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阿宁说得对-《我那落魄小相公位极人臣了》

  “您不用担心,青河聪明自律,无需费心,并不会耽搁我的时间。”

  若真有耽搁他时间的人,那也是她那闺女,而不是的丁小弟。

  丁宁斜眼瞅他,这是话里有话?

  崔瑨目不斜视,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她心里没数么。

  两人无声交战,罗氏和丁小弟互看一眼。

  回到村里,双方在岔路口分开,各自归家去。

  丁小弟急着回去,养蚯蚓的屋子要保持温度,他们出门的时间有点久了,就怕把蚯蚓冻着了。

  崔九郎也着急回家,身娇体弱的母亲一个人在屋里,叫他如何能放心。

  两人回到崔家,院门是拴着的。

  崔瑨正要拍门,丁宁已经从边上的院墙翻了过去。

  “……”

  爬墙进自家院门,这种事也只有这个婆娘做得出来了。

  “你用得着这么着急么?”推开院门,崔九郎就出声训斥。

  有门不敲非要爬墙,这毛病可不能惯着。

  被训的人却不见踪影。

  她是急着上茅房去了么?崔瑨四下看了看。

  厨房有动静传出来,他大步走了过去。

  “……您以后没事少进厨房。”

  丁宁的声音带着气恼。

  崔九郎一进来就瞧见自己的母亲像个做错事的小孩一样,耷拉着脑袋,手背在身后站在一旁。

  “你怎么对母亲说话的?”

  他的声音也带上了几分气恼,母亲做错事,好好说就行了,语气怎么能这般严厉呢。

  “哼,你自己看看吧。”

  丁宁把美人婆婆藏在身后的衣袖拉了起来。

  粉色加棉的袄子上,有几个黢黑的小麻点,仔细一看是被火星子烫到的印子。

  崔瑨的脸色立即变了,拉着母亲上下仔细检查,

  “娘,哪里被烫着了?”

  “没有,就是有跟柴火从灶口掉出来,我一时没注意,袖子被烫了几个小口子。”

  梅氏不安地扯了扯袖口。

  “她手被烫了几个印子。”

  丁宁把她的袖口往后一捋,露出细白手腕,上面有三四个被烫伤的小印子。

  崔瑨牵过母亲的手,一脸心痛道:“您以后没事不要进厨房。”

  “看吧,差点出大事了吧。”

  还嫌她说话语气不好,听听他自己的语气,火气是不是比她还要大。

  “娘就是想着你们快回来了,所以到厨房烧点热水,等你们回来好有热水喝。”

  梅氏知道自己又让孩子们担心了,心里很是自责。

  外面天气冷,原本是想给孩子们烧点热水喝,结果她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您身体不好,不用操心这些琐事,我们回来会自己动手的。”

  美人婆婆一双好看的眼睛里满满都是愧疚,丁宁哪敢再责备她。

  她略一俯身,双手一托抱起了美人婆婆。

  梅氏轻呼一声,下意识揽住儿媳妇纤细的肩头。

  崔瑨嘴角抽了抽,哪家儿媳妇会动不动抱起婆婆的,偏她就要这么干。

  一点也不怕尴尬,脸皮是真够厚的。

  “我把娘送回屋里,一会儿找王爷爷拿点药膏搽搽。”

  丁宁抱着美人婆婆回西屋,壁炉内还燃着火,屋里暖烘烘的。

  把美人婆婆放在床沿坐好,拎起她衣袖语重心长道:

  “娘,您可别再乱动火了,瞅瞅这衣裳,若是火顺着衣裳烧起来,家里又没人,您这小命还能保得住么?”

  美人婆婆比她还要不适合干厨房的活,笨手笨脚的,又没什么经验很容易就出问题。

  “嗯,下次不会了。”梅氏也有些后怕,衣袖被烧了好几个窟窿,若是直接烫在皮肤上,那肯定要起大水泡的。

  “可惜这件新衣裳了,我还没穿几次呢。”

  梅氏轻声叹气,表情有些失落。

  这衣料还是儿媳妇特地给她买的呢,太可惜了。

  “您在这几个窟窿上各绣几朵花就遮住了,您要觉得不好看,也可以对称着绣,两个袖口都有花也不会显得突兀了。”

  丁宁给她提建议,这几个窟窿补补还是能看的。

  梅氏听完,脸上那点失落立即消失无踪,

  “阿宁说得对,绣几朵桃花或者梅花就能遮掩住了,阿宁你可真聪明。”

  这孩子不仅力气大,人也很聪慧。

  “嗯,绣啥都行,只要您喜欢就行。”

  美人婆婆越来越有夸夸团的倾向了,有事没事总对她一阵夸,

  “阿宁说得对,阿宁真聪明,阿宁做得好……”

  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阿宁说得对。”

  丁宁有时候都被她的无脑夸弄得老脸一红。

  从西屋出来,丁宁出了院门朝王大夫家溜去。

  王大夫正忙着翻药材,听到她的来意,给她找出了烫伤膏,

  “若伤得不严重,早晚擦一擦就行了。”

  “不是太严重,烫了几个红印子。”

  若是她被烫到这样的红印子,她才懒得管呢。

  但美人婆婆不同,有些人天生就带着被宠爱属性的。

  “王爷爷,你屋里装壁炉了么?”

  老大夫也快七十了,这样大年纪的老人可经不起冻。

  “没呢,泥瓦匠太抢手了,还得等两三天才轮到我这里。”

  老大夫倒不着急,往年没取暖壁炉日子也一样过,

  “你这娃脑子挺灵活,你咋知道这种壁炉是该怎么砌的?”

  “哦,就是听别人说起过,多留点心眼让泥瓦匠试试。”

  “那你咋没弄成北方的那种火炕?”

  “火炕不好弄呀,不然我是真想砌一个。”

  “确实,盘火炕是有讲究的,这边鲜有会盘火炕的人。”

  王老大夫叹了口气,心神似乎陷入了某种回忆中。

  “王爷爷,家里的柴火够用么?”

  丁宁四下瞧瞧,厨房边上摞着不少柴火,看似不缺柴的样子,但她还是问了一句。

  毕竟老头年纪这么大了,也不大可能跑山上去砍柴挑柴了。

  “够用,你这孩子就别瞎操心了,我虽然是个孤寡老头,可在这村里有的是帮我干活的人。”

  乡下人家大多都是质朴的,诊费拿不出就用各种东西抵,柴火也是其中之一。

  就算没给人看病,也有不少村民会给他送柴,就连挑水,隔壁好几家都轮着帮他挑。

  细算起来,他除了缺点钱,别的方面大多也不缺啥了。

  “不缺就好,若是缺柴火了,就告诉我一声,别的东西我不一定有,柴火那是肯定少不了的。”

  丁宁把烫伤膏的钱付了,笑着和王老头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