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6章 道祖李耳-《三国:乱世第一枭雄》

  【叮,使用春秋专属召唤卡进行召唤,召唤中......恭喜宿主召唤出春秋时期名人李耳,植入身份为:大秦道家和道教的共主!】

  【叮,扫描完毕!

  李耳

  武力值:???

  统帅值:???

  智力值:???

  政治值:???

  道术值:???

  教育值:???

  文学值:???

  神兵利器:方便铲(使用时,全属性提升1点)

  神驹宝马:青牛(骑乘时,全属性提升1点)

  技能一无为而治:李耳在教导弟子时,全属性提升10点,弟子的学习效率提升2倍,同时有概率提升1-5点智力值的属性上限。

  技能二道法自然:李耳在教导弟子道术时,全属性提升10点,弟子学习道术的效率提升2倍,同时有概率提升1-5点道术值的属性上限。

  技能三道祖:李耳在担任道家或道教之主时,全属性提升10点,李耳在使用道术时,全属性提升10点。】

  老子大约于周灵王元年(即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公元前571年)在楚国苦县呱呱坠地(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他出生于陈国苦县)。

  据权威史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乃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的杰出人士。

  然而,由于不同文献的记载存在出入,古今众多学者对于老子的籍贯问题看法不一,主要形成了楚国、陈国、宋国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具体的争议详情可参见本词条“籍贯之争”部分。

  时光流转至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经贤能之士的举荐,老子凭借自身卓越的学识与才能,得以进入周王室,担任守藏室史这一重要职务,主要负责管理周王室浩如烟海的藏书。

  在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曾怀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师从常枞(商容)潜心学习各类知识,为日后的仕途与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周王室内部权力斗争激烈,老子不幸遭权贵排挤打压,被甘简公免去了守藏室史之职。无奈之下,老子选择出游鲁国。

  在鲁国巷党,老子受友人之托,主持了一场庄重的葬礼,而当时年仅17岁的孔子听闻此事,特意前来助葬。

  葬礼过程中,年轻的孔子被老子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于是虚心向老聃请教礼仪之事,这也开启了两位思想巨擘之间的一段佳话。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或许是周王室意识到了老子的重要性,老子被甘平公召回,再次担任守藏室史,继续为周王室守护和传承文化知识。

  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26岁的孔子怀着对知识的无限追求和对周文化的崇敬,前往周国观光学习。

  在此期间,孔子特意拜访了老子,两位大师就诸多学问和人生哲理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携带大量典籍逃往楚国,而老子因所管理的典籍被卷入其中,因此被罢免了守藏室史之职。

  此后,老子回到故里居住,在故乡的宁静中沉淀思绪。

  不久之后,老子决定前往秦国,至于具体启程的年代,由于历史久远,已无法确切考证。

  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在学术和思想上有了一定造诣,但依然渴望得到老子的指点。

  于是,孔子南行至老子故里,再次向老子请教学问,进一步汲取智慧的养分。

  大约在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目睹周王朝在历史的洪流中日益衰败,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心怀悲悯与无奈的老子决定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寻找心灵的归宿和世间的真理。

  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素来十分敬佩老子的学识和品德,听闻老子来到函谷关,不禁满心欢喜,赶忙以礼相迎。

  然而,当他得知老子要出关云游,从此可能再难相见时,又深感惋惜。

  为了能留住老子的智慧,尹喜诚恳地对老子说:“先生若想出关也可以,但需留下一部着作,以惠泽后世。”

  老子听后,微微点头,便在函谷关停留数日,潜心创作。

  数日后,他交给尹喜一篇约五千字的着作,据说,这部凝聚着老子深邃思想的着作便是后来流传于世的《道德经》。

  随后,老子骑着那头相伴多年的大青牛,悠然离去,相传他归隐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修炼,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相传老子极为长寿,大约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在秦国安然逝世,享年一百零一岁。

  《庄子·养生主》记载:“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不过,对于老子的寿命,后世也存在不同看法,胡适认为老子至多不过活了九十多岁。

  在历史的长河中,老子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又被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足见其在后世受到的尊崇与敬仰。

  .......

  老子的着作与思想,经悠悠岁月的雕琢与沉淀,已然化作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在道家内部,老子思想宛如巍峨高山,地位尊崇至极,其影响之深远,无人可与之比肩,而在道家之外,它亦如绚烂的烟火,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辐射范围之广,令人惊叹。

  其影响力如潺潺溪流,全面渗透至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修辞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为这些学科的发展开辟了独特的视角,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学术探索的道路。

  同时,它又似强劲的春风,广泛吹拂到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实践领域,在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以及社会实践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自先秦以降,研究老子、注释《老子》的着作到元朝时便已超过三千余种,这一庞大的数字,无疑彰显了其思想的无穷魅力与持久的研究热度。

  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便已悄然出现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这一现象表明,老子思想在遥远的西方大地也激起了关注的涟漪。

  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更是涌现出多达六十余种的《道德经》译文,犹如百花齐放,竞相绽放。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着名学者,皆对《道德经》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纷纷撰写专着或专论,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为老子思想的传播与弘扬添砖加瓦。

  老子凭借其深邃而高远的思想,成为西方人眼中与孔子等并驾齐驱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其声誉跨越千山万水,传遍世界各地。

  雅斯贝尔斯在提出“轴心时期”理论之后,又在《大哲学家》一书中将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列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同时把老子列入“原创性形而上学家”,这一评价无疑是对老子思想高度的重要认可与肯定,犹如为其戴上了一顶璀璨的桂冠。

  如今,老子思想早已冲破国界的枷锁,跨越时空的藩篱,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如潺潺清泉,持续滋养着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