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等一下我给春燕送饭吧,你忙了一天了,在家多歇一歇。”
“行,你去的时候把家里的军大衣带去,春燕想明天就回来,到时候用军大衣给她裹好一点,别让她吹了风,月子里吹了风以后可是要得头风的,再把家里的那条围巾给带去,把她整个头都裹起来。
你明天一早先别急着回来,我把家里弄好了去迎一下你们俩。”
“我知道了。”
王有根说完拿着饭盒就走了,一个饭盒里面盛的母鸡汤,一个饭盒里面是一份面疙瘩汤,面疙瘩汤可是用纯白面做的。
两孩子看她奶奶做了面疙瘩汤,差点没流口水,陈老婆子看两孩子馋的可怜,就多做了两小碗,一个小孩给了一小碗。
12月份的时候,上面下发文件,全国购粮都需要粮票,所以现在买粮,也不是随便就能买到的了,以前还能时不时的吃一些精米细面,现在粗粮里面掺的细粮都少了。
实在是细粮太少了,城里的供应粮根本就不够,陈老婆子时常庆幸,当初自家二儿子抓住机会,把旁边的院子买了下来。
要是搁到现在,就算家里人口再多,那也只能等着政府发房子了,他们家就是普通的工薪家庭,又没有什么关系,等到政府发房子,估计得等到天荒地老。
至于他家的大儿子,那是在部队里面,哪里能管得了地方?
现在两个院子大部分的地方,都被她弄出来种东西了,刚买下房子那会儿也种不了什么,她就把院子里面全部种上了萝卜和白菜。
二儿子买的那个院子还有个地窖,如今萝卜和白菜全部存入地窖里面,冬天即使不买菜,也有菜吃了,二儿子还从乡下买了很多土豆跟红薯,又从村子里买了一些粗粮和细粮。
粗粮掺着细粮是大人吃的,纯细粮是给小孙子吃的,孩子今年才5岁,吃粗粮可不行,营养跟不上不说,孩子也不好消化。
大孙子今年7岁了,稍微吃点粗粮没事,所以也会经常跟着大人们一起吃饭。
去村子里买粮,自然都是暗地里的,毕竟私下买卖算是投机倒把,不过农村有组建的交换集市,每个月都有两天,那两天都能去那边的小树林里买东西,不过那里不叫买,叫交换。
现在城里买粮都需要票证,农村人自己有粮,只要价钱合适也能买一点,多买几次,家里的粮就足够吃一年的了。
这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断粮可不行,以前都是把买来的粮食放在爹娘的屋子里,现在好了,有了这么个大地窖,不但安全,地窖里还做了防潮措施,可比放在爹娘的屋子里好多了。
都说城里人能吃供应粮,但是其实光吃供应粮是吃不饱的,有时候还要多加钱去买高价粮,为了省点钱,只能把办法往农村想。
他们家每年到了粮食收获的季节,都会偷偷的去农村囤粮,老一辈的人总是这样,只有手里有粮才能心安。
以前打仗的时候苦吃的多了,饿肚子饿怕了,所以现在安定下来了,就总想着在手里多囤点粮,以前的大户人家,哪一家不会囤够吃一两年的粮?
他们小门小户的,就囤一年的粮不过分吧,这一家子老小,要是没粮那岂不是要等着饿死。
人年纪大了,就考虑的比较多,虽然说现在全国都解封,但是谁知道哪一天政策又会改变,就光这几年,一会儿一个变化,搞得人都摸不准上面到底要怎么样?
王有根把李春燕吃完的铝饭盒,拿到水池那里去洗干净,又拿了热水瓶去打了热水回来。
回来看见躺在床上的娘俩,便笑着过去看了看小闺女,这丫头养的可真好,一出生就有6斤7两,比她两个哥哥都要好,两个臭小子一天到晚调皮捣蛋的,现在终于有个小闺女了。
闺女好啊,闺女知道疼人,还听话,香香软软的看着就让人欢喜,这跟两个小子出生那会儿都不一样,那两个小兔崽子,刚出生那会儿时不时的就要闹一下,哪像现在的小闺女,安安静静的睡着,饿了就哼哼唧唧,只要吃饱了就继续睡觉,真的是不知道省了多少心。
“闺女名字你取了吗?”
