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蒙用形象的说法解释着热辐射和对流的原理。
砌到灶膛部分,徐蒙格外仔细,用和好的黄泥仔细地抹出略带弧度的灶膛壁,并用泥刀反复刮压光滑,减少阻力。
在靠近锅圈的位置,徐蒙用泥巴仔细地捏出了那个凸起的拦火圈雏形。
“回烟道!注意这里!”
徐蒙指着锅圈外围,“砖头别砌实了!留出一圈缝,大概两指宽!这是让烟气绕着锅再走一圈的地方!”
徐蒙指挥着学生在锅圈外砌起一圈矮墙,与外侧的灶体墙壁形成夹层空间。
最后是烟囱。
徐蒙用几块砖头垒起一个简易的直立烟道,并在底部预留了插板的位置,暂时用一块薄铁皮代替。
一个多小时过去,在徐蒙的指挥和学生们七手八脚的忙碌下,一个结构奇特、带着明显“图纸”痕迹的砖泥混合灶台,在食堂后的空地上矗立起来。
虽然粗糙简陋,但图纸上的关键结构——进风口、聚火膛、拦火圈、回烟道、烟囱——都清晰地体现了出来。
“成了!”
徐蒙抹了把额头的汗,看着眼前的作品。
“王二柱,去食堂借个大铁锅来!再拿个水桶装满水!张伟,去找些干柴火,粗细都要有!准备点火试验!”
学生们立刻分头行动,带着一种即将见证“奇迹”的兴奋。
很快,一口大铁锅架在了灶台的锅圈上,锅里装了满满一桶凉水,旁边堆起一小堆劈好的干柴。
等到黄泥干的差不多了,“点火!”徐蒙下令。
张伟点燃一把引火的软草,小心地从进风口塞进灶膛,然后加入细柴,火焰很快燃起。
“先别急!看火!”
徐蒙用手电照着进风口和灶膛。
“张伟,控制进风量!感觉火不够旺,就把进风口扒大点!感觉火苗要窜出来,或者烟太大,就压小点!王二柱,你盯着烟囱的烟,颜色和浓淡!”
学生们屏息凝神。
灶膛里,火焰在徐蒙设计的聚火膛形状和拦火圈的“约束”下,果然不像普通灶那样四散,而是明显地向锅底中心聚拢,火舌有力地舔舐着锅底。
烟囱里冒出的烟,起初是白的,很快变成了淡淡的青色,显示燃烧比较充分。
“计时开始!”
徐蒙看着腕表,下达指令。
王二柱立刻在笔记本上记下时间。
所有人都紧张地盯着那口大锅,听着锅里水从无声到渐渐发出细微的“嘶嘶”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五分钟...锅底开始出现细密的小气泡。
十分钟...小气泡变大,密集,水面开始轻微晃动。
十五分钟...水开始发出持续的“哗哗”声,气泡翻滚,水蒸气大量冒出!
“开了!水开了!”
张伟盯着翻滚的水面,激动地大喊,同时迅速记下时间,“十五分二十秒!”
“多少?”
王二柱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么快?我家那土灶烧开这么一大锅水,起码得小半个钟头(三十分钟)!”
其他男生也发出惊叹。
“还没完!”徐蒙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但眼神依旧专注。
“张伟,保持火势!继续烧!王二柱,记录柴火消耗!”
徐蒙让张伟保持中火,继续烧了十分钟,观察灶台的保温性能。
期间,徐蒙用手感受了一下灶体外壁的温度,明显比传统灶凉快不少,说明保温层和回烟道有效减少了热量散失。
“停火!”徐蒙再次下令。王二柱立刻称量了剩下的柴火,飞快计算:“报告徐主任!烧开这锅水,共用干柴...3斤2两!保持沸腾十分钟,额外用了1斤柴!总共4斤2两!”
“记录下来。”
徐蒙点点头,然后看向围观的男生们,“都看到了?感觉怎么样?”
“太快了!省时间!”一个男生抢着说。
“省柴!太省柴了!我家烧这么一大锅,起码得六七斤柴!”王二柱咂舌道,他可是亲眼看着用了多少柴。
“这火...看着就带劲!都冲着锅底去!”王二柱指着灶膛里还未熄灭的余烬。
“徐主任,这...这灶真神了!就这么改改,能省这么多?”另一个男生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原理都在图纸上写着呢。”
徐蒙指着地上那张牛皮纸,看着学生们兴奋又带着求知欲的脸。
“这个灶还很粗糙,材料、密封、保温都可以改进。但方向是对的。”
“徐主任。”
张伟看着那简易的灶台,眼神发亮。
“那...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弄得更像样点?或者...想想别的法子?”
