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旧魏高僧法果形容拓跋珪的话,放在高洋身上也合适。
高洋崇佛不是没有好处的,不然他崇佛干嘛?佛教将他打造成转轮圣王,在这时候,就飞回来一个大大的回旋镖:你不拜人君,朕不挑你礼,现在上转轮王的号,你该叫朕什么?
法果还说过:“能弘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
高殷就扣死了这一点,任佛教说一千道一万,除非他们不拜佛,或者承认高洋不是佛,否则他们就必须拜。
前者欺师灭祖,后者有齐军大兵磨刀霍霍,高殷已经下了命令,先开除寺籍,然后以还俗客的身份受刑,连尸首都不给安葬。
而且高殷还隐隐威胁,虽然我是月光王,但不代表不可以做个道祖什么的,你们秃驴不愿意,大把的道长可愿意重拾拂尘,给先帝送殡呢。
这就是吃皇粮的代价,拿人手短,而且拜高洋为转轮圣王,你挑的嘛方丈。
在高殷的极力坚持下,几座大寺庙最终都妥协了,南北朝数百年以来“沙门不敬王者”的争论到此结束。
在高殷祭拜先帝的仪式上,僧人出面参与哀悼帝王,这成为了数百年来极其稀有之事;然而大齐天子是转轮圣王,这是一直以来的共识,想来也不出格。
车驾上运输了高欢以及高洋的雕像,栩栩如生,一旁的旗杆上垂下数十幅图画,是请著名画家曹仲达以及杨子华为主创,大量画工一起绘制的巨画,上面从高祖建义到大破尔朱,再到天保称帝、亲征蠕蠕,每一个值得铭刻的历史瞬间都被记录在上面,他们的残暴被刻意地淡化,主要烘托其威武。
僧人们念诵着经文,引导着众多教徒顶礼膜拜,犹如拍岸的浪潮,无数股信仰被层层叠叠推到仪仗队前,仿佛吹动了峥嵘岁月,又像是仁者心动的风。
“至尊搞出巡会不会太频繁了?这个月已经是第四次了。”
高演觉得差不多得了,现在是十一月十五,平均四日一次出巡,实在是够频繁了。
杨愔倒是没意见,新至尊不在时,就会把国政交给他们处理,让几个辅政大臣充分享受了一把副皇帝的爽感;而且堆积的事务,新至尊事后也会审阅,天保末年,至尊就已经协理太祖处理国务了,齐律都在他的领导下制定,不存在荒废或者怠政的情况。
斛律金父子并不言语,只是跟随。如果单单宣传高洋,那么他们还会反感,毕竟他们被洋子打压了数年;不过顺带着宣传高王的功绩,晋阳城内无人不举双手欢迎。
同时他们还发现了,新君似乎在搞一些手段。
现在的晋阳城内兵马极多,晋阳就有十万之众,邺城的京畿兵与禁卫加在一起接近二十万,再加上新招募的八旗,也是上了十万,四十万的兵马屯驻在晋阳城内外,这也是为什么高洋初死那几天晋阳勋贵无人敢作乱:晋阳兵就算再能打,可他们没有计划也没有名分,高演也不在,高湛则无处不在。
之后一部分士兵缓缓回归邺城,但如今晋阳城中仍有五万八旗士兵以及三万宫中禁卫兵,堪堪与晋阳兵相当,而且禁卫军中还有近万的百保鲜卑,战力不可小视。
这几次出巡,新君将诸苍头与百保鲜卑带在身边,绝不离身,剩下的两万禁卫、五万八旗以及八万晋阳兵,似乎被他玩弄在鼓掌之中。
比如他最近的命令就很可疑,说是为了让士兵相互熟悉,从别的将领处吸取优秀经验、提高军队战斗力,因此每次出巡,都会从禁卫、八旗和晋阳兵中抽调不同的军队陪同他出巡,要求展现出军容军貌,对每日表现最好的队伍进行褒奖。
不仅如此,常山王会经常性地被他携带在身边,在出行时就与众宗王陪伴在身侧,时不时向新君行礼,落在斛律光等人眼中,自然知道这些动作的意义。
在臣民面前收买军心,并且确定君臣的名分,压制住这些优秀而桀骜的叔叔们。
高演心里也是憋了一肚子火,高殷从那日散会开始,就给自己准备了精美的牢笼,说是在晋阳宫的东堂,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寝阁。
“道人诸事懵懂,常恐思虑不周,贻误国是。劳烦叔父暂时居此,无论晨昏晦明,道人皆可向叔父求教一二,可允道人之请?”
