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画展前夜
市美术馆的灯光在雨夜中泛着温暖的黄晕,像一颗浮在黑暗中的明珠。王凤娟站在展厅中央,看着工作人员最后调整她那些画作的位置。她的纺织女工系列被安排在入口处的主题展区,每幅画都配着精致的金属画框,在射灯下显得格外庄重。
“王阿姨,这幅《接线》我们放在主展墙上了。“年轻的女策展人小跑过来,鼻尖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明天开幕式会有很多媒体,您准备好了吗?“
王凤娟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围裙边,尽管今天她穿着周梅给她新买的藏青色套装,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安全感。她抬头看向那幅被重点展示的画——画中的年轻女工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纺织机,阳光透过车间的天窗洒在她身上,勾勒出一圈毛茸茸的金边。
“我...我不太会说话。“王凤娟的声音比蚊子大不了多少。
“没关系,您就讲讲画里的故事。“策展人笑着递给她一杯热茶,“观众最爱听真实的人生经历。“
茶水氤氲的热气模糊了王凤娟的视线,恍惚间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嘈杂的车间,听见机器轰鸣,感受到指尖纱线粗糙的触感。一阵冷风吹进展厅,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妈,都布置好了吗?“周梅的声音从门口传来,高跟鞋在大理石地面上敲出清脆的声响。她今天加班到很晚,发梢还带着雨水,脸上的妆容却依然精致。
王凤娟转过身,看见儿媳身后还跟着李强和婷婷。小姑娘穿着红色连衣裙,像只欢快的小鸟一样扑过来抱住她的腿。
“奶奶的画好漂亮!“婷婷仰起脸,大眼睛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王凤娟弯腰摸了摸孙女的头发,柔软的发丝从她粗糙的指间滑过。她突然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有过这样顺滑的长发,每天编成两条粗辫子,在纺织机前晃啊晃。
“妈,紧张吗?“李强走过来,轻轻揽住母亲的肩膀。他今天特意穿了西装,领带却歪歪扭扭的,显然是临时学的打法。
王凤娟摇摇头,又点点头。她其实分不清自己是紧张还是别的什么情绪。就像四十年前站在劳模领奖台上时一样,胸口堵着一团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走吧,回家休息。“周梅接过婆婆手中的茶杯,触到她冰凉的手指时微微皱眉,“明天会是个大日子。“
走出美术馆时,雨已经停了。夜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像是有人撒了一把碎钻在深蓝色的丝绒上。王凤娟回头看了一眼,美术馆的玻璃幕墙映出他们一家人的身影——高矮不一,却紧紧依偎在一起。
2.开幕式的闪光灯
第二天清晨,阳光出奇地好。王凤娟站在镜子前,看着周梅为她化的淡妆——浅浅的粉底遮住了她最深的皱纹,淡淡的眼影让那双浑浊的眼睛重新有了神采。她摸了摸别在衣领上的“三八红旗手“奖章,冰凉的金属触感让她稍稍安心。
“奶奶像明星!“婷婷围着她转圈,红色的小皮鞋在地板上敲出欢快的节奏。
美术馆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王凤娟一下车就被闪光灯晃得睁不开眼,无数话筒伸到她面前,问题像雨点一样砸来:
“王阿姨,您为什么选择画纺织女工?“
“您如何看待老一辈女性被埋没的才华?“
“您的故事激励了很多年轻女性,有什么想对她们说的吗?“
王凤娟僵在原地,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她能感觉到汗水正顺着后背往下滑,浸湿了新买的内衣。就在这时,一只温暖的手握住了她的。
“各位媒体朋友,请有序提问。“周梅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沉稳有力,“我婆婆更习惯一对一的交流。“
王凤娟侧头看向儿媳,阳光透过周梅的发丝,在她脸上投下细碎的金色光斑。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什么叫“依靠“。
开幕式进行得很顺利。当王凤娟站在自己的画作前,讲述那些尘封的往事时,观众席上不时传来抽泣声。她看到不少年轻女孩红着眼睛,用手机拍下她的每一幅画;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们频频点头,仿佛在画中认出了自己的影子。
“最后这幅《告别》,画的是我离开纺织厂那天。“王凤娟的声音渐渐不再颤抖,“我抱着纸箱走出大门,回头看了一眼...“
