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另一张桌子上,堆放着王二柱和周晓梅从学校废旧仓库“淘”来的战利品。
几个报废的旧收音机壳子、一个断了线的老式电熨斗、还有一堆缠绕着各色导线的废旧线圈。
王二柱正拿着钳子,小心翼翼地从一个旧线圈上剥离着暗红色的、极其纤细的金属丝。
“晓梅!快看!这个细!跟头发丝似的!”
王二柱兴奋地捏着那截比头发粗不了多少的金属丝,黝黑的脸上满是汗珠和灰尘。
“这电阻肯定大!”
周晓梅凑过去,用放大镜仔细看着:“像是康铜丝?电阻率很高的那种!快量量!”
张伟立刻拿着万用表过来帮忙。
何雨水和孙红梅则占据了靠窗光线最好的位置,面前摊着几卷颜色暗淡、粗细不一的线材。
孙红梅正拿着小刀,小心地剥开一段灰白色、包裹着棉纱的导线外皮,露出里面一层棕褐色的、光滑的漆层,再里面才是细细的铜芯。
“雨水你看!这就是徐老师说的纱包线!里面是漆包铜线,外面还缠了一层棉纱!真结实!”
孙红梅用手指捻了捻那层棉纱。
“嗯!红梅姐,这个绝缘应该很可靠!”
何雨水用力点头,拿起旁边一段从旧电熨斗上拆下来的、只裹着薄薄一层橡胶皮的发热线。
“这个就不行,橡胶都老化了,一弯折就裂开!绝对不能用在被子里!”
徐蒙在几张桌子间巡视着,时而停下来解答疑问,时而拿起某样材料仔细端详,给出建议。
“二柱找到的这个康铜丝不错!电阻率够高!晓梅,你记录一下参数。”
“张伟,卫国,别光算理论值!结合我们实际能找到的线材长度和电阻值,算算在安全电压下,多大的电流能产生我们需要的、温和的热量?”
“目标温度...设定在人体感觉舒适温暖的40度左右,最高不能超过45度!”
“雨水,红梅,重点测试那种双层绝缘的纱包线!看看它的柔韧性、耐磨性!用砂纸轻轻磨一下外皮,再弯折几百次,模拟人睡在上面的挤压!然后测绝缘电阻!确保万无一失!”
实验室里充满了紧张而有序的忙碌。翻书声、测量仪器的嘀嗒声、钳子剪刀的咔嚓声、低声的讨论和计算声,汇成一曲充满生机的劳动交响。
窗外的严寒似乎被隔绝在外,少年们专注的眼神和额头上细密的汗珠,让小小的实验室暖意融融。
经过几天近乎“扫荡”式的搜寻和反复测试筛选,核心材料终于敲定。
王二柱从废旧仪表线圈里拆出来的超细康铜电阻丝,以及何雨水她们从五金店“淘”到的、库存积压的处理品——一种用于小型电机的双层绝缘纱包线。
接下来是制作发热线。这需要将电阻丝均匀地缠绕在纱包线的铜芯上。这是个精细又枯燥的活儿。
“看我的!”王二柱自告奋勇,他找来一根光滑的细木棍做芯轴,把一段纱包线绷直固定好。
然后屏住呼吸,用镊子夹起那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康铜电阻丝,小心翼翼地、一圈一圈、均匀地缠绕在纱包线上。
他手很稳,眼神专注,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也顾不上擦。缠绕的松紧度必须恰到好处,太紧容易压坏绝缘层,太松则接触不良。
“王二柱,你真厉害!”何雨水在一旁看得佩服不已。
“嘿嘿,乡下缠藤条、编筐练出来的!”王二柱咧嘴一笑,露出白牙。
缠绕好的“发热线”被小心地截成一段段,两端焊接上连接导线,再用绝缘胶带仔细包裹好接头。
与此同时,变压器和变阻器的“采购”也费尽周折。市面上根本没有现成的低压小功率变压器。最后还是徐蒙托了师兄的关系,从一个无线电修理铺弄来一个报废的旧电子管收音机电源变压器。
张伟和李卫国如获至宝,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对照着图纸和万用表,一点点理清线圈匝数,小心拆解,重新绕制次级线圈,最终成功改造成一个输出稳定24V的安全变压器。
变阻器则是从一个废弃的物理实验室演示仪器上拆下来的,虽然笨重,但调节电流大小非常可靠。
安全措施是徐蒙亲自把关的重中之重。他严格检查每一段发热线的绝缘电阻,确保在高压测试下也万无一失。在变压器初级串联了保险丝,次级也加装了保险丝,形成双重保护。
徐蒙甚至找来一根铜线,一头焊在变压器冰冷的金属外壳上,另一头用铁钉牢牢砸进实验室窗外的湿土地里,完成了简陋却必要的接地。
“徐老师,这...真能行吗?”孙红梅看着桌上那盘绕在一起、其貌不扬的“发热线”,还有那个旧变压器和笨重的变阻器,心里还是有点打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徐蒙拿起一段发热线,手指感受着纱包线外层的柔韧。
“接下来,就是把它变成能铺在床上的‘毯子’了!看你们的了,姑娘们!”
何雨水、孙红梅、周晓梅几个女生立刻行动起来。她们找后勤处要了一块压仓库底、有些泛黄但还算厚实的粗棉布,又贡献出自己攒下的针线。
“要缝得密实!把发热线固定在两层布中间!线迹要均匀,不能有大的褶皱,不然睡着硌人!”
“弯折的地方针脚要特别密!多走几道线!防止发热线在里面移位摩擦!”周晓梅补充道。
“接头位置一定要用厚布多包几层!再用线扎紧!不能露出来!”