高殷当众如此问,高演自然不太好拒绝,而那之后他就被绑定在了高殷附近,供给的衣食都和高殷同标准,但每过一会儿就要看到人,见个大臣就说六叔担心自己处理不来主动帮忙,生怕别人看不见。
搞得高演这段时间都没什么单独行动的机会。
高归彦笑着说:“常山王勿忧,今日就是最后一次了。”
高演点点头,长舒一口气,这样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太祖上个月十四日驾崩,十七日开始举行葬礼,现在丧期也过得差不多了,正是送太祖灵柩返回邺城的时候。
他和贺拔仁对视一眼,新君会陪同灵柩返邺,到时候并省事务迟早要交付于宗王,多半是自己——虽然高睿被任命为并省录尚书事,有些棘手,但也能搞定。
要在这段时间内拉拢好勋贵,让他们支持自己,看在太后的面上,这不是很困难。
高长恭骑马策近高殷,低声报告:“时辰已经到了。”
“那就……”
至尊下令车队转向,朝着东门开去,高演等人随行。
出东门到了郊外,高演见到李皇后,此时已经是李太后的车驾,却没见到新帝与皇后,心里没来由地不安。
忽然有禁卫自城中城外涌出,手持兵刃,将诸臣包围,众臣大惊失色,唯恐新君要动手。
他们观察片刻,发现士兵们没有进一步的动作,才缓缓放心。等候了一会儿,众人才见到头戴通天金博山冠,身穿衮服的高殷出现,像是要举行郑重的仪式。
高演记得这个冠……是要在太庙中派遣上将的!
晋阳无太庙,所以一般都在郊外建造圆形焚柴壇祭祀,自从高洋崇佛以来,就断肉戒杀,太牢之礼除了高殷结婚等重要场合,往往也不会完备。
然而今日礼仪齐备,侍官奏唱:“天子有命,亲册大将!”
仪仗奏乐,群臣拜服,高殷缓步上台,向天祭拜。
台高五米,柴火熊燃,给冬日带来热意,每一段台阶又站满了禁卫,崇敬地看着新天子,为他增添神圣的威仪。
有刘桃枝与高归彦将斧钺抬上来,高殷指着它们,笑着说:“昔日汉王拜将,可有此景象?”
冷风呼啸,谁也不知道这答案,齐绍等人奉承着说“汉王不如”,高殷点头,勉强受用。
“请大将登台!”
“请大将登台!!”
“请大将登台!!!……”
高殷发令,一层层士兵传令而下,诸臣面面相觑,不知道这大将是谁。
甲胄的碰撞声很快回应了他们,俊美无俦的青年身着军装,昂首挺胸,神色激动。
“孝瓘,上前来!”
高长恭追随着这呼唤,一步步迈上台阶,双足似乎被众将众臣的羡慕与嫉妒所缠绕,每一次落步,都有千钧之重。
他忽然感觉到一股恐惧,只想要跳下高台,逃离众人眼中。
可至尊在上面等着自己。
被需要的心情鼓舞了高长恭,他登上最后一阶,跪伏于地:“臣孝瓘,拜见陛下!”
高殷点头,回身向皇天告祭,随后转过身来,如同之前高洋命他出征一样,将斧钺分别赐予高长恭。
“从此上至天,将军制之!从此下至泉,将军制之!”
高殷只觉得大脑充血,他深吸一口气:“现改大都督府为天策府!授汝天策上将之职,领五兵尚书,河北道大行台,开府仪同三司!”