展厅里安静得能听见空调运转的嗡嗡声。阳光透过天窗洒在那幅画上——年轻的王凤娟站在厂门口,怀里抱着纸箱,身后是巨大的“红星纺织厂“招牌。画中的她只露出侧脸,但那种不舍与决绝却透过每一笔线条传递出来。
“我没想到,四十年后,我能用这种方式回到那里。“王凤娟轻声说,手指轻轻触碰画框。
3.意外的重逢
签售环节开始后,王凤娟坐在长桌后,机械地在画册上签着自己的名字。她的手腕已经发酸,但排队的人依然看不到尽头。
“下一位。“工作人员例行公事地喊道。
一个坐着轮椅的老人被推上前来。他穿着笔挺的中山装,稀疏的白发梳得一丝不苟,胸前别着几枚褪色的勋章。
王凤娟的笔尖顿住了。她缓缓抬头,对上一双熟悉又陌生的眼睛——眼睑下垂,布满老年斑,但那锐利的目光却和四十年前一模一样。
“郑...郑书记?“她的声音哽住了。
老人颤抖着伸出手:“小王啊...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见到你。“
王凤娟的手被他握住,那触感干枯却有力。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当年就是这位郑书记亲自给她戴上大红花,拍着她的肩膀说“好好干“。
“您...您还记得我?“
“怎么不记得!“郑书记的声音沙哑却洪亮,“红星厂最年轻的技术标兵,一天接线头1072个的纪录保持者!“他指了指轮椅后面站着的年轻人,“这是我孙子,在省工会工作。他看到报道,专门带我来找你。“
王凤娟的眼眶湿润了。她没想到,在别人眼中,她从来不只是“李强的母亲“或“周梅的婆婆“,而是一个有自己名字和成就的人——王凤娟,那个创造过纪录的纺织女工。
“小王啊,“郑书记凑近一些,身上带着淡淡的药味,“当年厂里对不起你。那么好的苗子...应该送去大学深造的...“
一滴泪水终于挣脱眼眶,落在签售桌上。王凤娟急忙用手去擦,却越擦越多。周梅悄悄递来纸巾,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
“不怪厂里。“王凤娟深吸一口气,“那时候...大家都这么过来的。“
郑书记摇摇头,从怀里掏出一本发黄的相册:“我给你带了些东西。“
相册翻开,是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年轻的王凤娟在机器前操作,在光荣榜前微笑,在表彰会上发言...每一张旁边都工整地标注着日期和事件。
“我退休前整理的厂史资料。“郑书记的声音里带着骄傲,“你可是我们厂的骄傲啊!“
王凤娟再也控制不住,泪水如决堤般涌出。四十年来,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那个被遗忘的自己——年轻,自信,眼中闪着光。
4.家庭的涟漪
画展结束后,王凤娟的名气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社交媒体上她的故事被疯狂转发,甚至还有出版社联系她出画册。
但最让她意外的,是家人的变化。
李强开始主动承担更多家务,甚至学着做饭。周梅推掉了几个加班,陪她去参加后续的访谈活动。而婷婷,则骄傲地向每个幼儿园小朋友炫耀:“我奶奶是大画家!“
一个周末的傍晚,王凤娟坐在阳台上翻看郑书记给她的相册。夕阳把整个客厅染成橘红色,空气中飘着李强炖的排骨汤香气。
“妈。“周梅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礼盒,“送给您。“
王凤娟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套高级水彩颜料和一支专业画笔。笔杆上刻着几个小字:“给最棒的王凤娟女士“。
“我...“王凤娟的喉咙发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就画画吧。“周梅在她身边蹲下,眼睛亮晶晶的,“画您想画的任何东西。“
窗外,夕阳渐渐西沉,最后一缕金光透过茉莉花的叶片,在礼盒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王凤娟轻轻抚摸着那支画笔,突然明白了——她的人生,或许可以从这里重新开始。
5.新的画布
夜深了,王凤娟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一张全新的画纸。她蘸了蘸颜料,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没有落下。
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在画纸上投下一道银色的线。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又很快归于寂静。
王凤娟的笔终于落下——不是纺织机,不是领奖台,而是一张餐桌。桌边坐着四个人:白发苍苍的她,西装笔挺的李强,职业装打扮的周梅,还有扎着小辫子的婷婷。桌上摆着一盆热气腾腾的排骨汤,窗台上,茉莉花开得正盛。
这幅画,她决定取名为《家》。
