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玉璧城下的狼骑-《楚兵》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苍穹,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漠荒原,阴山脚下,

  雄才大略的铁力可汗,征发几十万奴隶,

  修筑了一座比定襄更大的城池——玉璧城!

  圣武三年,

  敕勒川,玉璧城下,兵马如海。

  漠南阴山,方圆几十里,都是突厥人的营帐。

  篝火从牧马河,延续到了乌梁峰,整整近百里。

  突厥人光铁力可汗的主力军,就有三十三万,

  大小各部草原贵族不计其数,随军的奴隶、仆从更是无法统计。

  草原人携带的牛羊,遮蔽了大地,将荒原积雪踩踏成了泥泞之地。

  牛羊粪便,堆积如山,风化之下,足以供给数万人的柴火。

  草原人的歌谣在一处处栅栏外飘荡,

  牧马的汉子,成群结队,发出阵阵狼嚎。

  玉璧城,可汗金帐,栅栏围了数里,

  铁力热情的款待了,大漠各部贵族高层。

  某一刻,宴会似乎进入了高潮,各族首领,响起了阵阵喝彩。

  白狼位上,雄鹰般的男子指白狼神发誓,

  这次南下所得财物、器皿、粮食,都归全草原共有。

  没有什么王庭贵族三七分账,全部一起分,通通一起分。

  哪只狼的功劳大,哪只狼,分的肉就多。

  但有个小小的要求,突厥本族,只要那几十万赵人,其他的分文不取。

  金帐里,热辣的胡姬载歌载舞,铃铛小鼓,随着胡琴摇曳。

  如此盛况,让王庭透着一股草原的华贵奢靡。

  各部落贵族的首领,那都是草原上的老狐狸,

  他们交头接耳,脸上全是奸诈的笑容,似乎对铁力的提议很满意。

  突厥国目前正值鼎盛,其草原各部,会打仗的人不少。

  这一战,很明显是一次毫无悬念的战争。

  双方的实力根本就不对等,赵国必败无疑。

  要知道,为了这一战,突厥本部励精图治,

  足足准备了数年,誓要一雪前耻。

  在前期军事上,大突厥国军师萧成章,吸取了几年前野狐滩之战的教训,

  在漠南草原,修筑了能容纳几十万突厥人的大本营,玉璧城。

  此城乃是大才萧成章根据敕勒川的地势,聚天地造化而建。

  城墙大多是天然的山壁,只留下了数条通道。

  玉璧城占地巨大,内中可以放马牧羊,足够突厥人持续坚守。

  有了玉璧城,突厥狼骑就能从容进攻定襄、马邑、榆林三郡,在战略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权。

  前期的准备还是其次,在兵力上,双方差距更大。

  大突厥集举国之力,其兵马之盛,比数年前南下楚国的规模更大,实力更强。

  反观北疆赵国,建安双雄项济、周云反目后,北疆五郡将得不到中原皇帝的任何支援,陷入了孤军奋战的窘迫。

  且赵王周云不知所踪,赵地的兵力,本来就远远不如大突厥,

  现在大打折扣,就更不是对手了。

  载歌载舞的金帐里,勒尔浑河白狼神的子孙,

  从千夫长到各部首领,从十八旗特勒王到铁力可汗,他们对这次南征赵国都充满信心。

  突厥族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金帐行宫里,雄鹰般的铁力可汗,遥望南方,眼神锐利,

  多年夙愿终于要实现了,这帮子蠢货,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藏。

  北疆最珍贵的就是赵国雄兵,得此几十万赵人,不出十年,铁力将再现北魏之事。

  至于这一战,雄鹰般的男子不是很在意,

  这种力量差距,是必然能赢的。他真的想不到,突厥要怎么输!

