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门口的那棵老槐树又落了一层叶,金黄的碎影铺在青石板上,像谁不小心打翻了装着阳光的匣子。苏老爷子坐在堂屋的太师椅上,手里摩挲着一个红绸包裹的物件,指腹蹭过绸面的纹路,像是在数着岁月的刻度。
“爷爷,您又在看那个?”十五岁的苏明远背着书包跨进门槛,校服领口还沾着外面的寒气。他放下书包时,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爷爷膝头的红绸上——那里面裹着的东西,他从小看到大,却总觉得隔着层薄雾,看不真切。
苏老爷子抬眼,浑浊的眼珠里泛起些微光:“明远,过来。”
少年依言走过去,看着爷爷小心翼翼地掀开红绸。底下露出的是个深褐色的账本,封皮是磨得发亮的牛皮,边角处有些地方已经开裂,露出里面泛黄的纸页。账本的厚度比他用过的任何练习册都要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像捧着一块浸了百年雨水的石头。
“知道这是什么吗?”老爷子的声音带着些沙哑,像是从旧时光里捞出来的。
“账本啊。”苏明远答得轻快,“您说过,是咱们苏家祖上传下来的。”
“是账本,又不止是账本。”老爷子把账本推到他面前,“你爹走得早,这些事本该他教你。今天,该让你好好认认它了。”
苏明远的手刚碰到账本封面,就被那粗糙的质感惊了一下。他记得小时候偷摸翻看过一次,被爷爷发现后罚站了半个时辰,从那以后便只敢远远看着。此刻指尖传来的温度,混着淡淡的霉味和墨香,倒让他心里生出些莫名的郑重。
“翻开看看。”老爷子说。
少年深吸一口气,掀开了第一页。纸页脆得像晒干的叶子,稍一用力就发出“沙沙”的呻吟。上面是用毛笔写的字,笔锋遒劲,墨迹早已发黑,却依旧能看出落笔时的力道。
“这是你太爷爷的太爷爷,苏振南公,写下的第一笔账。”老爷子的声音飘得很远,“那会儿还是光绪年间,咱家就开着个小布庄,在城南的巷子里,就两张门板那么大的铺面。”
苏明远的目光落在字迹上:“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初六,进蓝粗布十匹,银三两二钱。售予张记豆腐坊一尺,钱五文。”字里行间还有些歪歪扭扭的小注,像是“布质稍次,需折价”“张老板赊账,月底催”。
“你太爷爷那会儿,城里刚通了火车,洋布像潮水似的涌进来,咱们的土布卖不动。”老爷子的手指点在“布质稍次”那行字上,“他就带着账本跑遍了周边的村镇,记着谁家需要厚实的粗布做冬衣,谁家偏好靛蓝的颜色,连哪家的媳妇坐月子要多扯三尺布做襁褓,都记在后面的空页上。”
苏明远翻到后面,果然看到几页密密麻麻的小字,记着“李家庄李老栓,家有五口,每年冬月需布四匹”“王村王寡妇,偏好青灰,可赊账”。字迹从遒劲慢慢变得潦草,最后几页的笔画甚至有些颤抖。
“太爷爷是生病去世的吗?”少年轻声问。
老爷子摇摇头,眼里泛起些湿意:“是染坊起了大火,他冲进火场抢账本,被砸下来的横梁伤了腿。那时候没钱治,拖了半年就走了。走之前攥着我的手说,账本在,生意就还能再做起来。”
苏明远的指尖在那页颤抖的字迹上停住,仿佛能摸到当年太爷爷落笔时的挣扎。他继续往后翻,第二本账的字迹换了个人,笔锋圆润些,却带着股执拗的劲。
“这是你太爷爷,苏守业公。”老爷子说,“他接手的时候,布庄早就没了,就剩这个账本。他推着独轮车走街串巷,把账本上记着的老主顾一个个找回来。你看这里。”
老爷子指向一页用红笔圈住的记录:“民国十八年,大旱。城西的赵大户要订二十匹细布,给儿子做新婚礼服。太爷爷知道乡下颗粒无收,好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就把布换成了粗粮,记着‘赵公欠布二十匹,抵粮五石,待丰年再议’。”
