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雨丝斜斜扫过聚福楼的青瓦,账房里的算盘珠子噼啪声被檐角滴落的水声揉得发绵。沈砚之捏着毛笔的手顿了顿,墨汁在泛黄的账册上晕开一小团黑影,像块洗不掉的霉斑。
“陈掌柜,这上月的绸缎款,怎么对不上?”他把账本往前推了推,指腹按在“苏州胡记”那一行,“库房实收十四匹云锦,账上却记了十七匹。”
陈掌柜的山羊胡抖了抖,接过账本时,袖口沾着的油星子蹭在了纸页上。他眯着眼瞅了半晌,忽然拍了下大腿:“嗨,这不是上月三姑娘出嫁,东家特特留了三匹做嫁妆么?当时忙着摆酒,忘了让你记上。”
沈砚之的眉头拧得更紧了。他推开窗,让潮湿的风灌进屋里,吹散鼻尖萦绕的脂粉气——那是方才二奶奶派丫鬟送来点心时,丫鬟裙摆扫过账台留下的味道。“陈掌柜,聚福楼的规矩,进出账目不论公私,都得有字据。东家留了绸缎,可有他亲笔批的条子?”
“沈先生这是说的什么话!”陈掌柜的脸涨成了猪肝色,他往账台上拍了拍烟袋锅,烟灰簌簌落在算盘上,“东家自个儿家的姑娘出嫁,拿几匹绸缎还要写条子?你这账房先生是新来的,不懂这里的规矩!”
沈砚之确实是新来的。三个月前,前任账房先生在查库房时,被突然倒塌的货架砸断了腿,躺在家中养伤。东家周老爷不知从哪里寻来沈砚之,这人戴着副细框眼镜,说话总是慢条斯理,却把账本理得比算盘珠子还清楚。
“规矩就是规矩。”沈砚之从抽屉里取出一叠票据,每张都用细麻绳捆得整整齐齐,“去年冬至,东家给老太太买的貂皮,有二奶奶的签字;前儿三少爷拿去打赏戏子的银子,有管家的手印。怎么到了三姑娘这里,就成了‘不用记’?”
雨下得更急了,打在窗棂上噼啪作响。陈掌柜的手指在账页上戳来戳去,声音却矮了半截:“那……那许是我忘了收条子。沈先生通融通融,先把这账平了,回头我去跟东家说一声便是。”
“平不了。”沈砚之把账本合上,封面“聚福楼”三个烫金大字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冷光,“少了三匹云锦,合银二十七两。要么补条子,要么从库房盘查,找出这三匹绸缎的去向。”
“你!”陈掌柜气得吹胡子瞪眼,他猛地想起什么,忽然压低声音,“沈先生,你初来乍到,有些事不必太较真。这聚福楼的账目,哪能丁是丁卯是卯?前两年……”
“前两年的账,我正在核对。”沈砚之打断他,从眼镜上方瞥了他一眼,“上个月的炭钱,比往年多支了五十斤;后厨采买的海参,斤两也短了三成。陈掌柜要不要一起说说?”
陈掌柜的脸瞬间白了。他后退半步,后腰撞在堆放着酒坛的架子上,坛子里的黄酒晃出些微,在青砖地上洇出深色的痕迹。“你别血口喷人!”他的声音发颤,却带着几分色厉内荏,“我在聚福楼当掌柜三十年,周老爷都敬我三分,轮得到你一个毛头小子指手画脚?”
