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但是女知青这边就有点问题了。
“我想问一下,我们女生这边只剩两间房了,而且两间还是连在一起的,我们是不是就4个人住那两间?”
房海晴看着赵前进,又看了看许小雅和宋蔡名,其实她的意思很明白,每个人都能看得懂。
只是,这要看曲小雅和宋蔡明两人的意思了,有时候话不能说的太明,说太明了如果别人不同意,那就不好收场了。
赵前进也看了看曲小雅和宋蔡明,因为现在房间多,大队里也没有强制规定,必须几个人住一间,所以知青院选房子,都是自愿原则。
“我和蔡明住的好好的,再加一个人进来,可能有点不太习惯,毕竟大家也只是刚认识的,我们不了解你们,同样的你们也不了解我们,我怕住在一起,嗯,会起摩擦,这样大家相处起来也很尴尬,不是吗?”
尽管曲小雅的声音越说越小,但是在这落针可闻的院子里,也能让所有的人听清楚。
房海晴讪讪的摸了摸后脑勺,她也知道别人可能会不太愿意,但是她就想争取一下,毕竟4个人睡5米的炕,如果想围一下,空间就会显得很小。
不过这情况看着,别人这是不同意,王爱芝他们这边的4个女孩子也没有强求,不同意就算了,毕竟都是刚认识的人,难道想着让别人对你掏心掏肺的,那不是痴心妄想吗?
等到所有的人都彼此之间介绍了之后,就各自回房拿粮食淘洗准备做饭了。
王爱芝给自己的饭盒里放了个红薯,放了点大米,加了点水,就这么放在了蒸屉上。
今天应该轮到王家国和宋蔡明两个人做饭,所以宋蔡明去后面弄了点菜回来洗洗,王家国就在厨房里烧火。
蒸屉里面冒着股股白烟,炉灶里的火就这么一直烧着,让蒸屉里的食物蒸的更熟一点,毕竟蒸的白米一般都是泡了的。但是他们这不是蒸的急吗?米饭都没泡就这么加了点水放到锅上蒸了,也不知道能不能蒸好。
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把每个人的饭盒拿了出来,王爱芝打开饭盒,看到里面的饭蒸好了,红薯也熟透了,感觉还不错,要是桌上的青菜啥的再有点油腥就好了,只是可惜了,除了咸味就是水,感觉这菜就像是水煮的一样。
不过出门在外就不要挑剔那么多了,以后像是这样的大米饭估计都吃不到了,自己的白米就那么一点,要是天天吃哪里够吃。
秋收完估计还要跟村里人买一点粮食,要不然马上就到冬天了,东北的冬天可是很冷的,要是吃不饱饭,岂不要冻死人?他们这些新来的知青没有工分,到时候只能用钱买。
吃饭的时候赵前进又说了几句。“之前忘了跟你们说了,后面的菜园子是属于知青院的自留地,你们到时候想吃菜的话明年和我们一起种。
后面的菜园子也是分工打理的,一个星期一轮,每三个人照顾一个星期,因为是菜地,也不需要每天浇地拔草,主要是每天看一看,如果有要打理的时候就打理一下,夏天的时候可能会每天都要浇一次水。
别看那块菜地不大,我们吃菜就靠它了,所以要照顾的精细点,要不然你们会连菜都没得吃的。
然后还有的就是柴火,这是东北这块最主要的过冬物资,现在马上就秋收了,秋收之后你们新来的就要全力去山上捡柴了,要不然冬天的时候你们可能会没有柴火烧炕。
我们这边是这样安排的,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炕,然后你们烧炕的柴,是你们自己捡,你们就另放到一边,不会有人去动你们的柴,烧饭的柴就一起捡,每天要用的柴火都要提前捡回来,然后冬天烧饭用的柴火我们也要一起给他捡好。
这样公是公私是私,你们看,我们这边一直都是这么安排的,你们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如果你们有什么其他的想法的话,也可以现在说出来,我这边要是安排好了,你们要是再反悔,我可不愿意的,现在是我管理知青院,我希望你们新来的能够听话一点,不要给我们知青院这个大家庭带来麻烦。
我们知青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本来就是要抱团取暖的,你们如果有不愿意在这里的人也可以提前说出来,不要到时候吵吵闹闹的,搞得大家脸上都没光,有什么事说开就好,你们也别怪我说话不好听,我这人喜欢丑话说在先。
之前来的知青也有闹过的,那下场你们应该也是听说过的,所以能够安安稳稳的,我希望你们能够安稳的在这待着,有解决不了的,你们可以写信回家找你们家人,但是我希望不要在村子里面闹,对大家都没好处。”
赵前进说完话,看着吃饭的人,都是年轻人,肯定有愤愤不平的,不过就是刚来,对这里不了解,现在还不敢炸刺。
王爱芝觉得,这个赵前进说的其实很有道理,而且他说的这些也是为了他们好,能够安稳,只要不是脑子有问题的谁想出幺蛾子?