后面附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像是从什么地方撕下来的,上面用铅笔写着:“守业兄,大恩不言谢。来年秋收,必奉还。”字迹被水浸过,有些模糊,却透着股真诚。
“太爷爷就不怕他赖账吗?”苏明远问。
“他说,做生意先做人。账本上记的是钱,心里记的得是情分。”老爷子笑了笑,“后来赵大户真的送来了双倍的粮食,还把周围的乡邻都介绍过来。那时候太爷爷常说,这账本啊,记着的不是数目,是人心。”
少年继续往后翻,账本的纸张渐渐变得好起来,有的甚至是用机关单位的公文纸背面写的。字迹也换了,带着些生硬的笔锋,像是刚学写字不久的人。
“这是你爷爷我。”老爷子的声音低了些,“建国后公私合营,咱家的布庄并入了供销社。我成了售货员,每天记账,用的都是这种纸。你看这里。”
他指向1960年的一页,上面记着:“三月五日,售红糖三两给张奶奶,记账。备注:孙儿发烧,需红糖煮姜茶。”后面用很小的字写着:“自己垫付,勿让老人知。”
“那时候物资紧张,红糖是凭票供应的。张奶奶家没票,又急着给孙子治病。”老爷子叹了口气,“我把自己的票让给她,怕她过意不去,就记在账上,想着以后忘了也好。”
苏明远翻到下一页,果然看到几个月后有一行字:“张奶奶还红糖票一张,外加鸡蛋两个。”字迹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像是当时记账的人心情很好。
“后来呢?”少年追着问。
“后来啊,改革开放,我从供销社退了休,拿着攒下的钱,还有这个账本,又开了家小百货店。”老爷子指着1983年的记录,“你看,第一笔生意是卖了一瓶酱油,五毛钱。买主是当年赵大户的孙子,他说家里还留着太爷爷写的那张纸条,特意绕路来照顾生意。”
账本往后,字迹渐渐变得熟悉起来——那是他父亲的字。父亲的字清隽有力,记的账也更规范,分了进货、销售、库存几栏,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注。
“你爹接手的时候,百货店已经改成了超市。”老爷子的声音轻了些,“他是大学生,会用电脑,但每天晚上还是要把账目抄到这个账本上。他说,敲键盘记的账是给税务局看的,写在这上面的,才是给苏家后人看的。”
苏明远的目光停在2008年的一页上。那页的字迹有些凌乱,像是写得很急。上面记着:“汶川地震,捐物资一批,计五千二百元。”后面没有写收入,只画了一条长长的横线,横线下面是父亲的小字:“国难当头,账可免,心不可亏。”
他记得那年,父亲把超市里一半的方便面和矿泉水都捐了出去,还关了店门去当志愿者,回来的时候晒得黝黑,手上全是裂口。那时候他还小,缠着父亲问为什么把东西都送出去,父亲只是摸摸他的头,说:“有些账,不能只算赚了多少。”
再往后翻,就是空白的纸页了。最后一次记录停在2015年,父亲的字迹已经很淡,像是没了力气:“明远十三岁,当知勤俭,当明事理。账本……传下去。”
那是父亲生病住院前写的最后一笔。苏明远的眼眶有些发热,他赶紧翻到最后一页,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别的,却发现那里夹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个穿着西装的年轻人,抱着个襁褓里的婴儿,笑得一脸灿烂。那是父亲刚结婚的时候,怀里的婴儿就是他。
“明远,”老爷子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这些年,总有人劝我,说现在都用电子记账了,这破账本早就该扔了。可我知道,扔不得。”
他拿起账本,轻轻拍了拍:“你太爷爷的账本,记着怎么在乱世里活下去;你爷爷的账本,记着怎么在变迁里守本分;你爹的账本,记着怎么在新时代里不忘本。这一本本,不是数字堆起来的,是咱们苏家一辈辈人走过来的路。”