  荒凉的敕勒川,

  异族的兵马遮天蔽日。

  苍穹之上,鹰鸣不断,数只雄鹰在生死搏斗,

  大战还未开始,斥候战争已经如火如荼了。

  突厥人会学习北疆的优势,赵人同样会学习突厥人厉害的地方。

  北疆的天空,赵人的雄鹰大杀四方,突厥雄鹰被打的节节败退。

  中原王朝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武川镇在决心卷情报后,其养鹰水平,迅速超越捉鹰人。

  尤其是在周云的指点下,兽鹰部队尝试了大量的配种方案,最终武川大鹰诞生了。

  切莫小看这个鹰房中的突破,这可能关系到几万人,甚至一个国家的生死。

  因为携带了这些雄鹰,骑二营跟骑三营,拥有了反制突厥人天空侦察的手段。

  李泰跟野猪,不再像过去那样,轻易暴露在突厥人的视野里。

  突厥人励精图治,赵国同样一刻也没有放松。

  从北疆废墟里爬出来的赵人,无时无刻不在担忧突厥人南下,

  对于战争,他们时刻准备着。

  其实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强国大战,没有那么多阴谋诡计,

  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阳谋对阳谋。

  刘邦已经证明,治国只需要一县之才。

  朱元璋更进一步,他证明得天下,一村足矣。

  合适的人,合适的时机,就能创造古未有之的大事。

  秦赵长平之战,无论从国力、士气,甚至包括君王的决心,差距都是很大的,

  所以,前线将领的意义,在这一刻,没有想象中的大。

  至于直到赵军战败,都是秦军损失惨重,赵军损失很小,

  这是战场的必然结果,白起可不是要打败赵军这么简单,而是包围全歼,

  军事客观角度讲,进攻的损失永远比防守大,

  两宋对外战争胜率极高,就是这么来的,

  宋军只要打退,就是胜利,打不退就是亡国。

  而此刻,圣武三年。

  无论是军力、军备、战场主动权,北狄国都占据绝对优势。

  三国时期,曹操不过拥有北方数州,就能对江东、蜀国形成庞大的国力优势。

  如今,赵国一隅之地,对抗的可是历史级别的大突厥国。

  这在天下各豪强眼里,圣武皇帝对赵王动手的时机很有问题。

  皇帝低估了赵王的能力,也低估了异族的决心。

  三国伐楚中,北狄国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

  在天下门阀看来,北疆赵地能扛一个月,都算是为中原民族,立下莫大的功劳了。

  如今天下的希望,都在文魁郎刘仁基身上。

  只有他率领中原军队,打败了高句丽,才能掉头对付北狄国。

  否则,三线全输,那中原民族将要重现东晋旧事。

  --------------

  玉璧城的千里之外,

  定襄郡城。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此刻,定襄大军的校场中,

  号角嗡鸣,战鼓如雷。

  三万七千赵人,在李宣的高强度训练下,站如松,行如风,强军之姿尽显无疑。

  这支军队,是李宣几个月的心血,

  这段时间,北疆大政官李宣与他们同吃同住,就连整个北疆的事务,李宣都搬到了军营里。

  伙食充足、军械精良、上下将领齐心协力,

  几个月下来,这支近四万人的兵马,俨然拥有了成为精锐的潜质。

  但李宣知道,他们还远远不够,

  尽管这些赵兵,对战术已经很熟练了,

  可没有上过战场,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精锐。

  四万人中,有一万多是参加过野狐滩之战的老郡兵,相对而言,经验丰富一些。

  不过也仅仅是丰富而已,因为当时,主力是建安十四营,他们只算是协助。

  李宣对部队的分配很合理,基本是一老带二新,

  这支部队目前的实力,在李宣看来,差强人意吧。

  但在身旁王右宁看来,那就是笑的合不拢嘴了。

  北地神枪是越来越看不懂李宣了:这兵马还不行?那啥玩意才是精兵?