孙红梅强调着安全。
几个报废的旧收音机壳子、一个断了线的老式电熨斗、还有一堆缠绕着各色导线的废旧线圈。
王二柱正拿着钳子,小心翼翼地从一个旧线圈上剥离着暗红色的、极其纤细的金属丝。
“晓梅!快看!这个细!跟头发丝似的!”
王二柱兴奋地捏着那截比头发粗不了多少的金属丝,黝黑的脸上满是汗珠和灰尘。
“这电阻肯定大!”
周晓梅凑过去,用放大镜仔细看着:“像是康铜丝?电阻率很高的那种!快量量!”
张伟立刻拿着万用表过来帮忙。
何雨水和孙红梅则占据了靠窗光线最好的位置,面前摊着几卷颜色暗淡、粗细不一的线材。
孙红梅正拿着小刀,小心地剥开一段灰白色、包裹着棉纱的导线外皮,露出里面一层棕褐色的、光滑的漆层,再里面才是细细的铜芯。
“雨水你看!这就是徐老师说的纱包线!里面是漆包铜线,外面还缠了一层棉纱!真结实!”
孙红梅用手指捻了捻那层棉纱。
“嗯!红梅姐,这个绝缘应该很可靠!”
何雨水用力点头,拿起旁边一段从旧电熨斗上拆下来的、只裹着薄薄一层橡胶皮的发热线。
“这个就不行,橡胶都老化了,一弯折就裂开!绝对不能用在被子里!”
徐蒙在几张桌子间巡视着,时而停下来解答疑问,时而拿起某样材料仔细端详,给出建议。
“二柱找到的这个康铜丝不错!电阻率够高!晓梅,你记录一下参数。”
“张伟,卫国,别光算理论值!结合我们实际能找到的线材长度和电阻值,算算在安全电压下,多大的电流能产生我们需要的、温和的热量?”
“目标温度...设定在人体感觉舒适温暖的40度左右,最高不能超过45度!”
“雨水,红梅,重点测试那种双层绝缘的纱包线!看看它的柔韧性、耐磨性!用砂纸轻轻磨一下外皮,再弯折几百次,模拟人睡在上面的挤压!然后测绝缘电阻!确保万无一失!”
实验室里充满了紧张而有序的忙碌。翻书声、测量仪器的嘀嗒声、钳子剪刀的咔嚓声、低声的讨论和计算声,汇成一曲充满生机的劳动交响。
窗外的严寒似乎被隔绝在外,少年们专注的眼神和额头上细密的汗珠,让小小的实验室暖意融融。
经过几天近乎“扫荡”式的搜寻和反复测试筛选,核心材料终于敲定。
王二柱从废旧仪表线圈里拆出来的超细康铜电阻丝,以及何雨水她们从五金店“淘”到的、库存积压的处理品——一种用于小型电机的双层绝缘纱包线。
接下来是制作发热线。这需要将电阻丝均匀地缠绕在纱包线的铜芯上。这是个精细又枯燥的活儿。
“看我的!”王二柱自告奋勇,他找来一根光滑的细木棍做芯轴,把一段纱包线绷直固定好。
然后屏住呼吸,用镊子夹起那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康铜电阻丝,小心翼翼地、一圈一圈、均匀地缠绕在纱包线上。
他手很稳,眼神专注,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也顾不上擦。缠绕的松紧度必须恰到好处,太紧容易压坏绝缘层,太松则接触不良。
“王二柱,你真厉害!”何雨水在一旁看得佩服不已。
“嘿嘿,乡下缠藤条、编筐练出来的!”王二柱咧嘴一笑,露出白牙。
缠绕好的“发热线”被小心地截成一段段,两端焊接上连接导线,再用绝缘胶带仔细包裹好接头。
与此同时,变压器和变阻器的“采购”也费尽周折。市面上根本没有现成的低压小功率变压器。最后还是徐蒙托了师兄的关系,从一个无线电修理铺弄来一个报废的旧电子管收音机电源变压器。
张伟和李卫国如获至宝,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对照着图纸和万用表,一点点理清线圈匝数,小心拆解,重新绕制次级线圈,最终成功改造成一个输出稳定24V的安全变压器。
变阻器则是从一个废弃的物理实验室演示仪器上拆下来的,虽然笨重,但调节电流大小非常可靠。
安全措施是徐蒙亲自把关的重中之重。他严格检查每一段发热线的绝缘电阻,确保在高压测试下也万无一失。在变压器初级串联了保险丝,次级也加装了保险丝,形成双重保护。
徐蒙甚至找来一根铜线,一头焊在变压器冰冷的金属外壳上,另一头用铁钉牢牢砸进实验室窗外的湿土地里,完成了简陋却必要的接地。
“徐老师,这...真能行吗?”孙红梅看着桌上那盘绕在一起、其貌不扬的“发热线”,还有那个旧变压器和笨重的变阻器,心里还是有点打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徐蒙拿起一段发热线,手指感受着纱包线外层的柔韧。
“接下来,就是把它变成能铺在床上的‘毯子’了!看你们的了,姑娘们!”
何雨水、孙红梅、周晓梅几个女生立刻行动起来。她们找后勤处要了一块压仓库底、有些泛黄但还算厚实的粗棉布,又贡献出自己攒下的针线。
“要缝得密实!把发热线固定在两层布中间!线迹要均匀,不能有大的褶皱,不然睡着硌人!”
“弯折的地方针脚要特别密!多走几道线!防止发热线在里面移位摩擦!”周晓梅补充道。
“接头位置一定要用厚布多包几层!再用线扎紧!不能露出来!”
孙红梅强调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