苏明远抬起头,看到爷爷眼里的光。那光芒里,有太爷爷在火场里的决绝,有太爷爷在旱季里的慈悲,有爷爷在供销社里的坚守,还有父亲在地震后的担当。
“今天把账本交给你,不是让你学怎么记账。”老爷子把账本递到他手里,“是想让你知道,咱们苏家做了一百多年的生意,没发过横财,没坑过人,靠的不是精明,是心里的那本账。那本账上,记着诚信,记着情义,记着责任。”
少年双手接过账本,这一次,他觉得那重量里,不仅有纸页和墨迹,还有更沉的东西。像是太爷爷磨破的布鞋,太爷爷独轮车的吱呀声,爷爷柜台后的算盘响,还有父亲关店门时的背影。
“爷爷,我懂了。”他轻声说。
“懂了就好。”老爷子笑了,“以后,这账本就归你管了。不用每天都写,什么时候觉得心里有话想记下,什么时候觉得有些事不能忘,就写上去。等将来你有了孩子,再把它传下去。”
苏明远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把账本重新包好红绸。外面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红绸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像是给这百年的故事,又添了新的注脚。
他把账本放进自己的书包里,感觉那重量像是种嘱托。背上书包的时候,他忽然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做生意,赚的是利,传的是心。”
堂屋门口的老槐树下,几片叶子还在悠悠地落着。苏明远抬头望了望,觉得那飘落的姿态,像是账本上一个个被郑重写下的字迹,轻轻落在时光里,却在泥土里扎了根。
他知道,从今天起,他的书包里不仅有课本和作业,还有了更重要的东西。那是一本代代相传的账本,也是一条需要他继续走下去的路。而这条路的尽头,或许就藏在那些泛黄的纸页里,藏在那些被时光磨亮的字迹里,藏在苏家一辈辈人从未变过的心里。
“爷爷,您又在看那个?”十五岁的苏明远背着书包跨进门槛,校服领口还沾着外面的寒气。他放下书包时,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爷爷膝头的红绸上——那里面裹着的东西,他从小看到大,却总觉得隔着层薄雾,看不真切。
苏老爷子抬眼,浑浊的眼珠里泛起些微光:“明远,过来。”
少年依言走过去,看着爷爷小心翼翼地掀开红绸。底下露出的是个深褐色的账本,封皮是磨得发亮的牛皮,边角处有些地方已经开裂,露出里面泛黄的纸页。账本的厚度比他用过的任何练习册都要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像捧着一块浸了百年雨水的石头。
“知道这是什么吗?”老爷子的声音带着些沙哑,像是从旧时光里捞出来的。
“账本啊。”苏明远答得轻快,“您说过,是咱们苏家祖上传下来的。”
“是账本,又不止是账本。”老爷子把账本推到他面前,“你爹走得早,这些事本该他教你。今天,该让你好好认认它了。”
苏明远的手刚碰到账本封面,就被那粗糙的质感惊了一下。他记得小时候偷摸翻看过一次,被爷爷发现后罚站了半个时辰,从那以后便只敢远远看着。此刻指尖传来的温度,混着淡淡的霉味和墨香,倒让他心里生出些莫名的郑重。
“翻开看看。”老爷子说。
少年深吸一口气,掀开了第一页。纸页脆得像晒干的叶子,稍一用力就发出“沙沙”的呻吟。上面是用毛笔写的字,笔锋遒劲,墨迹早已发黑,却依旧能看出落笔时的力道。
“这是你太爷爷的太爷爷,苏振南公,写下的第一笔账。”老爷子的声音飘得很远,“那会儿还是光绪年间,咱家就开着个小布庄,在城南的巷子里,就两张门板那么大的铺面。”