“苟利社稷,将军裁之!”
高洋崇佛不是没有好处的,不然他崇佛干嘛?佛教将他打造成转轮圣王,在这时候,就飞回来一个大大的回旋镖:你不拜人君,朕不挑你礼,现在上转轮王的号,你该叫朕什么?
法果还说过:“能弘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
高殷就扣死了这一点,任佛教说一千道一万,除非他们不拜佛,或者承认高洋不是佛,否则他们就必须拜。
前者欺师灭祖,后者有齐军大兵磨刀霍霍,高殷已经下了命令,先开除寺籍,然后以还俗客的身份受刑,连尸首都不给安葬。
而且高殷还隐隐威胁,虽然我是月光王,但不代表不可以做个道祖什么的,你们秃驴不愿意,大把的道长可愿意重拾拂尘,给先帝送殡呢。
这就是吃皇粮的代价,拿人手短,而且拜高洋为转轮圣王,你挑的嘛方丈。
在高殷的极力坚持下,几座大寺庙最终都妥协了,南北朝数百年以来“沙门不敬王者”的争论到此结束。
在高殷祭拜先帝的仪式上,僧人出面参与哀悼帝王,这成为了数百年来极其稀有之事;然而大齐天子是转轮圣王,这是一直以来的共识,想来也不出格。
车驾上运输了高欢以及高洋的雕像,栩栩如生,一旁的旗杆上垂下数十幅图画,是请著名画家曹仲达以及杨子华为主创,大量画工一起绘制的巨画,上面从高祖建义到大破尔朱,再到天保称帝、亲征蠕蠕,每一个值得铭刻的历史瞬间都被记录在上面,他们的残暴被刻意地淡化,主要烘托其威武。
僧人们念诵着经文,引导着众多教徒顶礼膜拜,犹如拍岸的浪潮,无数股信仰被层层叠叠推到仪仗队前,仿佛吹动了峥嵘岁月,又像是仁者心动的风。
“至尊搞出巡会不会太频繁了?这个月已经是第四次了。”
高演觉得差不多得了,现在是十一月十五,平均四日一次出巡,实在是够频繁了。
杨愔倒是没意见,新至尊不在时,就会把国政交给他们处理,让几个辅政大臣充分享受了一把副皇帝的爽感;而且堆积的事务,新至尊事后也会审阅,天保末年,至尊就已经协理太祖处理国务了,齐律都在他的领导下制定,不存在荒废或者怠政的情况。
斛律金父子并不言语,只是跟随。如果单单宣传高洋,那么他们还会反感,毕竟他们被洋子打压了数年;不过顺带着宣传高王的功绩,晋阳城内无人不举双手欢迎。
同时他们还发现了,新君似乎在搞一些手段。
现在的晋阳城内兵马极多,晋阳就有十万之众,邺城的京畿兵与禁卫加在一起接近二十万,再加上新招募的八旗,也是上了十万,四十万的兵马屯驻在晋阳城内外,这也是为什么高洋初死那几天晋阳勋贵无人敢作乱:晋阳兵就算再能打,可他们没有计划也没有名分,高演也不在,高湛则无处不在。
之后一部分士兵缓缓回归邺城,但如今晋阳城中仍有五万八旗士兵以及三万宫中禁卫兵,堪堪与晋阳兵相当,而且禁卫军中还有近万的百保鲜卑,战力不可小视。
这几次出巡,新君将诸苍头与百保鲜卑带在身边,绝不离身,剩下的两万禁卫、五万八旗以及八万晋阳兵,似乎被他玩弄在鼓掌之中。
比如他最近的命令就很可疑,说是为了让士兵相互熟悉,从别的将领处吸取优秀经验、提高军队战斗力,因此每次出巡,都会从禁卫、八旗和晋阳兵中抽调不同的军队陪同他出巡,要求展现出军容军貌,对每日表现最好的队伍进行褒奖。
不仅如此,常山王会经常性地被他携带在身边,在出行时就与众宗王陪伴在身侧,时不时向新君行礼,落在斛律光等人眼中,自然知道这些动作的意义。
在臣民面前收买军心,并且确定君臣的名分,压制住这些优秀而桀骜的叔叔们。
高演心里也是憋了一肚子火,高殷从那日散会开始,就给自己准备了精美的牢笼,说是在晋阳宫的东堂,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寝阁。
“道人诸事懵懂,常恐思虑不周,贻误国是。劳烦叔父暂时居此,无论晨昏晦明,道人皆可向叔父求教一二,可允道人之请?”