平常的时候肯定不会出问题,但怕就怕那些心思狭隘的人,下地干活,有人干的好,就有人干的不好,到了分粮的时候,肯定就会有多有少,那些有小心思的人,可不就会出幺蛾子。
他们新来的6个人,看起来家境都还行,只是不知道知青院的八个老知青家里情况怎么样?不过下乡这么长时间,还能在知青院待着,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
毕竟那些实在养活不了自己的,都已经结婚搬出知青院了,就怕以后国家政策放开了,那些人很有可能又要闹一场。
为什么王爱芝会知道国家会有一天放开?其实她也不明白,她就是有这个直觉,而且她觉得这一天不会太远。
新来的6个知青同时摇了摇头,表示自己没什么其他的想法。赵前进看他们没什么要补充的,也就没再说话了,认真的吃着手里的饭。
反正该说的他都已经说了,每次来新知青,他都会把这些话说一遍,他今年已经25岁了,在这个十八九岁就能结婚的年代,他已经算是大龄青年了。
但是他不想将就,也不想娶乡下的姑娘,不是他们不好,而是认知层面不一样,也没有共同话题,所以他宁愿一个人。
他觉得总有一天国家会开放的,总不可能泱泱大国就这么一直下去吧,他好歹也是高中毕业,虽然很多事情他看不明白,也没有政治方面的细胞,但是他就是觉得,这么大一个国家,难道就这样一直下去,不需要人才了。
他现在还年轻,他可以等,一直一直的等下去,等到能让他出人头地的那一天,其实他家庭条件也一般,父母双职工,家里兄弟4个,姐妹两个。
他在家里是老三不上不下,就是那个最容易被忽略的人,但是父母也没说不让他读书,也一直供他到了高中毕业。
“我想问一下,我们女生这边只剩两间房了,而且两间还是连在一起的,我们是不是就4个人住那两间?”
房海晴看着赵前进,又看了看许小雅和宋蔡名,其实她的意思很明白,每个人都能看得懂。
只是,这要看曲小雅和宋蔡明两人的意思了,有时候话不能说的太明,说太明了如果别人不同意,那就不好收场了。
赵前进也看了看曲小雅和宋蔡明,因为现在房间多,大队里也没有强制规定,必须几个人住一间,所以知青院选房子,都是自愿原则。
“我和蔡明住的好好的,再加一个人进来,可能有点不太习惯,毕竟大家也只是刚认识的,我们不了解你们,同样的你们也不了解我们,我怕住在一起,嗯,会起摩擦,这样大家相处起来也很尴尬,不是吗?”
尽管曲小雅的声音越说越小,但是在这落针可闻的院子里,也能让所有的人听清楚。
房海晴讪讪的摸了摸后脑勺,她也知道别人可能会不太愿意,但是她就想争取一下,毕竟4个人睡5米的炕,如果想围一下,空间就会显得很小。
不过这情况看着,别人这是不同意,王爱芝他们这边的4个女孩子也没有强求,不同意就算了,毕竟都是刚认识的人,难道想着让别人对你掏心掏肺的,那不是痴心妄想吗?