“我只对账目负责。”沈砚之重新打开账本,提笔蘸了墨,“既然陈掌柜不肯补条子,那我只能在账上注明‘短少三匹,原因待查’,等东家回来亲自过目。”
“万万不可!”陈掌柜扑过来按住他的手,指甲缝里还嵌着些面粉——今早他去后厨监工做寿桃,想给三姑娘的嫁妆添些体面。“东家这几日在扬州对账,若是看到这行字,还以为是我中饱私囊!沈先生,算我求你了,这事儿……”
他的话没说完,账房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周老爷的三姑娘周玉茹站在门口,青绿色的裙裾被雨水打湿了大半,发髻上的珠花歪在一边,脸上还带着泪痕。
“陈伯伯,您别求他。”周玉茹的声音带着哭腔,她从袖中掏出一张揉得皱巴巴的纸条,扔在账台上,“这是我爹给我的,说让我拿三匹云锦。我……我忘了交给账房。”
沈砚之捡起纸条,上面果然是周老爷龙飞凤舞的字迹,只是墨迹有些模糊,像是被水浸过。他抬头看向周玉茹,这姑娘昨日出嫁时还笑靥如花,今日怎么这副模样?
“三姑娘,这纸条……”
“是我掉在轿子里了!”周玉茹跺了跺脚,泪珠儿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今日回门,我才在轿垫底下找到。陈伯伯怕你为难,才想替我遮掩,你倒好,揪着不放,是觉得我们聚福楼容不下你这尊大佛吗?”
沈砚之捏着纸条的手指紧了紧。他能闻到姑娘身上的胭脂香里混着淡淡的酒气,想来是回门宴上喝了几杯。可这纸条边缘的褶皱太过整齐,不像是在轿子里揉了一天的样子。
“姑娘息怒。”他把纸条铺平,用镇纸压住,“既有东家的手谕,这账自然能平。只是方才陈掌柜说‘忘了收条子’,如今看来,是姑娘忘了交。以后还请姑娘记着,账目之事,马虎不得。”
“你!”周玉茹气得脸通红,转身就往外跑,刚到门口,就撞进一个人怀里。
“这是怎么了?”周老爷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穿着件藏青色的绸衫,手里还提着个湿漉漉的包袱,显然是刚从扬州赶回来。
“爹!”周玉茹扑进父亲怀里哭起来,“这账房先生欺负我,还说陈伯伯的不是!”
周老爷皱了皱眉,看向账房里的两人。陈掌柜低着头,手不停地摩挲着烟袋锅;沈砚之则站在账台后,神色平静,仿佛刚才的争吵与他无关。
“沈先生,到底出了什么事?”周老爷走进账房,拿起那张被镇纸压住的纸条。
沈砚之把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隐瞒周玉茹的失态。末了,他补充道:“东家,并非我有意较真。只是聚福楼近来账目总有出入,若不仔细核查,恐生祸端。”
周老爷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他把纸条捏在手里,指节泛白。“玉茹,这纸条你是何时找到的?”
周玉茹的哭声戛然而止,她怯怯地瞟了陈掌柜一眼,嗫嚅道:“就……就在回门的轿子里……”
“胡说!”周老爷猛地把纸条摔在地上,“这纸条是我今早临走前,让陈掌柜交给你的!他说你忙着梳妆,没来得及拿,我特意嘱咐他务必交给账房,怎么会跑到你的轿子里去?”