苏明远的目光落在字迹上:“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初六,进蓝粗布十匹,银三两二钱。售予张记豆腐坊一尺,钱五文。”字里行间还有些歪歪扭扭的小注,像是“布质稍次,需折价”“张老板赊账,月底催”。
“你太爷爷那会儿,城里刚通了火车,洋布像潮水似的涌进来,咱们的土布卖不动。”老爷子的手指点在“布质稍次”那行字上,“他就带着账本跑遍了周边的村镇,记着谁家需要厚实的粗布做冬衣,谁家偏好靛蓝的颜色,连哪家的媳妇坐月子要多扯三尺布做襁褓,都记在后面的空页上。”
苏明远翻到后面,果然看到几页密密麻麻的小字,记着“李家庄李老栓,家有五口,每年冬月需布四匹”“王村王寡妇,偏好青灰,可赊账”。字迹从遒劲慢慢变得潦草,最后几页的笔画甚至有些颤抖。
“太爷爷是生病去世的吗?”少年轻声问。
老爷子摇摇头,眼里泛起些湿意:“是染坊起了大火,他冲进火场抢账本,被砸下来的横梁伤了腿。那时候没钱治,拖了半年就走了。走之前攥着我的手说,账本在,生意就还能再做起来。”
苏明远的指尖在那页颤抖的字迹上停住,仿佛能摸到当年太爷爷落笔时的挣扎。他继续往后翻,第二本账的字迹换了个人,笔锋圆润些,却带着股执拗的劲。
“这是你太爷爷,苏守业公。”老爷子说,“他接手的时候,布庄早就没了,就剩这个账本。他推着独轮车走街串巷,把账本上记着的老主顾一个个找回来。你看这里。”
老爷子指向一页用红笔圈住的记录:“民国十八年,大旱。城西的赵大户要订二十匹细布,给儿子做新婚礼服。太爷爷知道乡下颗粒无收,好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就把布换成了粗粮,记着‘赵公欠布二十匹,抵粮五石,待丰年再议’。”
后面附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像是从什么地方撕下来的,上面用铅笔写着:“守业兄,大恩不言谢。来年秋收,必奉还。”字迹被水浸过,有些模糊,却透着股真诚。
“太爷爷就不怕他赖账吗?”苏明远问。
“他说,做生意先做人。账本上记的是钱,心里记的得是情分。”老爷子笑了笑,“后来赵大户真的送来了双倍的粮食,还把周围的乡邻都介绍过来。那时候太爷爷常说,这账本啊,记着的不是数目,是人心。”
少年继续往后翻,账本的纸张渐渐变得好起来,有的甚至是用机关单位的公文纸背面写的。字迹也换了,带着些生硬的笔锋,像是刚学写字不久的人。
“这是你爷爷我。”老爷子的声音低了些,“建国后公私合营,咱家的布庄并入了供销社。我成了售货员,每天记账,用的都是这种纸。你看这里。”
他指向1960年的一页,上面记着:“三月五日,售红糖三两给张奶奶,记账。备注:孙儿发烧,需红糖煮姜茶。”后面用很小的字写着:“自己垫付,勿让老人知。”
“那时候物资紧张,红糖是凭票供应的。张奶奶家没票,又急着给孙子治病。”老爷子叹了口气,“我把自己的票让给她,怕她过意不去,就记在账上,想着以后忘了也好。”
苏明远翻到下一页,果然看到几个月后有一行字:“张奶奶还红糖票一张,外加鸡蛋两个。”字迹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像是当时记账的人心情很好。
“后来呢?”少年追着问。
“后来啊,改革开放,我从供销社退了休,拿着攒下的钱,还有这个账本,又开了家小百货店。”老爷子指着1983年的记录,“你看,第一笔生意是卖了一瓶酱油,五毛钱。买主是当年赵大户的孙子,他说家里还留着太爷爷写的那张纸条,特意绕路来照顾生意。”
账本往后,字迹渐渐变得熟悉起来——那是他父亲的字。父亲的字清隽有力,记的账也更规范,分了进货、销售、库存几栏,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注。
