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平对着奕闵:“我们瓦剌能发展到如今,我们也是不得已的”
西厢房的窗开着半扇,穿堂风卷着院里的桃花瓣飘进来,落在琪亚娜搭在榻边的棉袍上。
也平帮着丫鬟春桃收拾碗筷,指尖碰到青瓷碗边缘的微凉,忽然想起方才席间奕闵提到“瓦剌”二字时,眉头那不易察觉的一蹙。
他端着空托盘往外走,正撞见奕闵站在回廊下看花。院角的桃树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堆了满枝,风一吹就簌簌往下落,铺在青石板上,像层薄雪。
“老夫人。”也平停下脚步,托盘在手里微微晃了晃。
奕闵转过身,鬓角的银发在春光里格外显眼——她本是京城望族苏家的女儿,嫁与皇商吴良材后便长居京城,算起来,在这四九城里已住了近三十年。“都收拾好了?”她的声音里带着老北京人特有的平缓,尾音微微发沉。
“嗯。”也平点头,犹豫了一下,还是开了口,“方才吃饭时,我听您提起瓦剌……是不是觉得,我们草原人天生就好战?”
奕闵的目光落在他脸上,那双见过风浪的眼睛里藏着些复杂的情绪。
过了片刻,她才缓缓道:“正统十四年那阵子,我家夫君还在狱中。我站在胡同口排队领朝廷发的救济粮,亲眼见着锦衣卫拖回来一车车明军的尸首,有白发苍苍的老兵,也有十五六岁的少年。京城里的白幡,从崇文门一直挂到西直门,挂了三个月都没摘完。你说,我该怎么想?”
也平的手猛地攥紧了托盘边缘,指节泛白。土木堡这三个字,像根生锈的刺,扎在所有瓦剌人和大明百姓的心里。他虽没亲历那场仗,却从小听族里的长辈说——那年秋天,父汗也先带着铁骑踏过居庸关,把大明的皇帝朱祁镇困在了土木堡,那一战,瓦剌的骑兵像草原的黑风,卷走了数不清的性命。
“土木堡的事,我知道。”也平的声音有些发沉,喉结动了动,“但父汗也先不是为了打仗才打仗的。”
奕闵挑了挑眉,眼底闪过一丝讶异:“哦?那是为了什么?”
“为了活下去。”
也平抬起头,眼里映着漫天飞舞的桃花瓣,亮得有些晃眼,“老夫人您生在京城,长在京城,或许不知道草原的难处。我们没有你们的粮仓,没有你们的棉纺,冬天一来,牛羊冻死一半,族人只能嚼着干硬的肉干挨冻。以前,我们还能跟大明通商,用皮毛换粮食和布匹,可正统年间,你们的官员把关税提了三倍,还扣下我们的使团,说我们的皮毛‘腥膻不堪’,配不上大明的丝绸。”
他顿了顿,像是在回忆什么,声音低了下去:“我七岁那年,草原闹雪灾,雪深得能埋了马。族里的老人和孩子饿死了一半,父汗带着使者去求见大明皇帝,想请他开边市,哪怕贵一点也行。结果使者被打了三十大板,扔出了德胜门,还说‘蛮夷就该冻死在关外’。父汗站在城楼下,看着城墙上飘扬的明旗,说‘既然求不来活路,那就只能抢一条活路’。”
奕闵的眼神暗了暗,没说话。她想起夫君吴良材生前说过,正统年间的边贸政策确实严苛,朝中以石亨、徐有贞为首的大臣多主张“禁绝胡商”,认为“与夷狄通商,无异养虎为患”。那时她只当是朝堂博弈,却没想过,边关的一纸政令,会让草原上的人走投无路。
“土木堡那一战,父汗其实没想抓朱祁镇。”也平的声音发涩,“他只是想逼大明重开边市,让族人能活下去。可仗打起来就收不住了——明军的指挥乱成一团,几十万大军像待宰的羔羊,我们的骑兵冲进去时,父汗在山头看着,一夜没合眼。”他忽然闭了嘴,意识到自己说得太直白,怕刺痛了奕闵——毕竟,吴家的夫君也间接死于那场动荡。