陈掌柜“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额头抵着冰冷的青砖:“东家饶命!是小的糊涂!那三匹云锦……是小的偷偷拿给内侄女做嫁衣了,想着等下个月进了货再补上,谁知被沈先生查了出来。小的怕担责任,才让三姑娘帮忙遮掩……”
雨声似乎更大了,账房里一时鸦雀无声。周玉茹捂着脸,呜呜地哭起来。沈砚之弯腰捡起地上的纸条,上面的墨迹被泪水洇得更模糊了。
周老爷叹了口气,扶起陈掌柜:“老陈,你跟着我三十年,怎么犯这种糊涂?聚福楼能有今日,靠的就是‘诚信’二字,对内对外都一样。”他转向沈砚之,眼神里多了几分赞许,“沈先生,你做得对。以后这账目,就拜托你多费心了。”
沈砚之点点头,重新坐回账台前,拿起毛笔。雨还在下,但账房里的争吵声停了,只剩下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窗外连绵不绝的雨声交织在一起。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聚福楼的账房里,还有更多的“糊涂账”等着他去理清。而有些争吵,或许不必说出口,就在那一本本厚重的账册里,写得明明白白。
“陈掌柜,这上月的绸缎款,怎么对不上?”他把账本往前推了推,指腹按在“苏州胡记”那一行,“库房实收十四匹云锦,账上却记了十七匹。”
陈掌柜的山羊胡抖了抖,接过账本时,袖口沾着的油星子蹭在了纸页上。他眯着眼瞅了半晌,忽然拍了下大腿:“嗨,这不是上月三姑娘出嫁,东家特特留了三匹做嫁妆么?当时忙着摆酒,忘了让你记上。”
沈砚之的眉头拧得更紧了。他推开窗,让潮湿的风灌进屋里,吹散鼻尖萦绕的脂粉气——那是方才二奶奶派丫鬟送来点心时,丫鬟裙摆扫过账台留下的味道。“陈掌柜,聚福楼的规矩,进出账目不论公私,都得有字据。东家留了绸缎,可有他亲笔批的条子?”
“沈先生这是说的什么话!”陈掌柜的脸涨成了猪肝色,他往账台上拍了拍烟袋锅,烟灰簌簌落在算盘上,“东家自个儿家的姑娘出嫁,拿几匹绸缎还要写条子?你这账房先生是新来的,不懂这里的规矩!”
沈砚之确实是新来的。三个月前,前任账房先生在查库房时,被突然倒塌的货架砸断了腿,躺在家中养伤。东家周老爷不知从哪里寻来沈砚之,这人戴着副细框眼镜,说话总是慢条斯理,却把账本理得比算盘珠子还清楚。
“规矩就是规矩。”沈砚之从抽屉里取出一叠票据,每张都用细麻绳捆得整整齐齐,“去年冬至,东家给老太太买的貂皮,有二奶奶的签字;前儿三少爷拿去打赏戏子的银子,有管家的手印。怎么到了三姑娘这里,就成了‘不用记’?”
雨下得更急了,打在窗棂上噼啪作响。陈掌柜的手指在账页上戳来戳去,声音却矮了半截:“那……那许是我忘了收条子。沈先生通融通融,先把这账平了,回头我去跟东家说一声便是。”
“平不了。”沈砚之把账本合上,封面“聚福楼”三个烫金大字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冷光,“少了三匹云锦,合银二十七两。要么补条子,要么从库房盘查,找出这三匹绸缎的去向。”
“你!”陈掌柜气得吹胡子瞪眼,他猛地想起什么,忽然压低声音,“沈先生,你初来乍到,有些事不必太较真。这聚福楼的账目,哪能丁是丁卯是卯?前两年……”
“前两年的账,我正在核对。”沈砚之打断他,从眼镜上方瞥了他一眼,“上个月的炭钱,比往年多支了五十斤;后厨采买的海参,斤两也短了三成。陈掌柜要不要一起说说?”
陈掌柜的脸瞬间白了。他后退半步,后腰撞在堆放着酒坛的架子上,坛子里的黄酒晃出些微,在青砖地上洇出深色的痕迹。“你别血口喷人!”他的声音发颤,却带着几分色厉内荏,“我在聚福楼当掌柜三十年,周老爷都敬我三分,轮得到你一个毛头小子指手画脚?”
“我只对账目负责。”沈砚之重新打开账本,提笔蘸了墨,“既然陈掌柜不肯补条子,那我只能在账上注明‘短少三匹,原因待查’,等东家回来亲自过目。”
“万万不可!”陈掌柜扑过来按住他的手,指甲缝里还嵌着些面粉——今早他去后厨监工做寿桃,想给三姑娘的嫁妆添些体面。“东家这几日在扬州对账,若是看到这行字,还以为是我中饱私囊!沈先生,算我求你了,这事儿……”
他的话没说完,账房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周老爷的三姑娘周玉茹站在门口,青绿色的裙裾被雨水打湿了大半,发髻上的珠花歪在一边,脸上还带着泪痕。
“陈伯伯,您别求他。”周玉茹的声音带着哭腔,她从袖中掏出一张揉得皱巴巴的纸条,扔在账台上,“这是我爹给我的,说让我拿三匹云锦。我……我忘了交给账房。”
沈砚之捡起纸条,上面果然是周老爷龙飞凤舞的字迹,只是墨迹有些模糊,像是被水浸过。他抬头看向周玉茹,这姑娘昨日出嫁时还笑靥如花,今日怎么这副模样?
