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林豪在外邦的后世风评,两极分化!-《大明:我天天死谏,朱元璋人麻了》

  朱元璋眉头微挑,面露惊讶,

  “爪哇?他们竟也有《国史》?”

  据他所知,

  爪哇就是南洋上一个未开化的岛国,

  连爪哇国的上层都不一定认识几个大字,

  更何况编修史书。

  朱由检点头说道,“是!”

  “臣孙父子受隆庆爷点拨,想到了去番邦找林豪的新记录。”

  “根据新发掘的记录,爪哇国早在短暂的洪武解海时期,就和大明产生密切的贸易联系,”

  “并且学会了很多先进的知识,开启了明智,”

  “他们还派年轻人来我大明留学,这些人学成回国成立了翰林院,依照大明的标准修编国史,”

  “而他们将这一切归结为林豪给他们的朝贡回赏。”

  朱元璋闻言怔了怔,

  想不到爪哇学咱大明都学成精了?!

  他赶紧将朱棣的那份《洪武未解的疑案总集》稿纸放到一旁,继续往下翻看未读的稿纸,

  “《爪哇国史》神舟天使篇,”

  “...大明历洪武二十六年,我国特使狩伦携国礼,朝贡大明太祖皇帝,”

  “得礼科都给事中林豪恩遇,”

  “获赐十艘运输船回赏。”

  “使团一行人本欲驾空船回爪哇,”

  “但经林豪提点,应该物尽其用,”

  “他帮忙牵线联系了大明商户前往爪哇贸易,”

  “于是,十艘朝贡回赏的船,装满将各种陶瓷工艺品、丝绸布料等,与大明商户回国,”

  “而后又装满各种香料去往大明...”

  “这十艘船来回穿梭于南洋之上,从此开启了我爪哇国,在洪武解海时期,与大明的深层次往来。”

  “我民间将此十艘船称为‘神舟’,”

  “而林豪大人因为求请太祖皇帝回赏‘神舟’给我国,而被尊奉为‘天使’,”

  “在爪哇的大港口边,我国百姓和来爪哇的大明商户,自发地为他立雕像,以感谢他为爪哇的大发展做出的贡献。。。”

  朱元璋看完稿纸内容之后,不停地眨着眼睛,

  想不到爪哇大发展的根源,

  竟是林豪力主回赏的那十艘运输船,而且还是水军半淘汰的旧船,

  咱从大明不要的东西,

  到了下邦藩属却成了香饽饽,

  这混球也是得了天大的名望啊,

  都被爪哇人和我大明商旅一起立像纪念了。

  “想不到林豪的名声外番这么好,看来他的解海大政的确是惠及各方啊。”

  却听,

  朱慈烺拱手说道,“太祖爷容禀,林豪的好名声,是在南洋那边,”

  “东瀛那边的记录,可不是这么一回事。”

  朱元璋眉头一挑,将《爪哇国史》放到一旁,

  下一张稿纸上赫然写着“《中川出使大明奏陈表》。”

  朱慈烺解释道,

  “这份记录是锦衣卫暗线从东瀛国的档案院里找出来的,”

  “写的是洪武时期,一个叫中川使节出使大明,因为办事不利被东瀛朝廷训斥,”

  “便写了这份奏陈表,说明个中原因。”

  朱元璋微微颔首,

  东瀛倭奴处处学我大明,

  这档案院是东瀛官府机构,里面的文献材料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朱元璋确定了稿纸内容的可信度之后,便开始仔细阅读起来,

  “臣智贵呈足利大将军阁下,”

  “...此番朝贡遇阻,皆因明廷奸佞小人林豪作祟,”

  “此獠去岁才由地方县令调入京城,”

  “行‘剑走偏锋’之策,靠着与大皇帝唱反调,搞死谏,”

  “短时间内升实官至礼科都给事中位置,又兼掌了海关大权。”

  “最可恶的是,此獠不明原因地极端仇视我东瀛国,”

  “臣多次亲自或通过中间人求见此獠,想拉近关系,”

  “为此,臣还从我东瀛大商处,征调来大笔钱银、美酒、美食、美人等等相赠,”

  “奈何此獠毫无道德底线,”

  “只收礼不办事。。。”

  “虽然臣此番朝贡不利,”

  “但始终不忘终极使命,为我东瀛商户居中牵线,争取更有利的海贸政策。”

  “为此,臣已经联系了大明诸多贵人,达成合作意向。”

  “此獠的存在,只会让臣更加专注于为我东瀛效命,”

  “臣之忠心敬上,愿将军大人万安!”

  朱元璋翻看完最后一页稿纸,将之放置在桌案上,脸上浮现出茫然之色,

  “这份文献的内容,看上去的确是能对应地上咱洪武朝发生的事,”

  “眼下东瀛在我大明的使节好像就是叫中川智贵,”

  “林豪也的确是极端仇视东瀛,”

  “咱这头也没查出什么原因。”

  “只是他这奏陈表,怎么对一个什么足利将军称臣?”

  “不应该是怀良国王吗?”

  多年前,朱元璋的大明刚和东瀛接触时,

  当时的东瀛执政是怀良亲王,

  但是由于对东瀛情况的不熟悉,

  大明朝野误以为怀良就是日本的国王,

  后来实施了海禁,

  双方之间的联系几乎断绝,

  以至于现在朱元璋对东瀛的认识,还停留在海禁之前。

  三位后世子孙也是困惑地摇了摇头,

  他们这些后世皇帝,

  也没把东瀛太当一回事。

  朱载垕拱手说道,“臣孙听说东瀛的制度,和咱大明有些不太一样,”

  “好像是大臣在当家,”

  “具体的,臣孙也没去了解过,”

  “像这种被权臣以下制上的朝廷,臣孙不屑于知道。”

  朱元璋听到朱载垕说“没了解过具体的”时,眼眸立时一寒,下意识地想开口训斥,

  但又听到“以下制上,不屑知道”时,他又变得缓和,

  “的确如此,”

  “被大臣们牵制的朝廷,”

  “哪里会有什么前途?不了解也罢。”

  朱由检父子闻言,瞬间面色一红,不约而同地低垂下了脑袋,

  老祖宗是在点我父子二人啊!

  朱元璋没有注意到他们俩的反应,继续说道,“今日的记录,咱已经了解了,”

  “回去之后,咱自有计议,林豪的那啥过劳死疑案,绝对不会发生。”

  “不过林豪的事,事关咱改造大明后世,”

  “尔等得加紧力度去查他的记录。”

  “老四,你回去好好问问身边人,梳理林豪的线索,”

  “尔等三人这段时日,就多查外邦的相关线索。”

  ······

  偏殿会晤结束,

  朱元璋坐着步撵,

  回到了御书房,

  只见,

  两红一青三道身影,正在院中候着,

  两道绯红身影是刑部尚书杨靖,还有锦衣卫都指挥使宋忠

  而青色身影却是林豪。

  朱元璋眉头微挑,

  他们能凑到一块,

  必定是来通禀码头倭寇刺杀一事的,

  这林豪真的变主动了,

  但这对咱,对他自己来说,

  可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