王有根一愣,这才想起来,他还没给闺女取名字呢。
“媳妇,你觉得咱闺女叫啥好?之前也不知道是小子还是闺女,我就没起,现在知道是个闺女,这一时半会儿的,我也想不出好名字,要不媳妇你给想一个。”
李春燕想了想,问王有根,“咱家的两个小子都是从爱,小闺女要不要顺着他俩往下排?”
王有根觉得,其实这样也行,从爱字往下排的话名字也好起。
“从爱也行,这样别人一听就知道他们是兄妹,反正大哥家的孩子也是从爱的,后面就加个芝,王爱芝你看行吗?”
“芝也行,芝麻节节高,希望咱闺女以后日子越过越好,既然名字决定了,你改天去把闺女的名字加到户口本上,这样咱闺女也能吃上供应粮了。”
第2天八九点钟的时候,王有根就去给李春燕办了出院。
用军大衣把娘俩裹严实了,又用围巾将李春燕的头整个包起来,只露出两个眼睛。
王有根背起包袱,扶着李春燕出了医院,正好陈婆子也赶过来了,赶紧接过儿媳妇手里的孩子,又用一个棉袄将孩子包得更严实了。
“老二你扶着春燕,她要是走不动了,你就把她给背回去。”
“妈,我知道了,你前头走吧。”
等到李春燕到家,陈老婆子已经把孩子放到被窝里了,这两天天气降温,外面还是挺冷的,他们这边又不像东北那里会盘炕,像他家每人都有两身棉袄,棉裤还好。
比他家更穷的人家,一家人能有一身棉袄就不错了,不过他们这边是城里,怎么也会比乡下人过得要好一点,虽然同样吃不饱饭,但是每顿都能吃个七八分饱,工厂里面上班,总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强。
“行,你去的时候把家里的军大衣带去,春燕想明天就回来,到时候用军大衣给她裹好一点,别让她吹了风,月子里吹了风以后可是要得头风的,再把家里的那条围巾给带去,把她整个头都裹起来。
你明天一早先别急着回来,我把家里弄好了去迎一下你们俩。”
“我知道了。”
王有根说完拿着饭盒就走了,一个饭盒里面盛的母鸡汤,一个饭盒里面是一份面疙瘩汤,面疙瘩汤可是用纯白面做的。
两孩子看她奶奶做了面疙瘩汤,差点没流口水,陈老婆子看两孩子馋的可怜,就多做了两小碗,一个小孩给了一小碗。
12月份的时候,上面下发文件,全国购粮都需要粮票,所以现在买粮,也不是随便就能买到的了,以前还能时不时的吃一些精米细面,现在粗粮里面掺的细粮都少了。
实在是细粮太少了,城里的供应粮根本就不够,陈老婆子时常庆幸,当初自家二儿子抓住机会,把旁边的院子买了下来。
要是搁到现在,就算家里人口再多,那也只能等着政府发房子了,他们家就是普通的工薪家庭,又没有什么关系,等到政府发房子,估计得等到天荒地老。
至于他家的大儿子,那是在部队里面,哪里能管得了地方?
