应对能力。孙权与曹魏的外交周旋也极为精彩,他一方面卑辞上书,以各种借口拖延送子入侍等事;另一方面又与曹魏使者虚与委蛇,巧妙利用曹魏内部对其态度的分歧,争取时间巩固自身防御。在与蜀汉的关系上,孙权也展现出灵活的外交策略,战后主动与蜀汉恢复通使,试图缓和双方关系,稳定自身的战略环境。
曹魏政权在这一时期也动作频频。曹丕称帝后,对后宫干政等问题高度警惕,下诏禁止太后干政及外戚辅政,力图避免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乱政的局面重演,这体现出他对政权稳定的深刻思考和积极作为。在对待东吴的态度上,曹丕起初受浩周等人影响,轻信孙权会臣服,封其为吴王。但孙权食言后,曹丕大怒欲伐吴,却未充分考虑东吴的实力和地理优势。刘晔等大臣虽有合理谏言,曹丕却未采纳,最终导致伐吴之战未取得理想战果。这一系列决策反映出曹丕在外交和军事决策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也凸显出曹魏政权在处理与吴蜀关系时面临的复杂困境。
这段历史时期,三国局势风云变幻,各方势力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决策和行动相互交织,深刻影响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和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课题 。
刘备在白帝城的时候,徐盛、潘璋、宋谦这些人都抢着上表说:“刘备肯定能被咱们抓住,请求让我们继续进攻。”吴王孙权就问陆逊怎么办。陆逊和朱然、骆统一起说:“曹丕那边集结了好多军队,表面上说是帮咱们打刘备,其实心里指不定憋着什么坏呢,咱们还是赶紧撤吧。”刚开始,曹丕听说刘备的军队连营七百里,就跟大臣们说:“刘备根本就不懂打仗,哪有连营七百里来抗敌的啊!兵法里都说在这种复杂地形扎营会被敌人干掉,这可是兵家大忌啊。孙权那边的捷报估计马上就到了。”过了七天,吴国打败刘备的消息果然就传过来了。
秋天七月的时候,冀州闹蝗虫灾了,好多人都没饭吃,饿肚子。
刘备战败逃走后,黄权在长江北岸,退路被截断了,回不去蜀国,八月的时候,就带着手下人投降魏国了。蜀国的官员们请求把黄权的老婆孩子抓起来,刘备说:“是我对不起黄权,他没有对不起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对待黄权的家人。曹丕对黄权说:“你弃暗投明,是想成为像陈平、韩信那样的人吗?”黄权回答说:“我受刘备的待遇太好了,投降吴国不行,回蜀国又没路,所以才来投奔您。我就是个打了败仗的将军,能不死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哪还敢跟古人比啊!”曹丕觉得他挺实在的,就封他为镇南将军,还给他弄了个育阳侯的爵位,让他做侍中,有时候还让他陪自己坐车。有蜀国投降过来的人说蜀国把黄权的老婆孩子都杀了,曹丕就让黄权办丧事。黄权说:“我和刘备、诸葛亮一直都是真心相待,他们知道我的想法。我觉得这消息不一定靠谱,还是等等看。”后来一打听,果然黄权的家人都没事。这时候马良也在五谿挂了。
九月甲午日,曹丕下诏书说:“女人参与朝政,那可是乱套的根源。从现在开始,大臣们不许给太后上奏事情,太后的娘家人也不能当辅政大臣,也不能随便封爵。把这诏书传给后代,谁要是敢违反,天下人都可以一起收拾他。”卞太后每次见到娘家人,都不给好脸色,还总说:“过日子就得节俭,别老想着赏赐,就知道自己享受。娘家人可能会觉得我对他们太抠门了,但我就是有自己的原则。我跟着武帝都四五十年了,节俭惯了,可改不了。谁要是犯了法,我还得加重处罚,别想从我这儿得到什么钱米救济。”
曹丕打算立郭贵嫔当皇后,中郎栈潜就上书说:“皇后的品德可重要了,国家的兴衰治乱都和这有关。所以圣明的君主选皇后都很慎重,肯定得从世家大族里挑个好姑娘,让她管理后宫,好好供奉宗庙。《易经》里都说‘家里管好了,天下也就安定了’。这从内到外的,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春秋》里也说不能把妾当夫人。齐桓公在葵丘盟誓的时候也说‘不能把妾立为正妻’。现在后宫里那些受宠的妃子,待遇都快赶上皇后了,要是因为宠爱就把人立为皇后,让地位低的人一下子变得高贵,我怕以后会乱套,就从上面开始了。”曹丕没听他的,庚子日,还是把郭氏立为皇后了。
一开始,吴王孙权派于禁的护军浩周、军司马东里衮去见曹丕,表达自己的诚意,话说得那叫一个诚恳。曹丕就问浩周他们:“孙权这人靠谱不?”浩周觉得孙权肯定会臣服,东里衮却说不一定。曹丕喜欢浩周说的话,觉得他挺懂孙权的,就封孙权为吴王,还又派浩周到吴国去。浩周对孙权说:“陛下您不相信孙权会送儿子来做人质,我拿我们全家老小的性命担保。”孙权听了感动得稀里哗啦,眼泪都把衣服弄湿了,还指天发誓。结果浩周回去了,孙权的儿子也没来,就只会说些空话。曹丕想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去和孙权结盟立誓,还让他送儿子来,孙权拒绝了。曹丕生气了,想打孙权,刘晔说:“孙权刚打了胜仗,上下一心,而且有长江天险,咱们一下子可搞不定他。”曹丕没听,九月的时候,就命令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出兵洞口,大将军曹仁出兵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合、右将军徐晃去围攻南郡。吴国这边呢,建威将军吕范率领五支军队,用水军来对抗曹休他们,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去救南郡,裨将军朱桓在濡须对抗曹仁。
