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河间郡梁军-《楚兵》

  赵元始二年,十月上旬。

  暑热已去,秋寒初来,

  就在河北数百万战区庶民、佃户,忧虑今年过秋过冬的苦难时,

  本已沉寂的赵梁争雄,发生了惊人的转变。

  大王店战役后,赵军河间、渤海一线失守,被迫退往楚源水一带的幽易之地。

  在即将被梁国北伐军,压出冀州之时,

  武川军神周云,无可奈何,发动了最后的袭击。

  赵军中路六万兵马,压向沧州,企图围困齐王南野。

  但这种大劣势下的垂死挣扎,又岂会是北伐梁军的对手?

  大都督杨重楼果断命令宋军,前往沧州。

  齐宋合兵一处,防御赵国的进攻。

  同时,得到六万援军的梁国主力,成三阵之势,扑向赵国玄武军。

  以梁军之力,配合齐宋两王,

  即使赵国皇帝主力军全部压上,也应该远远不是对手。

  可十月上旬的战况,却像是梁国魔咒的开始。

  从赵帝亲军李玽率领大名鼎鼎的铁骑营,在东仙坡冲破虎卫军卓庸开始。

  赵军七路铁骑,就像一条条恶狼。

  马蹄奔腾,烟尘滚滚,赵骑四处而出,张开獠牙,疯狂撕咬梁国血肉。

  遇见梁军小部队,赵骑合围,通常是梁国全军覆没。

  碰见梁军大部队,赵军要么吊着袭扰,要么撒丫子开溜。

  如此情况,梁军在河间郡的底层兵马,可谓苦不堪言。

  当然,这些只是细枝末节,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走向。

  梁军步兵多而骑兵少,赵骑善袭扰战,

  若是没有反制手段,他们也不敢来打河北之战。

  真正改变胜负的,是在关键据点上的生死争夺。

  石门县。

  这个在大王店之战中,担任阻击的城池,如今成了河间梁军的西边门户。

  赵帝亲军李泰,联合谭狄、刘潮生,步骑推进,压向梁军右侧的边防重地。

  这一战,从清晨杀到日落,赵军两万对梁军三万。

  有河北旅民记载:石门日暮,天地昏暗,

  战场尸痕遍野,残肢断臂铺满平原,破盾残剑散落,流血漂橹,石门沟为之色变。

  石门县之战,赵军一改过去的软弱,展现了近乎可怕的战斗意志。

  尽管虎豹军侯俊在此战中,指挥可圈可点,但依旧难改败走的结果。

  从石门县到河间郡城,这一路几十里,

  赵国铁骑的追杀,更是地狱般的折磨。

  好在这次是虎豹军兵团,若是换成任何一支差点的梁军,恐怕根本回不了河间大营了。

  如果石门县之战,还可以说是赵军侥幸,打了个措手不及。

  梁国侯俊一时大意,被赵军打蒙了。

  那么接下来短短几日,梁军则是噩耗不断。

  十月十三日,赵军周伯、高惠寿等兵马,奉命攻击梁军任丘城。

  双方血战三个时辰,梁军败退,丢失河间郡西南外围防线。

  同一天,赵军名将上官彪,突袭到了沧州一带。

  赵东金自信满满,挥起斧头接战,被上官定方击败,

  梁军不敌,丢失沧州西马县。

  如此,东进大战中,梁军落入下风。

  在束城、在孟镇,甚至在吕公庄等地,

  赵军一改过去不敢打大规模战争的顾虑,

  如今是火力全开,四面出击。

  都不用看清河郡到河间郡,长达千里的粮道,必然被骑兵袭扰。

  光就是失去外围军事据点的河间郡,都已经成了赵骑奔腾的草场。

  双方斥候战力,也不成比例。

  梁国急转直下,大量斥候被赵人所射杀,梁军对战场的掌控力,正在迅速下降。

  更有一则可怕的消息传来。

  侯莫陈崇突袭了巨鹿泽的粮队,大名鼎鼎的十七营,已经冲向了梁军后方。

  十七营绕后,这代表什么?

  是袭扰还是断归路,现在谁也没有底。

  梁国一统中原,得昔日门阀大族无数宿将,

  此刻,所有人都意识了一件事。

  赵军全面进攻了!

  梁国必须迅速做出反制,否则,赵军骑兵频频摧毁梁卒,

  量变引起质变,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直到这一刻,很多将领才反应过来,

  这一路北伐,天谋杨重楼的防守,做的有多好。

  -----------------

  “往东走不行,赵帝周云打哪里,我们救哪里,这是下下之策。”

  “对付这种大规模精锐骑兵的势力,要不停下套,每一个据点,都是他们的死穴。骑兵一来,必须有后手。”

  “立刻停止东进,重新摆好阵型,不然梁军不是对手。”

  河间郡。

  梁军北伐大营。

  沱河在十月份水量很低,有些地方,淌马就能过去。

  河北的这种河流特性,让它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中,起不到多大作用。

  这也是河北之地,失去燕山屏障后,无法防守的原因。

  二十万梁国中军,驻扎在河间大营,

  深蓝色的旗帜,延绵不绝,梁卒营房多如海洋,淹没了十几里平原。

  这是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训练有素,甲胄齐备,兵马士气高昂。

  梁军校场,兵卒出操的怒吼,与骑兵策马而过的轰鸣,成了河间郡梁军的鼎盛画卷。

  可这份鼎盛,似乎因为帅营的争吵,而埋上了一层阴影。

  梁国帅营,内中广大,足以容纳数百人在此地商议军机大事。

  帅营后方,挂着一面巨大的山河图。

  营帐前方座位,则围绕着沙盘两侧展开,

  一共十六张坐椅,都是梁军赫赫人物。

  帅位上,依旧是北伐大都督杨重楼。

  但左右下首位置,却都换了人。

  萧启鸿被梁国皇帝,拜为正三品上将军,负责协助大都督北伐。

  同时,他还带来了梁帝圣旨。

  帝都洛阳,对北伐军的将领配置,做出了调整。

  梁军后路极为重要,皇帝要求萧世安率领本部精锐,进驻清河郡五龙山。

  萧世宁也被皇帝派往阳城郡,集结北伐物资,帮助梁国北伐。

  这种行为,梁军高层也不是傻子,隐隐约约知道什么事。

  军中还有传言,萧世安接旨的时候,整个宣旨太监队,都是头皮发麻。

  因为萧将军脸色一直阴晴不定,犹豫了十几息,还没接旨。

  直到看见他看见,南阳庄园的老父亲来了,

  萧世安才无奈叹息,接下梁帝圣旨。

  梁国皇帝萧汉,无论是正统大义,还是手里的梁军家眷。

  都能成为他控制军队的利器。

  加之萧启鸿此人,却是内斗的一把好手,

  故,九月底,

  河间梁国军队的大量实权,

  已经被副将萧启鸿,夺去了很大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