西厢房的门“吱呀”一声开了,琪亚娜扶着门框站在门口,身上裹着件薄棉袍,领口沾了点飘落的桃花瓣。她脸色依旧苍白,眼神却很亮,像是初春融雪后的湖。她看着也平的背影,忽然想起十几年前,这个小屁孩总跟在她和阿依娜身后,在草原上追着新生的羊羔跑,摔倒了也不哭,爬起来拍着膝盖喊“我是草原的小雄鹰,不怕疼”。
那时的他,哪里懂什么生存之难,只知道草原的风是暖的,河水是清的。原来不知不觉间,这只小雄鹰已经长出了能扛事的翅膀。
“二姐,你怎么出来了?”也平连忙转身扶住她,语气里带着急。
琪亚娜摇摇头,目光越过他,落在奕闵身上:“老夫人,也平说得对。瓦剌人从不喜欢战争,马背上的民族,更懂和平的金贵。只是被逼到绝路时,刀才会出鞘。”
她顿了顿,声音轻了些,“就像当年阿依娜大姐带着使团来大明,本是想谈和平通商,带了草原最珍贵的狼皮和奶酪,却被徐有贞诬陷成‘通敌’,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奕闵看着眼前这对姐弟,一个急着辩白,一个沉静补充,忽然叹了口气:“冤冤相报,何时是头。当年苏家也有子弟死在土木堡,我恨过瓦剌人;可后来夫君被构陷,我才明白,真正的恶,从不在族群,而在人心。”
“所以才要查清真相。”琪亚娜的声音很轻,却带着股韧劲,“不光是为了大姐和吴大人,也为了让草原和中原,不再有那么多不得已的刀兵。”
也平心里一动,忽然想起昨日在街角看到的“瓦剌余孽,速除”的纸条,又看了看奕闵,终究还是没说——他不确定这位长居京城的老夫人,是否真能彻底放下族群间的芥蒂。
“老夫人,”琪亚娜忽然开口,打破了沉默,“您府里的账册,能不能让也平也帮忙找找?他从小在草原上追踪黄羊,对藏东西的地方有种天生的敏感,说不定能看出些我们忽略的门道。”
奕闵看了也平一眼,见他眼里满是恳切,像头等着被信任的小兽,点了点头:“也好。我已经让人去查房梁和库房的老柜了,你们要是有别的想法,也可以去看看。吴良材生前总说,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或许他把东西藏得比我们想的更‘显眼’。”
也平顿时来了精神:“我觉得吴大人说的是!越是天天能看到的东西,越不容易被怀疑。比如……装寻常账目的柜子?或者天天坐的椅子?”
他跟着琪亚娜回了西厢房,刚进门就被琪亚娜抬手敲了下脑袋:“你跟老夫人说那些做什么?就不怕她觉得你在为瓦剌的兵戈找借口?”
“可我说的是实话。”也平揉着脑袋,不服气地嘟囔,“父汗总说,真正的强大不是打赢多少仗,而是能让族人安稳地喝上奶茶、穿上棉袄。我不想让别人提起瓦剌,就只想到‘土木堡’,想到‘掠夺’。我们也会种青稞,也会养牛羊,也想安安稳稳过日子。”
琪亚娜看着他较真的样子,忽然笑了,眼里的冰霜融了些:“傻小子,是真的长大了。”
也平的脸微微一红,挠了挠头:“二姐,我们现在去哪找?”
“我刚才在屋里想了想,”琪亚娜走到墙角的樟木箱旁——这箱子是吴良材生前用来装往来书信的,“皇商最常接触的就是账册和信件,他会不会把抄录本藏在……装寻常书信的夹层里?”
