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黑色幽默:大人我身上都穿着洋布呢!-《短视频:给古人亿点点红色震撼!》

  她的心声,是此刻万朝底层百姓共同的呐喊。

  对他们而言,布匹不只是商品。

  它是抵御严寒的屏障,是遮羞蔽体的尊严,是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之一。

  一件衣服的价格,往往是一个壮劳力数月甚至半年的收入。

  为了省布,孩子们的衣服总是做得宽大,大的穿完小的穿。

  到破烂得再也无法缝补,最后变成尿布或是抹布。

  才算完成了它一生的使命。

  ……

  大明位面。

  朱元璋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死死地攥紧了。

  出身赤贫,对于百姓的疾苦朱元璋比任何人都清楚。

  在那些所谓的盛世光环之下,有多少百姓在寒冬里瑟瑟发抖,有多少孩童因为衣不蔽体而夭折。

  “标儿,你看清楚了吗?”

  太子朱标同样被深深震撼,他郑重地点头:

  “父皇,儿臣看清楚了,此物乃是真正的国之神器!其利,远胜百万雄兵!”

  “是啊!咱登基以来,劝农桑,兴水利,减赋税,可即便如此,这布价还是居高不下,寻常人家添一件新衣,比过年还难!”

  他死死盯着天幕上那庞大的厂房,仿佛要把它刻进自己的脑子里。

  “如果咱大明有了这珍妮纺织机,咱要让它在应天府、在苏州、在松江,在所有产棉产丝的地方都转起来。”

  “咱要让布匹的价格,降到人人都能买得起!”

  “咱要让大明的每一个子民,无论贫富,都能有新衣穿,都能体体面面地活着!这才是咱心中的盛世!”

  朱标听得热血沸腾,已经开始在心中盘算。

  若得此神器。

  该如何设立官办工厂,如何调配原料,如何将廉价的布匹运往全国各地……

  ……

  而在皇权之下。

  万朝的商贾,算盘同样打得震天响。

  江南,苏州。

  作为大明乃至整个华夏顶级的丝绸商人之一,沈万三的后人,沈家的现任家主沈裕。

  此刻正站在自家的园林里,望着天幕。

  脸上的表情由最初的震惊,逐渐转变为近乎癫狂的狂热。

  他名下的绸缎庄和手工作坊遍布江南,雇用了数千名顶级的织工绣娘,每一匹沈氏贡绸都价值千金。

  是豪门贵族争相抢购的奢侈品。

  但在看到珍妮纺织机的那一刻,敏锐的商业嗅觉告诉他。

  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属于金钱的时代。

  即将来临。

  “手工作坊……毫无竞争力……”

  沈裕反复咀嚼着天幕上的这句话,眼中的精光越来越亮。

  他的那些织工,一个熟手一天最多能织多少布?

  那些绣娘,一件精品要耗费多少心血?

  人工、时间、原料……这些都是成本。

  可天幕上的那个机器呢?

  “两班倒……十二时辰不停……”沈裕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

  他不需要几千名织工,可能只需要几十名工人看管机器。

  他生产的布料或许没有手工贡绸那般精致,但胜在量大、价廉!

  全天下的平民百姓,那才是最庞大,最深不见底的市场!

  “发了,要发了。”

  沈裕激动地搓着手,在原地来回踱步,脑海中已经构建起一幅宏伟的商业蓝图。

  “只要我能仿造出这样一台机器!整个江南的纺织业,都将是我的天下!不!不止江南,整个大明,乃至整个世界!”

  他眼中闪烁着对金钱最原始的渴望。

  如果他拥有这样一座工厂,黄金白银将如同潮水般涌入他的库房。

  他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富商,他能用金钱撬动一切。

  甚至……

  甚至能富可敌国,成为一个不戴王冠的君王!

  而万朝的能工巧匠。

  如木匠、铁匠,则痴迷地看着那复杂的联动结构和飞转的齿轮。

  “巧夺天工……真是巧夺天工!竟能用水力驱动如此多的纱锭同时纺纱?”

  一个老匠人喃喃道,眼中充满了对未知技术的敬畏和强烈的求知欲。

  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如宋代的沈括、明代的宋应星,则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机器替代手工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此乃千古未有之大变局!非但关乎穿衣吃饭,更关乎国计民生之根本!”

  看到珍妮纺织机的这一刻。

  无论是心怀天下的帝王,还是逐利而往的商人,亦或是挣扎求生的百姓。

  都被这台来自异世的机器彻底改变了认知。

  他们都明白,如果天幕上的纺织机被造了出来,那么世界将不再是他们熟悉的样子。

  弹幕适时飘过:

  【现在知道为什么英国布能倾销全球了吧?】

  【手工作坊:我死得好惨啊!】

  【缝纫机:别急,马上轮到我了(狗头)】

  【所以珍妮机才是真正的‘珍妮’(真·你)太美啊!】

  ……

  天幕上还在继续:

  画面中播放出了一个黑色幽默的情节。

  紫禁城偏殿内,军机大臣翁同龢面色凝重地召见江苏官员。

  现在,国库空虚,他要求富庶的江苏垫付银两。

  翁同龢:“江苏乃丝织重地,财赋砥柱,当不至为难吧?”

  江苏布政使跪倒哭诉:“中堂!江苏纺织业全垮了!农家都不织布了!”

  翁同龢惊怒:“荒谬!立命根本,怎会不织?定是尔等懈怠!”

  江苏按察使嘶声道:“不能织啊!洋布价钱低得像白捡!土布成本比洋布卖价还高!织一匹亏一匹,要饿死人了!”

  翁同龢不屑:“哼!蛮夷洋布,必是粗劣之物!岂能比天朝上品?”

  江苏按察使捻起自己官服前襟:“大人,您看卑职这官袍料子可还入眼?”

  翁同龢皱眉:“尚可,又如何?”

  江苏按察使声音低沉:“这……就是洋布做的。”

  殿内死寂。翁同龢脸色瞬间惨白,死死盯住那刺眼的布料。

  江苏布政使接口:

  “是啊中堂!它不光便宜,还经穿!百姓谁还穿贵价的土布?织机都当柴烧了!”

  “顶级苏绣云锦是好,可那是贡品贵人用的!小民只求蔽体御寒啊!洋布填了这个坑,土布生生被卷死了!别说垫钱,往后江南贡品,怕也难以为继了!卑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布政使伏地不起。

  翁同龢瘫坐椅上,嘴唇哆嗦,最终只化作一声沉重叹息,无言以对。

  【弹幕】:

  【打脸现场!】

  【洋布官服:没想到吧?】

  【手工业:凉透。】

  【这沉默…大清真完了。】

  【机器碾碎织机,也碾碎体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