现在两个院子大部分的地方,都被她弄出来种东西了,刚买下房子那会儿也种不了什么,她就把院子里面全部种上了萝卜和白菜。
二儿子买的那个院子还有个地窖,如今萝卜和白菜全部存入地窖里面,冬天即使不买菜,也有菜吃了,二儿子还从乡下买了很多土豆跟红薯,又从村子里买了一些粗粮和细粮。
粗粮掺着细粮是大人吃的,纯细粮是给小孙子吃的,孩子今年才5岁,吃粗粮可不行,营养跟不上不说,孩子也不好消化。
大孙子今年7岁了,稍微吃点粗粮没事,所以也会经常跟着大人们一起吃饭。
去村子里买粮,自然都是暗地里的,毕竟私下买卖算是投机倒把,不过农村有组建的交换集市,每个月都有两天,那两天都能去那边的小树林里买东西,不过那里不叫买,叫交换。
现在城里买粮都需要票证,农村人自己有粮,只要价钱合适也能买一点,多买几次,家里的粮就足够吃一年的了。
这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断粮可不行,以前都是把买来的粮食放在爹娘的屋子里,现在好了,有了这么个大地窖,不但安全,地窖里还做了防潮措施,可比放在爹娘的屋子里好多了。
都说城里人能吃供应粮,但是其实光吃供应粮是吃不饱的,有时候还要多加钱去买高价粮,为了省点钱,只能把办法往农村想。
他们家每年到了粮食收获的季节,都会偷偷的去农村囤粮,老一辈的人总是这样,只有手里有粮才能心安。
以前打仗的时候苦吃的多了,饿肚子饿怕了,所以现在安定下来了,就总想着在手里多囤点粮,以前的大户人家,哪一家不会囤够吃一两年的粮?
他们小门小户的,就囤一年的粮不过分吧,这一家子老小,要是没粮那岂不是要等着饿死。
人年纪大了,就考虑的比较多,虽然说现在全国都解封,但是谁知道哪一天政策又会改变,就光这几年,一会儿一个变化,搞得人都摸不准上面到底要怎么样?
王有根把李春燕吃完的铝饭盒,拿到水池那里去洗干净,又拿了热水瓶去打了热水回来。
回来看见躺在床上的娘俩,便笑着过去看了看小闺女,这丫头养的可真好,一出生就有6斤7两,比她两个哥哥都要好,两个臭小子一天到晚调皮捣蛋的,现在终于有个小闺女了。
闺女好啊,闺女知道疼人,还听话,香香软软的看着就让人欢喜,这跟两个小子出生那会儿都不一样,那两个小兔崽子,刚出生那会儿时不时的就要闹一下,哪像现在的小闺女,安安静静的睡着,饿了就哼哼唧唧,只要吃饱了就继续睡觉,真的是不知道省了多少心。
“闺女名字你取了吗?”
王有根一愣,这才想起来,他还没给闺女取名字呢。
“媳妇,你觉得咱闺女叫啥好?之前也不知道是小子还是闺女,我就没起,现在知道是个闺女,这一时半会儿的,我也想不出好名字,要不媳妇你给想一个。”
李春燕想了想,问王有根,“咱家的两个小子都是从爱,小闺女要不要顺着他俩往下排?”
王有根觉得,其实这样也行,从爱字往下排的话名字也好起。
“从爱也行,这样别人一听就知道他们是兄妹,反正大哥家的孩子也是从爱的,后面就加个芝,王爱芝你看行吗?”
“芝也行,芝麻节节高,希望咱闺女以后日子越过越好,既然名字决定了,你改天去把闺女的名字加到户口本上,这样咱闺女也能吃上供应粮了。”
第2天八九点钟的时候,王有根就去给李春燕办了出院。
用军大衣把娘俩裹严实了,又用围巾将李春燕的头整个包起来,只露出两个眼睛。
王有根背起包袱,扶着李春燕出了医院,正好陈婆子也赶过来了,赶紧接过儿媳妇手里的孩子,又用一个棉袄将孩子包得更严实了。
“老二你扶着春燕,她要是走不动了,你就把她给背回去。”
“妈,我知道了,你前头走吧。”
等到李春燕到家,陈老婆子已经把孩子放到被窝里了,这两天天气降温,外面还是挺冷的,他们这边又不像东北那里会盘炕,像他家每人都有两身棉袄,棉裤还好。
比他家更穷的人家,一家人能有一身棉袄就不错了,不过他们这边是城里,怎么也会比乡下人过得要好一点,虽然同样吃不饱饭,但是每顿都能吃个七八分饱,工厂里面上班,总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强。