市美术馆的灯光在雨夜中泛着温暖的黄晕,像一颗浮在黑暗中的明珠。王凤娟站在展厅中央,看着工作人员最后调整她那些画作的位置。她的纺织女工系列被安排在入口处的主题展区,每幅画都配着精致的金属画框,在射灯下显得格外庄重。
“王阿姨,这幅《接线》我们放在主展墙上了。“年轻的女策展人小跑过来,鼻尖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明天开幕式会有很多媒体,您准备好了吗?“
王凤娟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围裙边,尽管今天她穿着周梅给她新买的藏青色套装,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安全感。她抬头看向那幅被重点展示的画——画中的年轻女工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纺织机,阳光透过车间的天窗洒在她身上,勾勒出一圈毛茸茸的金边。
“我...我不太会说话。“王凤娟的声音比蚊子大不了多少。
“没关系,您就讲讲画里的故事。“策展人笑着递给她一杯热茶,“观众最爱听真实的人生经历。“
茶水氤氲的热气模糊了王凤娟的视线,恍惚间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嘈杂的车间,听见机器轰鸣,感受到指尖纱线粗糙的触感。一阵冷风吹进展厅,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妈,都布置好了吗?“周梅的声音从门口传来,高跟鞋在大理石地面上敲出清脆的声响。她今天加班到很晚,发梢还带着雨水,脸上的妆容却依然精致。
王凤娟转过身,看见儿媳身后还跟着李强和婷婷。小姑娘穿着红色连衣裙,像只欢快的小鸟一样扑过来抱住她的腿。
“奶奶的画好漂亮!“婷婷仰起脸,大眼睛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王凤娟弯腰摸了摸孙女的头发,柔软的发丝从她粗糙的指间滑过。她突然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有过这样顺滑的长发,每天编成两条粗辫子,在纺织机前晃啊晃。
“妈,紧张吗?“李强走过来,轻轻揽住母亲的肩膀。他今天特意穿了西装,领带却歪歪扭扭的,显然是临时学的打法。
王凤娟摇摇头,又点点头。她其实分不清自己是紧张还是别的什么情绪。就像四十年前站在劳模领奖台上时一样,胸口堵着一团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走吧,回家休息。“周梅接过婆婆手中的茶杯,触到她冰凉的手指时微微皱眉,“明天会是个大日子。“
走出美术馆时,雨已经停了。夜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像是有人撒了一把碎钻在深蓝色的丝绒上。王凤娟回头看了一眼,美术馆的玻璃幕墙映出他们一家人的身影——高矮不一,却紧紧依偎在一起。
2.开幕式的闪光灯
第二天清晨,阳光出奇地好。王凤娟站在镜子前,看着周梅为她化的淡妆——浅浅的粉底遮住了她最深的皱纹,淡淡的眼影让那双浑浊的眼睛重新有了神采。她摸了摸别在衣领上的“三八红旗手“奖章,冰凉的金属触感让她稍稍安心。
“奶奶像明星!“婷婷围着她转圈,红色的小皮鞋在地板上敲出欢快的节奏。
美术馆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王凤娟一下车就被闪光灯晃得睁不开眼,无数话筒伸到她面前,问题像雨点一样砸来:
“王阿姨,您为什么选择画纺织女工?“
“您如何看待老一辈女性被埋没的才华?“
“您的故事激励了很多年轻女性,有什么想对她们说的吗?“
王凤娟僵在原地,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她能感觉到汗水正顺着后背往下滑,浸湿了新买的内衣。就在这时,一只温暖的手握住了她的。
“各位媒体朋友,请有序提问。“周梅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沉稳有力,“我婆婆更习惯一对一的交流。“
王凤娟侧头看向儿媳,阳光透过周梅的发丝,在她脸上投下细碎的金色光斑。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什么叫“依靠“。
开幕式进行得很顺利。当王凤娟站在自己的画作前,讲述那些尘封的往事时,观众席上不时传来抽泣声。她看到不少年轻女孩红着眼睛,用手机拍下她的每一幅画;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们频频点头,仿佛在画中认出了自己的影子。
“最后这幅《告别》,画的是我离开纺织厂那天。“王凤娟的声音渐渐不再颤抖,“我抱着纸箱走出大门,回头看了一眼...“