“当然能!”
砌到灶膛部分,徐蒙格外仔细,用和好的黄泥仔细地抹出略带弧度的灶膛壁,并用泥刀反复刮压光滑,减少阻力。
在靠近锅圈的位置,徐蒙用泥巴仔细地捏出了那个凸起的拦火圈雏形。
“回烟道!注意这里!”
徐蒙指着锅圈外围,“砖头别砌实了!留出一圈缝,大概两指宽!这是让烟气绕着锅再走一圈的地方!”
徐蒙指挥着学生在锅圈外砌起一圈矮墙,与外侧的灶体墙壁形成夹层空间。
最后是烟囱。
徐蒙用几块砖头垒起一个简易的直立烟道,并在底部预留了插板的位置,暂时用一块薄铁皮代替。
一个多小时过去,在徐蒙的指挥和学生们七手八脚的忙碌下,一个结构奇特、带着明显“图纸”痕迹的砖泥混合灶台,在食堂后的空地上矗立起来。
虽然粗糙简陋,但图纸上的关键结构——进风口、聚火膛、拦火圈、回烟道、烟囱——都清晰地体现了出来。
“成了!”
徐蒙抹了把额头的汗,看着眼前的作品。
“王二柱,去食堂借个大铁锅来!再拿个水桶装满水!张伟,去找些干柴火,粗细都要有!准备点火试验!”
学生们立刻分头行动,带着一种即将见证“奇迹”的兴奋。
很快,一口大铁锅架在了灶台的锅圈上,锅里装了满满一桶凉水,旁边堆起一小堆劈好的干柴。
等到黄泥干的差不多了,“点火!”徐蒙下令。
张伟点燃一把引火的软草,小心地从进风口塞进灶膛,然后加入细柴,火焰很快燃起。
“先别急!看火!”
徐蒙用手电照着进风口和灶膛。
“张伟,控制进风量!感觉火不够旺,就把进风口扒大点!感觉火苗要窜出来,或者烟太大,就压小点!王二柱,你盯着烟囱的烟,颜色和浓淡!”
学生们屏息凝神。
灶膛里,火焰在徐蒙设计的聚火膛形状和拦火圈的“约束”下,果然不像普通灶那样四散,而是明显地向锅底中心聚拢,火舌有力地舔舐着锅底。
烟囱里冒出的烟,起初是白的,很快变成了淡淡的青色,显示燃烧比较充分。
“计时开始!”
徐蒙看着腕表,下达指令。
王二柱立刻在笔记本上记下时间。
所有人都紧张地盯着那口大锅,听着锅里水从无声到渐渐发出细微的“嘶嘶”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五分钟...锅底开始出现细密的小气泡。
十分钟...小气泡变大,密集,水面开始轻微晃动。
十五分钟...水开始发出持续的“哗哗”声,气泡翻滚,水蒸气大量冒出!
“开了!水开了!”
张伟盯着翻滚的水面,激动地大喊,同时迅速记下时间,“十五分二十秒!”
“多少?”
王二柱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么快?我家那土灶烧开这么一大锅水,起码得小半个钟头(三十分钟)!”
其他男生也发出惊叹。
“还没完!”徐蒙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但眼神依旧专注。
“张伟,保持火势!继续烧!王二柱,记录柴火消耗!”
徐蒙让张伟保持中火,继续烧了十分钟,观察灶台的保温性能。
期间,徐蒙用手感受了一下灶体外壁的温度,明显比传统灶凉快不少,说明保温层和回烟道有效减少了热量散失。
“停火!”徐蒙再次下令。王二柱立刻称量了剩下的柴火,飞快计算:“报告徐主任!烧开这锅水,共用干柴...3斤2两!保持沸腾十分钟,额外用了1斤柴!总共4斤2两!”
“记录下来。”
徐蒙点点头,然后看向围观的男生们,“都看到了?感觉怎么样?”
“太快了!省时间!”一个男生抢着说。
“省柴!太省柴了!我家烧这么一大锅,起码得六七斤柴!”王二柱咂舌道,他可是亲眼看着用了多少柴。
“这火...看着就带劲!都冲着锅底去!”王二柱指着灶膛里还未熄灭的余烬。
“徐主任,这...这灶真神了!就这么改改,能省这么多?”另一个男生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原理都在图纸上写着呢。”
徐蒙指着地上那张牛皮纸,看着学生们兴奋又带着求知欲的脸。
“这个灶还很粗糙,材料、密封、保温都可以改进。但方向是对的。”
“徐主任。”
张伟看着那简易的灶台,眼神发亮。
“那...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弄得更像样点?或者...想想别的法子?”
“当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