高殷当众如此问,高演自然不太好拒绝,而那之后他就被绑定在了高殷附近,供给的衣食都和高殷同标准,但每过一会儿就要看到人,见个大臣就说六叔担心自己处理不来主动帮忙,生怕别人看不见。
搞得高演这段时间都没什么单独行动的机会。
高归彦笑着说:“常山王勿忧,今日就是最后一次了。”
高演点点头,长舒一口气,这样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太祖上个月十四日驾崩,十七日开始举行葬礼,现在丧期也过得差不多了,正是送太祖灵柩返回邺城的时候。
他和贺拔仁对视一眼,新君会陪同灵柩返邺,到时候并省事务迟早要交付于宗王,多半是自己——虽然高睿被任命为并省录尚书事,有些棘手,但也能搞定。
要在这段时间内拉拢好勋贵,让他们支持自己,看在太后的面上,这不是很困难。
高长恭骑马策近高殷,低声报告:“时辰已经到了。”
“那就……”
至尊下令车队转向,朝着东门开去,高演等人随行。
出东门到了郊外,高演见到李皇后,此时已经是李太后的车驾,却没见到新帝与皇后,心里没来由地不安。
忽然有禁卫自城中城外涌出,手持兵刃,将诸臣包围,众臣大惊失色,唯恐新君要动手。
他们观察片刻,发现士兵们没有进一步的动作,才缓缓放心。等候了一会儿,众人才见到头戴通天金博山冠,身穿衮服的高殷出现,像是要举行郑重的仪式。
高演记得这个冠……是要在太庙中派遣上将的!
晋阳无太庙,所以一般都在郊外建造圆形焚柴壇祭祀,自从高洋崇佛以来,就断肉戒杀,太牢之礼除了高殷结婚等重要场合,往往也不会完备。
然而今日礼仪齐备,侍官奏唱:“天子有命,亲册大将!”
仪仗奏乐,群臣拜服,高殷缓步上台,向天祭拜。
台高五米,柴火熊燃,给冬日带来热意,每一段台阶又站满了禁卫,崇敬地看着新天子,为他增添神圣的威仪。
有刘桃枝与高归彦将斧钺抬上来,高殷指着它们,笑着说:“昔日汉王拜将,可有此景象?”
冷风呼啸,谁也不知道这答案,齐绍等人奉承着说“汉王不如”,高殷点头,勉强受用。
“请大将登台!”
“请大将登台!!”
“请大将登台!!!……”
高殷发令,一层层士兵传令而下,诸臣面面相觑,不知道这大将是谁。
甲胄的碰撞声很快回应了他们,俊美无俦的青年身着军装,昂首挺胸,神色激动。
“孝瓘,上前来!”
高长恭追随着这呼唤,一步步迈上台阶,双足似乎被众将众臣的羡慕与嫉妒所缠绕,每一次落步,都有千钧之重。
他忽然感觉到一股恐惧,只想要跳下高台,逃离众人眼中。
可至尊在上面等着自己。
被需要的心情鼓舞了高长恭,他登上最后一阶,跪伏于地:“臣孝瓘,拜见陛下!”
高殷点头,回身向皇天告祭,随后转过身来,如同之前高洋命他出征一样,将斧钺分别赐予高长恭。
“从此上至天,将军制之!从此下至泉,将军制之!”
高殷只觉得大脑充血,他深吸一口气:“现改大都督府为天策府!授汝天策上将之职,领五兵尚书,河北道大行台,开府仪同三司!”
“苟利社稷,将军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