她蹲下身,仔细打量着樟木箱的锁扣。那锁是黄铜的,上面刻着简单的缠枝纹,看起来有些年头了。琪亚娜伸手摸了摸锁扣下方的木板,忽然发现有块木板的边缘比别处松动些,像是被人动过手脚。
“也平,拿你那把小匕首来。”
也平从腰间解下一把磨得发亮的小匕首——那是他在边关捡的,柄上还刻着模糊的蒙古文,一直带在身上。琪亚娜接过匕首,小心翼翼地插进木板缝里,轻轻一撬,那块木板果然应声而落,露出一个巴掌大的暗格。
暗格里铺着块防潮的油纸,里面裹着个薄薄的蓝布册子。
琪亚娜的手微微发抖,小心翼翼地打开册子,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记着些日期、商号和数字,末尾还有几行批注:“景泰元年三月,石亨令亲信伪造瓦剌使团账册,将‘赏赐’改为‘密送军饷’,原件藏于……”
后面的字被水渍晕染了,只剩下“……西院……缸……”几个模糊的笔画。
“是这个!”也平激动地压低声音,“这肯定就是吴大人抄录的证据!”
琪亚娜却皱着眉,指着那行模糊的批注:“关键是原件藏在哪,没写全。”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哗,夹杂着家丁的呵斥声和铁器碰撞的脆响。也平连忙把册子塞进怀里,走到窗边掀开一条缝往外看——只见几个穿着飞鱼服的人,正推开家丁往这边闯,为首的那人面无表情,腰间佩着的绣春刀在春光下闪着冷冽的光。
“不好,是锦衣卫!”也平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他们怎么会来?”
琪亚娜的脸色也变了:“肯定是石亨的人报的信,想趁我们没找到完整证据前,先把我们扣下!”
她快步走到榻边,从枕下摸出那块虎符碎片,塞进也平手里:“你拿着这个,从后窗走,去皇城找朱祁钰。告诉他,证据的线索我们找到了,让他务必顶住石亨的压力,护住吴家。”
“那你呢?”也平急了,攥着她的手腕不放。
“我留下拖住他们。”琪亚娜的眼神很坚定,用力挣开他的手,“我是瓦剌人,身上又有烙印,他们抓我合情合理,不会太为难吴家。你快走,再晚就被堵住了!”
窗外的喧哗越来越近,已经能听到沉重的脚步声在回廊上响起,甚至能闻到锦衣卫身上特有的皂角味。也平知道时间紧迫,咬了咬牙,用力抱了琪亚娜一下:“二姐,你等着我,我一定回来!”
琪亚娜推了他一把,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快去!”
也平转身爬上后窗,回头看了一眼——琪亚娜正抬手理了理衣襟,将左胸的烙印严严实实地遮住,脸上带着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平静,像初春的草原,看着温顺,底下却藏着破土而出的力量。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身上,给她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光,飘落的桃花瓣粘在她的发间,像别了朵细碎的花。
他咬了咬牙,纵身跳了下去,落在院后的泥土上,惊起几只栖息的麻雀。身后,西厢房的门被猛地撞开,传来锦衣卫冰冷的喝问声:“奉石大人令,捉拿瓦剌余孽琪亚娜!”