冬天十月甲子日,曹丕把首阳山东边选作自己的墓地,还留下遗嘱,说一切从简,墓里不放金银珠宝,就用些瓦器。还让人把这诏书放在宗庙里,尚书、秘书、三府也都留个副本。
吴王孙权因为扬越一带的蛮夷还没完全平定,就低声下气地上书给曹丕,说要改过自新;还说“要是我的错实在不能原谅,您一定不放过我,那我就把土地和百姓都还给您,我自己到交州去养老。”又给浩周写信说:“想给我儿子孙登和曹家宗室结个亲家。”还说:“孙登年纪小,我想派孙长绪、张子布陪着他一起去。”曹丕回复说:“我和你之间,名分已经定了,我也不想大老远派兵去长江、汉水那边打仗!要是孙登早上到我这儿,我晚上就把兵都撤回来。”于是孙权就改年号为黄武,在长江边防守。曹丕从许昌向南出征,把郢州又改成荆州。十一月辛丑日,曹丕到了宛城。曹休在洞口,跟曹丕说:“我想带着精锐部队杀到江南去,从敌人那儿搞点物资,肯定能打胜仗,要是我失败了,您也别担心。”曹丕怕曹休真的渡江,赶紧派人骑马去阻止他。侍中董昭在旁边说:“我看陛下您好像挺担心的,是怕曹休渡江吗?渡江这事儿本来就难,就算曹休想渡,他也不能一个人去,得带着其他将领。臧霸他们这些人已经又有钱又有地位了,没啥别的想法,就想平平安安养老,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哪会冒险去送死啊!要是臧霸他们不前进,曹休自己也就没那个心思了。我觉得陛下您就算下命令让他们渡江,他们也得犹豫,不会马上听您的。”没过一会儿,突然刮大风,把吴国吕范他们的船缆绳都吹断了,船直接飘到曹休他们的营地丕听说了,赶紧命令军队渡江。但是还没等军队行动,吴国的救兵就到了,把剩下的吴军都接回江南去了。曹休让臧霸去追,没占到便宜,将军尹卢还战死了。
庚申日这天月底,发生日食了。
吴王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去蜀国访问,蜀国的太中大夫宗玮也去吴国回访,吴、蜀两国又开始来往了。
刘备听说魏国大军出动了,就给陆逊写信说:“魏军现在到长江、汉水这儿了,我打算再向东出兵,将军你觉得我能行不?”陆逊回信说:“我就怕你们刚打了败仗,元气还没恢复,才刚想着和我们和好;现在应该先好好恢复实力,没工夫再打仗了。要是你不考虑清楚,还想带着残兵败将来打我们,那可就死定了。”
这时候,蜀国的汉嘉太守黄元造反了。
吴国的将领孙盛带着一万人守在江陵中州,作为南郡的外援。
评论
这段历史记载涵盖了三国时期蜀汉、东吴、曹魏之间的诸多事件,从中可洞察到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复杂局势。
蜀汉方面,刘备伐吴失败后,诸葛亮感慨若法正在世,必能阻止刘备东征,即便东征也不会致此大败。法正与诸葛亮虽风格不同,但诸葛亮对其智术颇为看重。这不仅体现出法正的谋略在蜀汉阵营中的独特价值,也反映出刘备对法正的倚重,侧面暗示诸葛亮在刘备决策过程中影响力有限。刘备兵败后,黄权因归路断绝而降魏,刘备认为是自己有负黄权,仍善待其家属,尽显其重情重义。此时,蜀汉内部危机四伏,黄元的叛乱便是例证,反映出刘备大败后蜀汉局势的动荡不安。而刘备在白帝城的停留,也为后续托孤诸葛亮等事宜埋下伏笔,蜀汉政权面临着重大转折。
东吴这边,陆逊在夷陵之战后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力排众议,果断决定退兵,避免了曹魏可能的偷袭,彰显其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之后面对曹魏的进攻,东吴积极调兵遣将,组织防御,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应对能力。孙权与曹魏的外交周旋也极为精彩,他一方面卑辞上书,以各种借口拖延送子入侍等事;另一方面又与曹魏使者虚与委蛇,巧妙利用曹魏内部对其态度的分歧,争取时间巩固自身防御。在与蜀汉的关系上,孙权也展现出灵活的外交策略,战后主动与蜀汉恢复通使,试图缓和双方关系,稳定自身的战略环境。
曹魏政权在这一时期也动作频频。曹丕称帝后,对后宫干政等问题高度警惕,下诏禁止太后干政及外戚辅政,力图避免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乱政的局面重演,这体现出他对政权稳定的深刻思考和积极作为。在对待东吴的态度上,曹丕起初受浩周等人影响,轻信孙权会臣服,封其为吴王。但孙权食言后,曹丕大怒欲伐吴,却未充分考虑东吴的实力和地理优势。刘晔等大臣虽有合理谏言,曹丕却未采纳,最终导致伐吴之战未取得理想战果。这一系列决策反映出曹丕在外交和军事决策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也凸显出曹魏政权在处理与吴蜀关系时面临的复杂困境。
这段历史时期,三国局势风云变幻,各方势力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决策和行动相互交织,深刻影响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和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