“你爹接手的时候,百货店已经改成了超市。”老爷子的声音轻了些,“他是大学生,会用电脑,但每天晚上还是要把账目抄到这个账本上。他说,敲键盘记的账是给税务局看的,写在这上面的,才是给苏家后人看的。”
苏明远的目光停在2008年的一页上。那页的字迹有些凌乱,像是写得很急。上面记着:“汶川地震,捐物资一批,计五千二百元。”后面没有写收入,只画了一条长长的横线,横线下面是父亲的小字:“国难当头,账可免,心不可亏。”
他记得那年,父亲把超市里一半的方便面和矿泉水都捐了出去,还关了店门去当志愿者,回来的时候晒得黝黑,手上全是裂口。那时候他还小,缠着父亲问为什么把东西都送出去,父亲只是摸摸他的头,说:“有些账,不能只算赚了多少。”
再往后翻,就是空白的纸页了。最后一次记录停在2015年,父亲的字迹已经很淡,像是没了力气:“明远十三岁,当知勤俭,当明事理。账本……传下去。”
那是父亲生病住院前写的最后一笔。苏明远的眼眶有些发热,他赶紧翻到最后一页,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别的,却发现那里夹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个穿着西装的年轻人,抱着个襁褓里的婴儿,笑得一脸灿烂。那是父亲刚结婚的时候,怀里的婴儿就是他。
“明远,”老爷子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这些年,总有人劝我,说现在都用电子记账了,这破账本早就该扔了。可我知道,扔不得。”
他拿起账本,轻轻拍了拍:“你太爷爷的账本,记着怎么在乱世里活下去;你爷爷的账本,记着怎么在变迁里守本分;你爹的账本,记着怎么在新时代里不忘本。这一本本,不是数字堆起来的,是咱们苏家一辈辈人走过来的路。”
苏明远抬起头,看到爷爷眼里的光。那光芒里,有太爷爷在火场里的决绝,有太爷爷在旱季里的慈悲,有爷爷在供销社里的坚守,还有父亲在地震后的担当。
“今天把账本交给你,不是让你学怎么记账。”老爷子把账本递到他手里,“是想让你知道,咱们苏家做了一百多年的生意,没发过横财,没坑过人,靠的不是精明,是心里的那本账。那本账上,记着诚信,记着情义,记着责任。”
少年双手接过账本,这一次,他觉得那重量里,不仅有纸页和墨迹,还有更沉的东西。像是太爷爷磨破的布鞋,太爷爷独轮车的吱呀声,爷爷柜台后的算盘响,还有父亲关店门时的背影。
“爷爷,我懂了。”他轻声说。
“懂了就好。”老爷子笑了,“以后,这账本就归你管了。不用每天都写,什么时候觉得心里有话想记下,什么时候觉得有些事不能忘,就写上去。等将来你有了孩子,再把它传下去。”
苏明远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把账本重新包好红绸。外面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红绸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像是给这百年的故事,又添了新的注脚。
他把账本放进自己的书包里,感觉那重量像是种嘱托。背上书包的时候,他忽然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做生意,赚的是利,传的是心。”
堂屋门口的老槐树下,几片叶子还在悠悠地落着。苏明远抬头望了望,觉得那飘落的姿态,像是账本上一个个被郑重写下的字迹,轻轻落在时光里,却在泥土里扎了根。
他知道,从今天起,他的书包里不仅有课本和作业,还有了更重要的东西。那是一本代代相传的账本,也是一条需要他继续走下去的路。而这条路的尽头,或许就藏在那些泛黄的纸页里,藏在那些被时光磨亮的字迹里,藏在苏家一辈辈人从未变过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