等到所有的人都彼此之间介绍了之后,就各自回房拿粮食淘洗准备做饭了。
王爱芝给自己的饭盒里放了个红薯,放了点大米,加了点水,就这么放在了蒸屉上。
今天应该轮到王家国和宋蔡明两个人做饭,所以宋蔡明去后面弄了点菜回来洗洗,王家国就在厨房里烧火。
蒸屉里面冒着股股白烟,炉灶里的火就这么一直烧着,让蒸屉里的食物蒸的更熟一点,毕竟蒸的白米一般都是泡了的。但是他们这不是蒸的急吗?米饭都没泡就这么加了点水放到锅上蒸了,也不知道能不能蒸好。
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把每个人的饭盒拿了出来,王爱芝打开饭盒,看到里面的饭蒸好了,红薯也熟透了,感觉还不错,要是桌上的青菜啥的再有点油腥就好了,只是可惜了,除了咸味就是水,感觉这菜就像是水煮的一样。
不过出门在外就不要挑剔那么多了,以后像是这样的大米饭估计都吃不到了,自己的白米就那么一点,要是天天吃哪里够吃。
秋收完估计还要跟村里人买一点粮食,要不然马上就到冬天了,东北的冬天可是很冷的,要是吃不饱饭,岂不要冻死人?他们这些新来的知青没有工分,到时候只能用钱买。
吃饭的时候赵前进又说了几句。“之前忘了跟你们说了,后面的菜园子是属于知青院的自留地,你们到时候想吃菜的话明年和我们一起种。
后面的菜园子也是分工打理的,一个星期一轮,每三个人照顾一个星期,因为是菜地,也不需要每天浇地拔草,主要是每天看一看,如果有要打理的时候就打理一下,夏天的时候可能会每天都要浇一次水。
别看那块菜地不大,我们吃菜就靠它了,所以要照顾的精细点,要不然你们会连菜都没得吃的。
然后还有的就是柴火,这是东北这块最主要的过冬物资,现在马上就秋收了,秋收之后你们新来的就要全力去山上捡柴了,要不然冬天的时候你们可能会没有柴火烧炕。
我们这边是这样安排的,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炕,然后你们烧炕的柴,是你们自己捡,你们就另放到一边,不会有人去动你们的柴,烧饭的柴就一起捡,每天要用的柴火都要提前捡回来,然后冬天烧饭用的柴火我们也要一起给他捡好。
这样公是公私是私,你们看,我们这边一直都是这么安排的,你们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如果你们有什么其他的想法的话,也可以现在说出来,我这边要是安排好了,你们要是再反悔,我可不愿意的,现在是我管理知青院,我希望你们新来的能够听话一点,不要给我们知青院这个大家庭带来麻烦。
我们知青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本来就是要抱团取暖的,你们如果有不愿意在这里的人也可以提前说出来,不要到时候吵吵闹闹的,搞得大家脸上都没光,有什么事说开就好,你们也别怪我说话不好听,我这人喜欢丑话说在先。
之前来的知青也有闹过的,那下场你们应该也是听说过的,所以能够安安稳稳的,我希望你们能够安稳的在这待着,有解决不了的,你们可以写信回家找你们家人,但是我希望不要在村子里面闹,对大家都没好处。”
赵前进说完话,看着吃饭的人,都是年轻人,肯定有愤愤不平的,不过就是刚来,对这里不了解,现在还不敢炸刺。
王爱芝觉得,这个赵前进说的其实很有道理,而且他说的这些也是为了他们好,能够安稳,只要不是脑子有问题的谁想出幺蛾子?
平常的时候肯定不会出问题,但怕就怕那些心思狭隘的人,下地干活,有人干的好,就有人干的不好,到了分粮的时候,肯定就会有多有少,那些有小心思的人,可不就会出幺蛾子。
他们新来的6个人,看起来家境都还行,只是不知道知青院的八个老知青家里情况怎么样?不过下乡这么长时间,还能在知青院待着,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
毕竟那些实在养活不了自己的,都已经结婚搬出知青院了,就怕以后国家政策放开了,那些人很有可能又要闹一场。
为什么王爱芝会知道国家会有一天放开?其实她也不明白,她就是有这个直觉,而且她觉得这一天不会太远。
新来的6个知青同时摇了摇头,表示自己没什么其他的想法。赵前进看他们没什么要补充的,也就没再说话了,认真的吃着手里的饭。
反正该说的他都已经说了,每次来新知青,他都会把这些话说一遍,他今年已经25岁了,在这个十八九岁就能结婚的年代,他已经算是大龄青年了。
但是他不想将就,也不想娶乡下的姑娘,不是他们不好,而是认知层面不一样,也没有共同话题,所以他宁愿一个人。
他觉得总有一天国家会开放的,总不可能泱泱大国就这么一直下去吧,他好歹也是高中毕业,虽然很多事情他看不明白,也没有政治方面的细胞,但是他就是觉得,这么大一个国家,难道就这样一直下去,不需要人才了。
他现在还年轻,他可以等,一直一直的等下去,等到能让他出人头地的那一天,其实他家庭条件也一般,父母双职工,家里兄弟4个,姐妹两个。
他在家里是老三不上不下,就是那个最容易被忽略的人,但是父母也没说不让他读书,也一直供他到了高中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