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东区,是官员老爷居住的地方,城西是平民百姓聚集的地方,至于城南城北,则是富裕家庭。
此时城南的一家酒楼二楼靠窗处,几个书生装扮的中年男子相对而坐。
几人目光时不时的瞥向街对面,两个正在刷墙的身影上。
只见墙上,用白漆写着“鼓励生育,谴责不生”几个大字。
“张兄,快快请坐!”
就在几人默默喝着茶水的时候,楼梯口走上来一人。
那人提着衫摆,快步走了过来。
“诸位仁兄,实在抱歉,在下来晚了。”姓张的男子用手绢擦了擦额上的细汗,一屁股坐在空着的位置上。
“张兄,消息你已经得知了吧。”旁边一个年近四旬的男子,倒了一杯热茶,递给此人。
那姓张的男子,点了点头,随即从自己带过来的纸皮口袋中把里面装着的东西全都掏了出来:“我孙子所在的三味书屋,昨日就发放了学习文具。”
“我今日带了一些,给大家一起瞧瞧。”
在坐的几人正是京城最大的几家笔墨纸砚店铺的东家。
这几日,官府中的捕快还有各个书院都在宣讲,书院每学期都会给在读的学子发放免费的笔墨纸砚,保证他们学习使用。
除了学费以外,百姓家中孩童上学,将不再额外花费钱财买学习相关的东西。
对于百姓来说,或许是天大的好事,但对他们这些靠“笔墨纸砚”为生的商贾,那是天都塌了的大事!
众人最开始听到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朝廷这是要把他们这些书行、纸行釜底抽薪啊!
还好,朝廷目前只对书院免费发放,而且只有京城一地。
要不,他们不改行,就只能等死!
张姓男子把袋子里的东西,一一摆放在桌上:两支削好的铅笔、一块方正的橡皮、三个不同用途的作业本,还有一支让他心惊肉跳的圆珠笔。
“诸位请看。”他声音发涩:“这铅笔写出的字,可用橡皮擦,擦掉。”
“还有这圆珠笔……”
张姓男子拿起那支圆珠笔,又掏出一张纸,他可不敢在本子上写字,这些东西明日还要给孙子带去书院给先生检查。
“此物不需蘸墨,一次吸墨可写数页。笔尖坚硬,出墨均匀,写小字比毛笔方便十倍不止。”说着,张姓男子在纸张上随意的写了一行字。
在座的都是行家,只一眼就看出这圆珠笔厉害之处!
现在大家用的毛笔,那是需要花心思,花时间,才能练就一手好字。
俗话说“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就是这个意思。
而这圆珠笔……
不怕晕墨,不怕字写成一团,这样就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去练字。
学子书生不练字,他们的笔墨纸砚卖给谁?
一个留着山羊胡的老者拿起钢笔仔细端详,脸色越来越难看:“这等工艺,我等工匠便是再做百年也难企及。朝廷从哪里弄来这些...”
“听说都是太子殿下的恩典。”
旁边一个胖掌柜擦着汗:“我铺子这几日的生意已经少了三成!再这样下去,只怕撑不到年底。”
众人一片愁云惨雾。
他们都是几代经营笔墨纸砚的老字号,祖传的手艺和秘方,哪想到一夜之间就要被朝廷逼上绝路。
“要不...我们联名上书?”有人怯怯提议:“就说此举有违祖制,与民争利...”
“糊涂!”张掌柜猛地一拍桌子:“与民争利?这些东西都是太子殿下免费送的,一个铜板都不要。这上书‘与民争利’,不是自寻死路吗?”
其余人闻言,唉声叹气,愁眉不展。
刚才那人也是昏了头,说出状告太子的话来。
别说太子已经隐隐约约成为了大明真正的掌权者,就是太子这两年带着许多商贾赚了大钱。
他们敢做出什么诋毁,状告太子的事,不需要太子动手,这些商贾都能把他们几人撕成碎片!
太子在商人心中的地位,那就是“散财的财神”!
见众人沉默不语,那张姓男子压低声音,道:“我打听到,朝廷准备新建文教工坊,专门为学堂书院生产文具书本等用品。”
“这些文教工坊,用的不是咱们手上的传统工艺,据说有神秘机器,一天造的纸比我们一个月造的还多!”