也平不敢回头,埋着头往胡同深处跑。怀里的蓝布册子硌着他的胸口,像块滚烫的烙铁,烫得他心头发紧,却也烫得他脚步更稳。
他想起二姐刚才的眼神,想起父汗说的“不得已”,忽然明白了——有些路,哪怕铺满繁花与荆棘,也必须走下去。为了二姐,为了吴大人的冤屈,也为了草原的青稞能安稳成熟,中原的桃花能年年盛开,不再沾染血腥。
风卷着桃花瓣追着他跑,落在他的肩头、发间,像一路无声的送别。他跑过街角的老槐树,跑过那堵藏着杀机的墙,朝着皇城的方向,一路狂奔。远处的钟鼓楼传来悠长的钟声,在春风里荡开,像一声温柔的叹息,又像一声坚定的召唤。
西厢房的窗开着半扇,穿堂风卷着院里的桃花瓣飘进来,落在琪亚娜搭在榻边的棉袍上。
也平帮着丫鬟春桃收拾碗筷,指尖碰到青瓷碗边缘的微凉,忽然想起方才席间奕闵提到“瓦剌”二字时,眉头那不易察觉的一蹙。
他端着空托盘往外走,正撞见奕闵站在回廊下看花。院角的桃树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堆了满枝,风一吹就簌簌往下落,铺在青石板上,像层薄雪。
“老夫人。”也平停下脚步,托盘在手里微微晃了晃。
奕闵转过身,鬓角的银发在春光里格外显眼——她本是京城望族苏家的女儿,嫁与皇商吴良材后便长居京城,算起来,在这四九城里已住了近三十年。“都收拾好了?”她的声音里带着老北京人特有的平缓,尾音微微发沉。
“嗯。”也平点头,犹豫了一下,还是开了口,“方才吃饭时,我听您提起瓦剌……是不是觉得,我们草原人天生就好战?”
奕闵的目光落在他脸上,那双见过风浪的眼睛里藏着些复杂的情绪。
过了片刻,她才缓缓道:“正统十四年那阵子,我家夫君还在狱中。我站在胡同口排队领朝廷发的救济粮,亲眼见着锦衣卫拖回来一车车明军的尸首,有白发苍苍的老兵,也有十五六岁的少年。京城里的白幡,从崇文门一直挂到西直门,挂了三个月都没摘完。你说,我该怎么想?”
也平的手猛地攥紧了托盘边缘,指节泛白。土木堡这三个字,像根生锈的刺,扎在所有瓦剌人和大明百姓的心里。他虽没亲历那场仗,却从小听族里的长辈说——那年秋天,父汗也先带着铁骑踏过居庸关,把大明的皇帝朱祁镇困在了土木堡,那一战,瓦剌的骑兵像草原的黑风,卷走了数不清的性命。
“土木堡的事,我知道。”也平的声音有些发沉,喉结动了动,“但父汗也先不是为了打仗才打仗的。”
奕闵挑了挑眉,眼底闪过一丝讶异:“哦?那是为了什么?”
“为了活下去。”
也平抬起头,眼里映着漫天飞舞的桃花瓣,亮得有些晃眼,“老夫人您生在京城,长在京城,或许不知道草原的难处。我们没有你们的粮仓,没有你们的棉纺,冬天一来,牛羊冻死一半,族人只能嚼着干硬的肉干挨冻。以前,我们还能跟大明通商,用皮毛换粮食和布匹,可正统年间,你们的官员把关税提了三倍,还扣下我们的使团,说我们的皮毛‘腥膻不堪’,配不上大明的丝绸。”
他顿了顿,像是在回忆什么,声音低了下去:“我七岁那年,草原闹雪灾,雪深得能埋了马。族里的老人和孩子饿死了一半,父汗带着使者去求见大明皇帝,想请他开边市,哪怕贵一点也行。结果使者被打了三十大板,扔出了德胜门,还说‘蛮夷就该冻死在关外’。父汗站在城楼下,看着城墙上飘扬的明旗,说‘既然求不来活路,那就只能抢一条活路’。”
奕闵的眼神暗了暗,没说话。她想起夫君吴良材生前说过,正统年间的边贸政策确实严苛,朝中以石亨、徐有贞为首的大臣多主张“禁绝胡商”,认为“与夷狄通商,无异养虎为患”。那时她只当是朝堂博弈,却没想过,边关的一纸政令,会让草原上的人走投无路。