展厅里安静得能听见空调运转的嗡嗡声。阳光透过天窗洒在那幅画上——年轻的王凤娟站在厂门口,怀里抱着纸箱,身后是巨大的“红星纺织厂“招牌。画中的她只露出侧脸,但那种不舍与决绝却透过每一笔线条传递出来。
“我没想到,四十年后,我能用这种方式回到那里。“王凤娟轻声说,手指轻轻触碰画框。
3.意外的重逢
签售环节开始后,王凤娟坐在长桌后,机械地在画册上签着自己的名字。她的手腕已经发酸,但排队的人依然看不到尽头。
“下一位。“工作人员例行公事地喊道。
一个坐着轮椅的老人被推上前来。他穿着笔挺的中山装,稀疏的白发梳得一丝不苟,胸前别着几枚褪色的勋章。
王凤娟的笔尖顿住了。她缓缓抬头,对上一双熟悉又陌生的眼睛——眼睑下垂,布满老年斑,但那锐利的目光却和四十年前一模一样。
“郑...郑书记?“她的声音哽住了。
老人颤抖着伸出手:“小王啊...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见到你。“
王凤娟的手被他握住,那触感干枯却有力。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当年就是这位郑书记亲自给她戴上大红花,拍着她的肩膀说“好好干“。
“您...您还记得我?“
“怎么不记得!“郑书记的声音沙哑却洪亮,“红星厂最年轻的技术标兵,一天接线头1072个的纪录保持者!“他指了指轮椅后面站着的年轻人,“这是我孙子,在省工会工作。他看到报道,专门带我来找你。“
王凤娟的眼眶湿润了。她没想到,在别人眼中,她从来不只是“李强的母亲“或“周梅的婆婆“,而是一个有自己名字和成就的人——王凤娟,那个创造过纪录的纺织女工。
“小王啊,“郑书记凑近一些,身上带着淡淡的药味,“当年厂里对不起你。那么好的苗子...应该送去大学深造的...“
一滴泪水终于挣脱眼眶,落在签售桌上。王凤娟急忙用手去擦,却越擦越多。周梅悄悄递来纸巾,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
“不怪厂里。“王凤娟深吸一口气,“那时候...大家都这么过来的。“
郑书记摇摇头,从怀里掏出一本发黄的相册:“我给你带了些东西。“
相册翻开,是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年轻的王凤娟在机器前操作,在光荣榜前微笑,在表彰会上发言...每一张旁边都工整地标注着日期和事件。
“我退休前整理的厂史资料。“郑书记的声音里带着骄傲,“你可是我们厂的骄傲啊!“
王凤娟再也控制不住,泪水如决堤般涌出。四十年来,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那个被遗忘的自己——年轻,自信,眼中闪着光。
4.家庭的涟漪
画展结束后,王凤娟的名气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社交媒体上她的故事被疯狂转发,甚至还有出版社联系她出画册。
但最让她意外的,是家人的变化。
李强开始主动承担更多家务,甚至学着做饭。周梅推掉了几个加班,陪她去参加后续的访谈活动。而婷婷,则骄傲地向每个幼儿园小朋友炫耀:“我奶奶是大画家!“
一个周末的傍晚,王凤娟坐在阳台上翻看郑书记给她的相册。夕阳把整个客厅染成橘红色,空气中飘着李强炖的排骨汤香气。
“妈。“周梅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礼盒,“送给您。“
王凤娟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套高级水彩颜料和一支专业画笔。笔杆上刻着几个小字:“给最棒的王凤娟女士“。
“我...“王凤娟的喉咙发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就画画吧。“周梅在她身边蹲下,眼睛亮晶晶的,“画您想画的任何东西。“
窗外,夕阳渐渐西沉,最后一缕金光透过茉莉花的叶片,在礼盒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王凤娟轻轻抚摸着那支画笔,突然明白了——她的人生,或许可以从这里重新开始。
5.新的画布
夜深了,王凤娟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一张全新的画纸。她蘸了蘸颜料,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没有落下。
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在画纸上投下一道银色的线。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又很快归于寂静。
王凤娟的笔终于落下——不是纺织机,不是领奖台,而是一张餐桌。桌边坐着四个人:白发苍苍的她,西装笔挺的李强,职业装打扮的周梅,还有扎着小辫子的婷婷。桌上摆着一盆热气腾腾的排骨汤,窗台上,茉莉花开得正盛。
这幅画,她决定取名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