这话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
若真如此,他们这些靠手工制作的小作坊,哪有活路?
别说京城的市场,不出一年,整个大明的“书、笔、纸”市场,将再无他们容身之地!
正在大家不知所措之时,楼梯口突然传来一个清朗的声音:“诸位东家何须如此悲观?”
众人闻言侧头,只见一个青衫文士缓步上楼,面带微笑:“在下文教司主事赵文清,见过诸位。”
掌柜们慌忙起身行礼,心中却是忐忑不安。
文教司正是推行新文具的衙门,这位赵主事此时前来,莫非是要……
赵文清似乎看穿众人心思,笑道:“诸位放心,太子殿下早有旨意:朝廷推行新式文具,不是为了与民争利,而是为了大兴大明的教育事业。”
他自顾自坐下,拿起桌上的钢笔把玩:“殿下说过,变革之中必有机遇。就看诸位能不能把握住了。”
张姓男子壮着胆子问:“请大人明示。”
赵文清从袖中取出一份文书:“文教司正在招募‘特许经销商’。朝廷可以低价供应新式文具,由诸位在指定区域销售。同时……”
他故意顿了顿,笑道:“朝廷还需要大量传统文具。”
“科举考场仍要用毛笔答卷,书法课仍要练毛笔字。这部分需求,反而会因为就学人数增加而大增。”
“更重要的是”赵文清缓缓道:“朝廷需要诸位转型。比如这铅笔,虽然朝廷也能造,但很难满足整个大明的学子使用,所以这些配件,朝廷愿意外包给民间作坊。”
他展开文书:“若是诸位有兴趣,可以申请成为‘文教司特供商’,朝廷会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改进工艺。”
这番话让在场的掌柜们眼前一亮。
原本以为是被朝廷逼上绝路,没想到峰回路转,反而有了新的生机。
张姓男子最先反应过来,躬身道:“谢大人指点!不知这特许经营需要什么条件?”
……
(感谢老爷:喜欢高音四胡的黎蒨,打赏的:刀片x7,小作者给老爷请安!老爷万福!)
(pS:刀片……,o(╥﹏╥)o)
此时城南的一家酒楼二楼靠窗处,几个书生装扮的中年男子相对而坐。
几人目光时不时的瞥向街对面,两个正在刷墙的身影上。
只见墙上,用白漆写着“鼓励生育,谴责不生”几个大字。
“张兄,快快请坐!”
就在几人默默喝着茶水的时候,楼梯口走上来一人。
那人提着衫摆,快步走了过来。
“诸位仁兄,实在抱歉,在下来晚了。”姓张的男子用手绢擦了擦额上的细汗,一屁股坐在空着的位置上。
“张兄,消息你已经得知了吧。”旁边一个年近四旬的男子,倒了一杯热茶,递给此人。
那姓张的男子,点了点头,随即从自己带过来的纸皮口袋中把里面装着的东西全都掏了出来:“我孙子所在的三味书屋,昨日就发放了学习文具。”
“我今日带了一些,给大家一起瞧瞧。”
在坐的几人正是京城最大的几家笔墨纸砚店铺的东家。
这几日,官府中的捕快还有各个书院都在宣讲,书院每学期都会给在读的学子发放免费的笔墨纸砚,保证他们学习使用。
除了学费以外,百姓家中孩童上学,将不再额外花费钱财买学习相关的东西。
对于百姓来说,或许是天大的好事,但对他们这些靠“笔墨纸砚”为生的商贾,那是天都塌了的大事!
众人最开始听到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朝廷这是要把他们这些书行、纸行釜底抽薪啊!
还好,朝廷目前只对书院免费发放,而且只有京城一地。
要不,他们不改行,就只能等死!
张姓男子把袋子里的东西,一一摆放在桌上:两支削好的铅笔、一块方正的橡皮、三个不同用途的作业本,还有一支让他心惊肉跳的圆珠笔。
“诸位请看。”他声音发涩:“这铅笔写出的字,可用橡皮擦,擦掉。”
“还有这圆珠笔……”
张姓男子拿起那支圆珠笔,又掏出一张纸,他可不敢在本子上写字,这些东西明日还要给孙子带去书院给先生检查。
“此物不需蘸墨,一次吸墨可写数页。笔尖坚硬,出墨均匀,写小字比毛笔方便十倍不止。”说着,张姓男子在纸张上随意的写了一行字。
在座的都是行家,只一眼就看出这圆珠笔厉害之处!