  赵人的军队已经散出去了,这场战争,双方要在定襄马邑,长达千里的战线上搏斗。

  很多关键位置,赵国的兵力都很薄弱,但却不得不争夺。

  目前,整个定襄城,只是王将军的北卫营,算是正规战斗编制,其他都是郡兵。

  也许在天下各国看来,赵国对上突厥,基本毫无胜算,

  但李宣眼中,赵国曾经其实有五成胜算,甚至更高。

  可现在,只有三成了。

  五成是赵王的,三成是李宣的。

  太原的情报已经传来了,赵王身陷洛阳,不知所踪,这让赵国北战,蒙上了一层阴霾。

  定襄大军,点将台上,

  几十面战旗随着寒风,猎猎作响。

  李宣跟王右宁,身覆玄甲,目光冷厉,一前一后,登顶将台。

  只是今日,习惯了李宣在将台动员的王右宁不禁愣住了。

  年轻的北疆大政官示意,王将军上前,并随手将一张纸条给了北地神枪。

  “王将军,此战事关赵人生死,请北地神枪,率领我等死战。”

  闻言,王右宁毫不在意,甲胄拍的嘣嘣响,打包票道,“放心,本将必当冲锋陷阵。”

  将台之上,王将军笑的合不拢嘴,

  在他看来:有这样的兵马,若是打不赢,突围还是很简单的嘛!

  可下一瞬间,王佑宁懵了,

  他瞟了一眼纸条,上面赫然是十个大字。

  上阵同生死,兵败斩主将!

  空气忽然安静了,

  王将军怔怔的看了看李宣,那眼神仿佛在说:大政官,这是不是太凶残了?

  前方校场,是数万挺拔如松,鸦雀无声的赵国军队。

  他们眼眸炙热,对深陷死地的王将军跟李政官顶礼膜拜。

  这次天下大劫,大楚别的州郡,多少门阀权贵,争先恐后的逃跑。

  但此二人,只有积极备战,从未说过一句离开。

  这份气节,这份豪情,能不让赵国子弟热血沸腾吗?

  寒风之中,定襄校场,一片肃杀之气,

  望着这些赵国儿郎,王将军额头全是黑线,咽了咽口水,支支吾吾的道,

  “李……李宣,这个主将,咱能不当吗?”

  王右宁的话,李宣似乎早有准备,

  他虽然年龄不大,但威信却不小。

  尤其是此刻,王右宁佝偻着身子,李宣大义凛然,巍峨耸立,

  那就宛如一个巨人,在冷视一个矮子。

  “王将军可知道,大敌当前,定襄二十万赵国军民在想什么?”

  面前的北疆大政官,冷厉的询问,

  王右宁木讷了片刻,本能的摇了摇头。

  点将台上,李宣目光灼灼,指着数万北疆子弟,咆哮道,“他们在想,赵国豪强是不是要他们这些蚍蜉当炮灰。”

  “现在,你,定襄节度使,去告诉五郡子弟。”

  “此战若败,将军先死。赵国若亡,武川先亡。”

  北风萧萧,

  大漠孤城。

  山呼海啸的呐喊出现了。

  数万兵卒带着无与伦比的崇拜,凝视着那杆长枪。

  那是一个英雄!

  一个面对异族强敌,敢于站出来的英雄。

  这一刻是伟大的,北地神枪王右宁喊出了,定襄节度使的意志。

  上阵同生死,兵败斩主将!

  那道声音如同洪钟大吕,振聋发聩,彻底激发了赵人的血性。

  定襄校场,赵人的斗志,肉眼可见的燃烧,

  王将军的无敌气魄,已经传到了定襄城内。

  此刻,二十万赵国军民咆哮了起来。

  他们高呼北地神枪的名号,那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直冲天际。

  但此刻,点将台上。

  盖世英雄王右宁想哭,李宣又给了一张纸条。

  三日后,出城迎战!

  王老将军懵了,颤颤巍巍的拿着,委屈的看着李宣:

  还迎战?是不是太自信了,你以为你是周云那个变态?

  可现在,定襄城数万大军气氛已经烘托上来了。

  王将军眼神一狞,这会他破罐子破摔,不管了。

  只见点将台上,战旗潇潇,

  大纛之下,一位身覆玄甲的铁血老将,长枪高举,大声咆哮。

  “突厥人以为他们赢定了。突厥人以为兵多就厉害。”

  “三天后,本将要你们,去践踏突厥的尊严。”

  “告诉他们,赵兵是最强的!”

  定襄城,战鼓如雷,号角嗡鸣。

  数万赵国子弟深深地记住了这个神将。

  多年后,马邑定襄,依旧流传着王右宁的故事。

  王将军高义,古之无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