“土木堡那一战,父汗其实没想抓朱祁镇。”也平的声音发涩,“他只是想逼大明重开边市,让族人能活下去。可仗打起来就收不住了——明军的指挥乱成一团,几十万大军像待宰的羔羊,我们的骑兵冲进去时,父汗在山头看着,一夜没合眼。”他忽然闭了嘴,意识到自己说得太直白,怕刺痛了奕闵——毕竟,吴家的夫君也间接死于那场动荡。
西厢房的门“吱呀”一声开了,琪亚娜扶着门框站在门口,身上裹着件薄棉袍,领口沾了点飘落的桃花瓣。她脸色依旧苍白,眼神却很亮,像是初春融雪后的湖。她看着也平的背影,忽然想起十几年前,这个小屁孩总跟在她和阿依娜身后,在草原上追着新生的羊羔跑,摔倒了也不哭,爬起来拍着膝盖喊“我是草原的小雄鹰,不怕疼”。
那时的他,哪里懂什么生存之难,只知道草原的风是暖的,河水是清的。原来不知不觉间,这只小雄鹰已经长出了能扛事的翅膀。
“二姐,你怎么出来了?”也平连忙转身扶住她,语气里带着急。
琪亚娜摇摇头,目光越过他,落在奕闵身上:“老夫人,也平说得对。瓦剌人从不喜欢战争,马背上的民族,更懂和平的金贵。只是被逼到绝路时,刀才会出鞘。”
她顿了顿,声音轻了些,“就像当年阿依娜大姐带着使团来大明,本是想谈和平通商,带了草原最珍贵的狼皮和奶酪,却被徐有贞诬陷成‘通敌’,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奕闵看着眼前这对姐弟,一个急着辩白,一个沉静补充,忽然叹了口气:“冤冤相报,何时是头。当年苏家也有子弟死在土木堡,我恨过瓦剌人;可后来夫君被构陷,我才明白,真正的恶,从不在族群,而在人心。”
“所以才要查清真相。”琪亚娜的声音很轻,却带着股韧劲,“不光是为了大姐和吴大人,也为了让草原和中原,不再有那么多不得已的刀兵。”
也平心里一动,忽然想起昨日在街角看到的“瓦剌余孽,速除”的纸条,又看了看奕闵,终究还是没说——他不确定这位长居京城的老夫人,是否真能彻底放下族群间的芥蒂。
“老夫人,”琪亚娜忽然开口,打破了沉默,“您府里的账册,能不能让也平也帮忙找找?他从小在草原上追踪黄羊,对藏东西的地方有种天生的敏感,说不定能看出些我们忽略的门道。”
奕闵看了也平一眼,见他眼里满是恳切,像头等着被信任的小兽,点了点头:“也好。我已经让人去查房梁和库房的老柜了,你们要是有别的想法,也可以去看看。吴良材生前总说,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或许他把东西藏得比我们想的更‘显眼’。”
也平顿时来了精神:“我觉得吴大人说的是!越是天天能看到的东西,越不容易被怀疑。比如……装寻常账目的柜子?或者天天坐的椅子?”
他跟着琪亚娜回了西厢房,刚进门就被琪亚娜抬手敲了下脑袋:“你跟老夫人说那些做什么?就不怕她觉得你在为瓦剌的兵戈找借口?”
“可我说的是实话。”也平揉着脑袋,不服气地嘟囔,“父汗总说,真正的强大不是打赢多少仗,而是能让族人安稳地喝上奶茶、穿上棉袄。我不想让别人提起瓦剌,就只想到‘土木堡’,想到‘掠夺’。我们也会种青稞,也会养牛羊,也想安安稳稳过日子。”
琪亚娜看着他较真的样子,忽然笑了,眼里的冰霜融了些:“傻小子,是真的长大了。”
也平的脸微微一红,挠了挠头:“二姐,我们现在去哪找?”
“我刚才在屋里想了想,”琪亚娜走到墙角的樟木箱旁——这箱子是吴良材生前用来装往来书信的,“皇商最常接触的就是账册和信件,他会不会把抄录本藏在……装寻常书信的夹层里?”