现在大家用的毛笔,那是需要花心思,花时间,才能练就一手好字。
俗话说“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就是这个意思。
而这圆珠笔……
不怕晕墨,不怕字写成一团,这样就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去练字。
学子书生不练字,他们的笔墨纸砚卖给谁?
一个留着山羊胡的老者拿起钢笔仔细端详,脸色越来越难看:“这等工艺,我等工匠便是再做百年也难企及。朝廷从哪里弄来这些...”
“听说都是太子殿下的恩典。”
旁边一个胖掌柜擦着汗:“我铺子这几日的生意已经少了三成!再这样下去,只怕撑不到年底。”
众人一片愁云惨雾。
他们都是几代经营笔墨纸砚的老字号,祖传的手艺和秘方,哪想到一夜之间就要被朝廷逼上绝路。
“要不...我们联名上书?”有人怯怯提议:“就说此举有违祖制,与民争利...”
“糊涂!”张掌柜猛地一拍桌子:“与民争利?这些东西都是太子殿下免费送的,一个铜板都不要。这上书‘与民争利’,不是自寻死路吗?”
其余人闻言,唉声叹气,愁眉不展。
刚才那人也是昏了头,说出状告太子的话来。
别说太子已经隐隐约约成为了大明真正的掌权者,就是太子这两年带着许多商贾赚了大钱。
他们敢做出什么诋毁,状告太子的事,不需要太子动手,这些商贾都能把他们几人撕成碎片!
太子在商人心中的地位,那就是“散财的财神”!
见众人沉默不语,那张姓男子压低声音,道:“我打听到,朝廷准备新建文教工坊,专门为学堂书院生产文具书本等用品。”
“这些文教工坊,用的不是咱们手上的传统工艺,据说有神秘机器,一天造的纸比我们一个月造的还多!”
这话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
若真如此,他们这些靠手工制作的小作坊,哪有活路?
别说京城的市场,不出一年,整个大明的“书、笔、纸”市场,将再无他们容身之地!
正在大家不知所措之时,楼梯口突然传来一个清朗的声音:“诸位东家何须如此悲观?”
众人闻言侧头,只见一个青衫文士缓步上楼,面带微笑:“在下文教司主事赵文清,见过诸位。”
掌柜们慌忙起身行礼,心中却是忐忑不安。
文教司正是推行新文具的衙门,这位赵主事此时前来,莫非是要……
赵文清似乎看穿众人心思,笑道:“诸位放心,太子殿下早有旨意:朝廷推行新式文具,不是为了与民争利,而是为了大兴大明的教育事业。”
他自顾自坐下,拿起桌上的钢笔把玩:“殿下说过,变革之中必有机遇。就看诸位能不能把握住了。”
张姓男子壮着胆子问:“请大人明示。”
赵文清从袖中取出一份文书:“文教司正在招募‘特许经销商’。朝廷可以低价供应新式文具,由诸位在指定区域销售。同时……”
他故意顿了顿,笑道:“朝廷还需要大量传统文具。”
“科举考场仍要用毛笔答卷,书法课仍要练毛笔字。这部分需求,反而会因为就学人数增加而大增。”
“更重要的是”赵文清缓缓道:“朝廷需要诸位转型。比如这铅笔,虽然朝廷也能造,但很难满足整个大明的学子使用,所以这些配件,朝廷愿意外包给民间作坊。”
他展开文书:“若是诸位有兴趣,可以申请成为‘文教司特供商’,朝廷会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改进工艺。”
这番话让在场的掌柜们眼前一亮。
原本以为是被朝廷逼上绝路,没想到峰回路转,反而有了新的生机。
张姓男子最先反应过来,躬身道:“谢大人指点!不知这特许经营需要什么条件?”
……
(感谢老爷:喜欢高音四胡的黎蒨,打赏的:刀片x7,小作者给老爷请安!老爷万福!)
(pS:刀片……,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