“三姑娘,这纸条……”
“是我掉在轿子里了!”周玉茹跺了跺脚,泪珠儿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今日回门,我才在轿垫底下找到。陈伯伯怕你为难,才想替我遮掩,你倒好,揪着不放,是觉得我们聚福楼容不下你这尊大佛吗?”
沈砚之捏着纸条的手指紧了紧。他能闻到姑娘身上的胭脂香里混着淡淡的酒气,想来是回门宴上喝了几杯。可这纸条边缘的褶皱太过整齐,不像是在轿子里揉了一天的样子。
“姑娘息怒。”他把纸条铺平,用镇纸压住,“既有东家的手谕,这账自然能平。只是方才陈掌柜说‘忘了收条子’,如今看来,是姑娘忘了交。以后还请姑娘记着,账目之事,马虎不得。”
“你!”周玉茹气得脸通红,转身就往外跑,刚到门口,就撞进一个人怀里。
“这是怎么了?”周老爷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穿着件藏青色的绸衫,手里还提着个湿漉漉的包袱,显然是刚从扬州赶回来。
“爹!”周玉茹扑进父亲怀里哭起来,“这账房先生欺负我,还说陈伯伯的不是!”
周老爷皱了皱眉,看向账房里的两人。陈掌柜低着头,手不停地摩挲着烟袋锅;沈砚之则站在账台后,神色平静,仿佛刚才的争吵与他无关。
“沈先生,到底出了什么事?”周老爷走进账房,拿起那张被镇纸压住的纸条。
沈砚之把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隐瞒周玉茹的失态。末了,他补充道:“东家,并非我有意较真。只是聚福楼近来账目总有出入,若不仔细核查,恐生祸端。”
周老爷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他把纸条捏在手里,指节泛白。“玉茹,这纸条你是何时找到的?”
周玉茹的哭声戛然而止,她怯怯地瞟了陈掌柜一眼,嗫嚅道:“就……就在回门的轿子里……”
“胡说!”周老爷猛地把纸条摔在地上,“这纸条是我今早临走前,让陈掌柜交给你的!他说你忙着梳妆,没来得及拿,我特意嘱咐他务必交给账房,怎么会跑到你的轿子里去?”
陈掌柜“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额头抵着冰冷的青砖:“东家饶命!是小的糊涂!那三匹云锦……是小的偷偷拿给内侄女做嫁衣了,想着等下个月进了货再补上,谁知被沈先生查了出来。小的怕担责任,才让三姑娘帮忙遮掩……”
雨声似乎更大了,账房里一时鸦雀无声。周玉茹捂着脸,呜呜地哭起来。沈砚之弯腰捡起地上的纸条,上面的墨迹被泪水洇得更模糊了。
周老爷叹了口气,扶起陈掌柜:“老陈,你跟着我三十年,怎么犯这种糊涂?聚福楼能有今日,靠的就是‘诚信’二字,对内对外都一样。”他转向沈砚之,眼神里多了几分赞许,“沈先生,你做得对。以后这账目,就拜托你多费心了。”
沈砚之点点头,重新坐回账台前,拿起毛笔。雨还在下,但账房里的争吵声停了,只剩下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窗外连绵不绝的雨声交织在一起。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聚福楼的账房里,还有更多的“糊涂账”等着他去理清。而有些争吵,或许不必说出口,就在那一本本厚重的账册里,写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