她蹲下身,仔细打量着樟木箱的锁扣。那锁是黄铜的,上面刻着简单的缠枝纹,看起来有些年头了。琪亚娜伸手摸了摸锁扣下方的木板,忽然发现有块木板的边缘比别处松动些,像是被人动过手脚。
“也平,拿你那把小匕首来。”
也平从腰间解下一把磨得发亮的小匕首——那是他在边关捡的,柄上还刻着模糊的蒙古文,一直带在身上。琪亚娜接过匕首,小心翼翼地插进木板缝里,轻轻一撬,那块木板果然应声而落,露出一个巴掌大的暗格。
暗格里铺着块防潮的油纸,里面裹着个薄薄的蓝布册子。
琪亚娜的手微微发抖,小心翼翼地打开册子,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记着些日期、商号和数字,末尾还有几行批注:“景泰元年三月,石亨令亲信伪造瓦剌使团账册,将‘赏赐’改为‘密送军饷’,原件藏于……”
后面的字被水渍晕染了,只剩下“……西院……缸……”几个模糊的笔画。
“是这个!”也平激动地压低声音,“这肯定就是吴大人抄录的证据!”
琪亚娜却皱着眉,指着那行模糊的批注:“关键是原件藏在哪,没写全。”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哗,夹杂着家丁的呵斥声和铁器碰撞的脆响。也平连忙把册子塞进怀里,走到窗边掀开一条缝往外看——只见几个穿着飞鱼服的人,正推开家丁往这边闯,为首的那人面无表情,腰间佩着的绣春刀在春光下闪着冷冽的光。
“不好,是锦衣卫!”也平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他们怎么会来?”
琪亚娜的脸色也变了:“肯定是石亨的人报的信,想趁我们没找到完整证据前,先把我们扣下!”
她快步走到榻边,从枕下摸出那块虎符碎片,塞进也平手里:“你拿着这个,从后窗走,去皇城找朱祁钰。告诉他,证据的线索我们找到了,让他务必顶住石亨的压力,护住吴家。”
“那你呢?”也平急了,攥着她的手腕不放。
“我留下拖住他们。”琪亚娜的眼神很坚定,用力挣开他的手,“我是瓦剌人,身上又有烙印,他们抓我合情合理,不会太为难吴家。你快走,再晚就被堵住了!”
窗外的喧哗越来越近,已经能听到沉重的脚步声在回廊上响起,甚至能闻到锦衣卫身上特有的皂角味。也平知道时间紧迫,咬了咬牙,用力抱了琪亚娜一下:“二姐,你等着我,我一定回来!”
琪亚娜推了他一把,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快去!”
也平转身爬上后窗,回头看了一眼——琪亚娜正抬手理了理衣襟,将左胸的烙印严严实实地遮住,脸上带着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平静,像初春的草原,看着温顺,底下却藏着破土而出的力量。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身上,给她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光,飘落的桃花瓣粘在她的发间,像别了朵细碎的花。
他咬了咬牙,纵身跳了下去,落在院后的泥土上,惊起几只栖息的麻雀。身后,西厢房的门被猛地撞开,传来锦衣卫冰冷的喝问声:“奉石大人令,捉拿瓦剌余孽琪亚娜!”
也平不敢回头,埋着头往胡同深处跑。怀里的蓝布册子硌着他的胸口,像块滚烫的烙铁,烫得他心头发紧,却也烫得他脚步更稳。
他想起二姐刚才的眼神,想起父汗说的“不得已”,忽然明白了——有些路,哪怕铺满繁花与荆棘,也必须走下去。为了二姐,为了吴大人的冤屈,也为了草原的青稞能安稳成熟,中原的桃花能年年盛开,不再沾染血腥。
风卷着桃花瓣追着他跑,落在他的肩头、发间,像一路无声的送别。他跑过街角的老槐树,跑过那堵藏着杀机的墙,朝着皇城的方向,一路狂奔。远处的钟鼓楼传来悠长的钟声,在春风里荡开,像一声温柔的叹息,又像一声坚定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